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言志单元写作学案 语文版必修4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267626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言志单元写作学案 语文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言志单元写作学案 语文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言志单元写作学案 语文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言志单元写作学案 语文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言志单元写作学案 语文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言志单元写作学案 语文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言志单元写作学案 语文版必修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诗言志单元写作学案训练目标学习掌握把古典诗歌改写成叙事类文章的写作技法。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些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作用。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诗歌以其深邃广博的思想内容、简约跳跃的语言形式、含蓄丰富的情感世界滋养人的品格情操,启发人的心灵智

2、慧。诗歌改写更能在体味诗歌的意境中,创造性改写中提高语文素养。诗歌改写的关键在于“丰富诗歌已知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改写的步骤是:确定故事确定场面再现情境表达旨趣。,1.确定故事的操作方法便是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确定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确定场面的方法是找出地点、主要活动。,3.再现情境的关键是根据已确定的场面,丰富诗歌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具体方法如下:(1)丰富并填补还原此时此地意象的方位、形状、色彩、声音、气味等。(2)丰富并填补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4.表达旨趣的方法主要有:

3、(1)直抒胸臆;(2)借景抒情。技法指导1.请改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方法先找出诗歌中已知的形象和需要填补的艺术空白,然后运用联想和想象唤起曾经相似的体验去丰富和填补诗歌意境。明确环境:已知意象中秋深夜。需填补环境“空白”超然台、风、露水、树木等。人物:已知人物形象大醉、作词、思亲等。需填补人物“空白”外貌、神情、心理等。示例丰富并填补空白后的诗歌序改写为:又是一个中秋夜,城角的超然台上,欢饮达旦的朋友已经散去。喧嚣之后一切归于宁静,皓月当空,夜色如水。深蓝的天幕下除了树木就只有大醉的苏子临风而立,他不禁打了几个寒噤,怅惘、悲凄贮满了饱经沧桑

4、的脸浓重的秋露在夜风中轻轻拂过苏子的脸庞,撩起苏子无尽的愁绪:子由,我亲爱的弟弟,今夜,你在哪个庭院赏月?不是愚兄自请外放不与亲人团聚,实在是猥琐朝堂容不下愚兄啊!点拨朱光潜说:“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诗歌改写便能帮助我们在诗人的指点下体验诗人的“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2.请扩写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第一步:感知诗歌,读懂诗歌。这首小令仅五句28个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寥寥数

5、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是抒写内心深处无尽的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晚晖之下,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营造了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

6、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

7、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第二步:找出形象,点染画面。景物:藤、树、鸦、桥、流水、人家、道、风、马。地点:古道。人物:断肠人。时间:昏、夕阳。第三步:初译诗歌,勾勒画面。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第四步:联想想象,唤起记忆。黄昏,夕阳余晖挥洒大地。昔日如绿色流水瀑布一般的青藤早已枯萎,只剩下苟延残喘的枯枝败叶。夏青树早已老去,只剩下空心的树干。乌鸦一声声

8、的鸣叫似乎在悲叹秋天到了,之后,亦拍着瘦弱的翅膀飞向了模糊的天空。一条不知何时建起的小桥在微微颤抖,流水不知疲倦地哗哗长流;看那稀稀疏疏的村居,炊烟袅袅,恐怕里面的人早已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吃饭了。沿着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痴想着,是否能沿着这条小路回到自己的家呢?西风沿袭,寒意透心,这匹老马也似乎在这寒风中瑟瑟发抖。不知不觉,夕阳已经看不见了。伤心伤心复伤心,在天涯的人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呢?第五步:丰富画面,填补意境。这是一个寂寂的秋末的黄昏。有悠悠的音乐从远方隐隐约约地传来: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不要问我为什么流浪远方秋风秋雨愁煞人。雨已经停了,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

9、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路边有一些孤独的树木神色黯然地垂着头,似乎想挣脱纠缠在身上一些蔫蔫的藤。枝上有乌鸦栖息,偶尔盘旋,空也听得气中似乎也听得到乌鸦们沉重的喘息声。路边小河里的水干得差不多了,余留的一点儿也在无声地挣扎着。袅袅的炊烟提醒着行人这里还有人家,但那几间歪歪倒倒的小茅屋实在不能给这黄昏太多的温暖。小石桥趴在河上很多年了,似乎从来没有开心过。流水老了,石板也老了,小桥更老得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只有那弯弯曲曲的古道,迈着沉重的步子,强打着精神通向远方。离家已经多久,他记不清了,归家还有多远,他不知道。他只感觉自己好像已经在这条古道上行走

