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琴人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2677966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时期的琴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隋唐时期的琴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隋唐时期的琴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隋唐时期的琴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时期的琴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隋唐时期的琴人隋唐时期的琴人 一、专业琴人 隋代虽然只有三十多年,在音乐方面却颇为活跃。民间琴手有李疑、贺若弼,文人琴士有王通、王绩兄弟,他们都有创作传世。 李疑人称连珠先生,这是因为他使用的琴,腰部有连珠彩弦的装饰,名为连珠的缘故。隋代的琴历头簿中的连珠弄,有可能是他的作品。他作有草虫子、规山乐,又缀三十六小调,这可能是组合许多通俗小曲编成的琴弄。他还善于弹奏胡笳五弄中的竹吟风、哀松露(琴谈、广博物志)。 贺若弼,后世流传的宫声十小调就是他的创作。这十个小调是:石博金、不换玉、泛峡吟、越溪吟、越江吟、孤愤吟、清夜吟、叶下闻蝉、三清,另有一首曲名失传,有人称之为贺若。苏东坡诗有:琴里若能知贺若

2、,诗中定合爱陶潜,可见它和陶诗的意境是一致的。宋太宗嫌这些作品的名称不够文雅,曾把石博金改名为楚泽涵秋,把不换玉改名为塞门积雪(续湘山野录)。其中清夜吟见于明代的西麓堂琴统,共三段,各段的标题为:一轮秋月、四顾寂客、东方既白,是一首短小的琴曲。 赵耶利(公元563639)曹州济阴人(今山东曹县附近),是隋唐之际的著名琴师。人们尊重他在琴艺上的成就,而称之为赵师。他所正错谬五十余弄,削俗归雅,传之谱录。现存唐代手录的幽兰卷子后面所列的五十多首曲目中,就包括有赵耶利所修订的胡笳五弄。这五十多首琴曲,很可能是他当年整理的全部琴曲。唐志中列有他所撰的琴叙谱九卷、弹琴手势谱一卷,宋志中又有他的弹琴右手法

3、一卷。别人在他的谱序中称他:弱年颍悟,艺业多通。束发自修,行无二遇。清虚自处,非道不行。笔妙穷乎钟、张,琴道方乎马、蔡(琴史)。是一个专心致志而又多才多艺的琴家,在琴学上可以与司马相如、蔡邕相比美。受他传授的弟子有宋孝臻、公孙常、濮州的司马氏等,都是一代名手。他对当时流行的各琴派有深刻的认识,曾经精辟地指出: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用形象化的生动语句,准确地概括了吴、蜀两派的风格特点,至今仍不失其意义。在演奏技法中,他认为只用指甲其音伤惨,只用指肉其音伤钝,主张甲肉相和,取音温润。他这种奏法为后世所广泛采用。 董庭兰(约公元695约765)

4、陇西人,是盛唐开元、天宝间的著名琴师。当时琴界盛行沈家声和祝家声,他向凤州参军陈怀古学得了这两家的声调,并把其技长的胡笳曲整理为琴谱。他的学生郑宥听音敏锐,调弦至切,尤善沈声、祝声。另一个弟子杜山人也颇能青出于兰。戎昱在诗中赞他:沈家祝家皆绝倒。几十年之后,姜宣演奏的琴曲小胡笳,被称为:哀笳慢指董家本(元稹:小胡笳引。这时董庭兰的名声和影响,已经超过并取代了沈、祝两家。 董庭兰有着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这在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一诗中,有着生动的叙述: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说他在迟速变化中得心应手,旋律住复中都富于表情。美妙的音乐把诗人引进了一个想象的境地:幽阴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5、。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音乐的表现力是如此丰富、感人。如果没有董庭兰的出色演奏,李颀这首描写音乐的名诗,是不可能产生的。 董庭兰的琴艺声望很高,在当时广泛受到人们的赞扬,不少文人和他有交往,他编写的谱集,有善赞大夫李翱为之撰写序言。高适在别董大诗中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名句,颇能反映出一代名手誉满天下的盛况。 高适的诗中还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说他穷得连酒钱都付不出。薛易简也说:庭兰不事王侯,散发林壑者六十载。可见,他的生活颇为清苦。但是,由于他曾一度做过宰相房琯的门客,却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著名诗人杜甫说:庭兰游琯门下有日,贫病之老,依倚为非。新唐

