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雨和雪》说课稿(含反思)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2706340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雨和雪》说课稿(含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雨和雪》说课稿(含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雨和雪》说课稿(含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雨和雪》说课稿(含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雨和雪》说课稿(含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雨和雪》说课稿(含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雨和雪》说课稿(含反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雨和雪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雨和雪。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 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雨和雪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 4 单元第 3 课内容。本课承接第一课云和雾的认识与探究,介绍了另外两种天气现象一露和霜。将这两种天气现象放在一起也是因为其形成条件很接近,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一个呈现液态,是小水滴,一个呈现固态,是小冰晶。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露和霜的不同,整体感知它们在形态及形成条件上的差异,

2、这属于经验层面的认知。第二个活动是人造露和霜,主要是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两个实验放在一起做也是一种对比,两者的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这是本课动手实践的王体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第三个活动是阅读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这两个节气正好与所学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更多与节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雨和雪已经有直观的生活感受,只是对于雨和雪的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缺乏专业科学的认识,另外对雨和雪对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认识的不全面,学生实验动手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在认识了雨和雪后,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体验形成过程,并做好对

3、人 类影响的各方面的总结。三、说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2.能够解释雨、雪和冰霉的成因。3.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科学探究1.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雨的成因提出有根据的猜 测。2.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并能够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 过程。科学态度1.能够积极交流和分享自己对雨、雪和冰霉成因的观点和思考。2.能够大胆质疑,当与其他同学意见不一致时,能够以事实为依 据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探结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知道利用科学技术可以降低自然灾害的危害。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

4、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五、说教学法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 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 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 最后归纳总结。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

5、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 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

6、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 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 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 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六、说教学过程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激发兴趣,形成初步猜测,引入后续模拟实验。1聚焦问题:下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下雨前的天气通常会有什么样的特征呢?2.提问:根据大家的交流,你们能推测雨是怎么形成的吗?3.小组

7、讨论后全班交流。4.师:那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环节二、模拟实验,认识雨的形成1.谈话: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验证。2.播放实验方法视频:(1)烧杯中倒入半杯热水。(2)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片,在火焰上方约二厘米 处不断晃动,均匀加热玻璃片。(3)加热约一分钟后用热的玻璃片盖住烧杯,观察玻璃片的底部是否有水珠。(4)接着在玻璃片上放置冰块,观察玻璃片底部有什么变化。每隔三十秒左右连续三次观察玻璃片底部的变化。3.师:请同学们在实验中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简单地记录下来, 同时小组内思考讨论记录单下面的问题。思考:(1)放入冰块后玻璃片的底部出现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在玻璃

8、片上放冰块起什么作用?(3)在实验中烧杯里的水、玻璃片分别模拟了大自然中的什么? 4.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5.全班交流实验现象和思考的问题。7.提问:经过了刚刚的模拟实验和讨论,现在谁能来说说雨是怎 么形成的吗?8.观看雨的形成视频。环节三、认识雪的形成,了解其他降水形式1.谈话: 天空中除了常见的下雨有时还会下雪,想一想雨和雪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你能根据雨的形成来推测一 下雪是怎么形成的吗?2.根据书本示意图了解雪是怎么形成的,同时思考雨和雪的形成有什么不同点。3.学生讨论、交流。4.师:谁来说说雨和雪的形成有什么不同呢?5.提问:看来天上下雨还是下雪跟什么有关系?雪是在什

9、么温度 下形成的?6.谈话:大自然中除了下雨、下雪还有其他的降水形式吗?7.学生讨论,观察图片。环节四、课堂小结,欣赏雪花,拓宽知识。1.谈话:大自然很奇妙,看,如果把雪花放大一万倍是这样的, 我们一起来欣赏。2.课后作业:思考雪花为什么大多是六角形的?七、板书设计: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雨和雪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八、教学反思:通过回忆下雨前的天气特征,结合前面学到的云的形成,引导学生猜测雨是云的小水滴里降落下来而形成的,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雨的模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重点有两个:一是观察水蒸气遇到热玻璃和冷玻璃后的不同变化;二是连续三次观察冷玻璃底部水蒸气凝结后小水滴的变化

10、,从而了解天空中的云里水蒸气不断碰撞、结合变大的过程。视频的播放可以把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中推测出的雨形成原因进行具象化,帮助学生从模拟实验中的水滴形成具象到大自然中的雨滴形成过程,也为认识雪的形成打下基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边观察实验现象,一边会自然地对实验现象产生疑问或思考,在实验记录单下面设计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思考雨产生的原因。学生在前一课露和霜中已经直观地观察到了水蒸气凝结成水或冰晶的差异在于温度的区别,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可以比较容易认识雪的形成。示意图是一种抽象概括的方式系统了解雨和雪的形成过程。美丽的雪花受到学生天然的喜爱,放大镜下雪花的形状不仅让学生大开眼 界,规则的形状必定也让他们产生探究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