10、了一千年一万年。西风已经寒人,他又打了一个冷战。马在他身下瑟瑟地发抖,抖得他的心也晃悠起来。马是如此的瘦了,他自己呢?他不敢看,也不敢想。西风又起了,他感觉到鬓边的发丝猖狂地飞舞着,他突然心酸起来:羁旅漂泊之人,不敢对镜啊!镜中又该有多少白发添啊!走吧走吧,走在这黄尘古道上,走在春花秋月里,走在现实历史间。青春有多远?家乡有多远?理想又有多远?不去想吧,不去求吧。一天又要过去了,古道不尽,愁思不尽啊!在风中,在越来越昏暗凄冷的黄昏中,有一些句子,在他的心中突然明晰起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升格研讨把秋思(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1、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改写成小故事。病文展示病文诊断升格佳作秋思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张籍吃完了晚饭,坐在小院里欣赏皎洁的月光。圆圆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给暗暗的大地增添了无限生机。他看着看着,忽然一阵秋风吹来,张籍冷得直打颤,他只得回到屋里,从衣柜里找出了一件临走时母亲给他缝的旧棉袄。他看着棉袄就想起了他年迈的母亲,于是,他就拿起毛笔在纸上写道:“母亲,您的身体可好?天气渐冷,您要多加衣服,以免着凉。请您别担心我,我过得很好。今年家里收成还好吧?”好像有许多话要说,但又不

12、知从何说起。第二天,太阳刚爬上山腰,张籍就把信交到王三手里。王三正准备和他告别的时候,张籍又把信拿回来,拆开后反复检查了一遍,又添上了一句:“你们要快乐地过好每一天,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不开心”写完这些,张籍才将信交给了王三,王三骑着马,飞奔而去。张籍看着远去的王三,心里既是喜,也是悲。喜的是,母亲可以看到自己的信了;悲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呀。本文改写诗歌,大体故事基本写全了。介绍了诗人的有关情况,设置了故事的背景。能够根据诗句加以联想,设想诗人写信和让人送信的情景。但诗歌改写缺乏感染力,缺少打动人心的地方,对于诗人的内心挖掘不够,对亲情的渲染缺乏力度。要在诗歌原句的内容上加大

13、联想和想象的力度。秋思我是唐代诗人张籍,我离开家乡,孤身一人在洛阳城里居住,掐指一算,已经一年多了。站在窗前,一阵秋风吹在我的身上,此刻离我最近的也只有它了,它正用那冰凉的手触摸着我的脸,冷飕飕的。远处的花草树木用它那顽强而柔软的身躯抵挡寒风。青山早已脱去青纱,换上了秋袍。我抬头望着天空,大雁排成人字形急匆匆地往南飞,咿咿呀呀地,好像在说:“再见了大地,明年春天我一定还会回来看望您的!”落叶簌簌而下,像无家可归的弃儿,飘向远方。我就像它们一样,四处飘零,一股酸楚之情涌上我的心头。此时此刻,我的故乡一定是丰收的景象吧!家乡的田野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稻秆压弯了腰,充满丰收的喜悦。路旁的野花竞相开放

14、,有的昂首远眺,好像在等待着谁;有的低头俯视,好像在寻找着什么;有的躲在枝叶后面偷偷笑,好像在和谁玩“躲猫猫”;有的迎着风儿翩翩起舞,好像在和谁比舞姿。老家庭院里的那棵大枣树已是硕果累累,枣儿像喝醉了酒似的,面容通红,个头也涨得鼓鼓的,细长的枝桠随枝弯了下来。小时候,我总会约几个好伙伴来摘枣子,胆大的爬上树直接把枣子摘下来,或者用竹竿把枣子打下来,胆小的,拿着箩筐拾枣子。庭院的上空回荡着我们银铃般的笑声。“哇哇哇哇”一群归巢鸟的叫声把我拉回现实。唉,落叶迟早都要归根,而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魂牵梦萦的家人身边呢!想着想着,几颗冰冷的泪珠从我的脸颊上滚下。我抬起手,拂起袖子,轻轻拭了几下眼角。“沙

15、沙沙”,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风把桌上的纸吹得直作响。我想:应该给家人写封信,报个平安。于是我拿起桌上的毛笔,铺好纸张,想写封家书,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父亲的工作是否顺利;母亲的风湿病又犯了没有,有没有去看郎中;最辛苦的还是我的妻子,打理着家里点点滴滴的事;最担心的是我那调皮的儿子,离别时他的稚气还在,不知现在是否用功读书他们的笑貌在我眼前呈现,声音在我耳边回荡。“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已经三更了,我奋笔疾书。“喔”不知不觉天空已露出了鱼肚白。“咚”“张兄,我要出发了,你有没有什么事要交给我办?”从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来了,来了!”我起身把写好的信封好,打开门。“李兄,我这有封

16、家书请交给我的家人,一定要保管好!千万别弄丢了。”“张兄,你放心,难道你还不相信我吗?我一定会把信亲手送到你家人手上的!”李兄拍了拍我的肩膀,自信地说道。我双手合拢,作了个揖说:“一切就有劳你了!”李兄下了楼梯。“慢!”我说。“还有什么事吗?”李兄问。“我还有几句话还没写。”李兄又把信递给了我,我打开信仔细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张兄,快点。再晚我就来不及了。”我只好把信封好,依依不舍地再次把这封沉甸甸的家书交给李兄。李兄来到大树前,把马缰绳解开,上身策马,扬长而去。我望着李兄远去的身影,喊道:“保重啊!一定要把信送到我家人手上。”升格途径升格点评原诗改写用了第三人称,修改本文可以尝试用第一人称,使之更亲切,拉近读者和诗人的距离,更利于表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