6、书•房琯传中甚至说董庭兰仗势数招赂谢,房琯为替他申辩,因而被罢为太子少师。这一说法很值得怀疑,有可能出自房琯政敌的恶意诽谤。他如果真的纳赂,是不会如此贫困的。房琯以宰相之尊,也不致为了一个门客而罢官。在崔珏的诗中,热情赞美了他和房琯的关系:七条弦上五音寒,此乐求知自古难。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董庭兰的作品见于记载者不多。神奇秘谱中有他作的颐真一曲,曲调明快流畅,素材精炼,结构完整,是很有特点的小品。 薛易简和董庭兰大体同时而稍晚,在天宝中以琴待诏翰林。他九岁学琴,十二岁就已经会弹黄钟杂调三十曲。特别工于三峡流泉、南风、游弦三弄。十七岁弹大、小胡笳、别鹤、白雪等十八首传统

7、琴曲。以后更加刻苦学习,周游四方,闻有解者,必往求之。经过这样广泛地学习,前后共弹奏过杂调三百、大弄四十,接触琴曲数量之多,在琴坛是罕见的。但他主张学习琴曲要少而精,认为:多则不精,精则不多。因此,他只对少数优秀曲目精益求精,并不是每一曲都下同样的功夫。 他著有琴诀一卷,其中发展了刘向七例的说法,把琴的作用概括为:可以观风教,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这比汉代琴者,禁也的滥调要高明多了,而且比较全面、切合实际。他认为仅仅满足于: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还是不够的,必须注意到声韵皆有所主,亦即艺术手法必须服从于内容表现。这种见解无疑也是很正确的。他强调演奏时要

8、定神绝虑,情意专注。为此,规定了演奏七病,如:不得瞻顾左右、摇身动手等,对演奏恣态有着严格的要求。宋、元以来的琴书对上述论说多加以转载,后世在此论的基础上,又演变出许多鼓琴规则。 陈康士,僖宗(公元874一888)时人,曾向东嶽道士梅复元学习琴法。在自叙中说:余学琴虽因师启声,后乃自悟,遍寻正声:九弄、广陵散、二胡笳,可谓古风不泯之声也。这里讲的自悟,是讲他已经可以脱离老师的启声,独立地自己去遍寻古代名曲,说明他对传统作品是下过一番功夫的。经过刻苦地研究琴学传统,他发现:自元和、长庆以来,前辈得名之士,多不明于调韵;或手达者伤于流俗,声达者患于直置;皆止师传,不从心得。批评是够尖锐的。他认为前

9、辈得名之士很少懂得作曲原理,因而只能原样照搬老师的传授,自己没有独到的心得体会;要末只在形式上追求,以致伤于流俗;要末过分拘泥于原样,以致患于直置,这样是不会有所发展创新的。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佇思有年。经过长期思考,乃创调共百章,每调均有短章引韵,类诗之小序。在每一首大型琴曲的前面配合一首短章,作为引韵,这种编辑体例一直沿续到了明代。他编辑有琴书正声十卷,其中包括蔡氏五弄等传统曲目共八十多首。又有琴调十七卷 琴谱记一卷,楚调五章一卷和离骚谱一卷(宋志)。其中离骚一曲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是他的主要创作之一,但后世此曲多有发展变化。 陈拙和陈康士大体同时,也是晚唐琴家。长安人,做过京兆户曹。他向孙

10、希裕学了南风、游春、文王操、凤归林等琴曲。但是,当他拿着广陵散谱去向孙希裕求教时,却遭到了拒绝。可是陈拙并没有因此而罢休,他又另外求梅复元教会了此曲。 陈拙关于琴曲的节奏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前缓后急者,妙曲之分布也。或中急而后缓者,节奏之停歇也。疾打之声,齐于破竹;缓挑之韵,穆若生风。亦有声正厉而遽止,响已绝而意存者。这些对我们今天理解琴曲,也是有启发的。他撰有大唐正声新徵琴谱十卷(唐志),琴籍九卷(宋志)和琴法数勾剔谱(太音大全)等。 二、文人琴人 王通(公元?615)号文中子,有济苍生之志,见隋文帝之策不能用,隐居于汾水之曲。他在汾亭鼓南凤等曲,被钓者评为有廊庙之志,但声存而操变矣。于是痛感时势不合,而作汾亭操。现存古交行一曲,传为他的作品。 王绩(公元585644)号东皋子,是王通的弟弟。早年有边觅封侯的愿望,但因统治者未加重用而深感不满,弃官不仕,隐于东皋,接受了老庄思想,沈缅于醉乡。他有一首诗说: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正是作者自己的写照。他的诗风淳朴直挚,脱离了六朝习气,为唐诗新风开了先路。他曾加减旧弄,作山水操,为知音者赏。这里的加减旧弄,应是指在传统基础上的加工改编。 (插图为临流抚琴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