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硅偶联剂概述及其作用机理总结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266549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机硅偶联剂概述及其作用机理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有机硅偶联剂概述及其作用机理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有机硅偶联剂概述及其作用机理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机硅偶联剂概述及其作用机理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硅偶联剂概述及其作用机理总结(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偶联剂概述 偶联剂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有机硅化合物。在它的分子中,同时具有能与无机材料(如玻璃、水泥、 金属等)结合的反应性基团和与有机材料(如合成树脂等)结合的反应性基团。常用的理论有化学键理 论、表面浸润理论、变形层理论、拘束层理论等。偶联剂作表面改性剂,用于无机填料填充塑料时, 可以改善其分散性和黏合性。二、偶联剂种类 偶联剂主要有有机铬偶联剂、有机硅偶联剂和钛酸偶联剂。胶黏剂中常选用有机硅偶联剂,其通式为RSiX3,其中R为有机基团,如-C6H5、-CH=CH2等,能与树脂结合;X为可以水解的基团,如-0CH3、 -OC2H5、-Cl 等。三、偶联剂作用过程BArkles 根据偶联

2、剂的偶联过程提出了 4步反应模型,即: 与硅原子相连的SiX基水解,生成SiOH; SiOH之间脱水缩合,生成含SiOH的低聚硅氧烷; 低聚硅氧烷中的SiOH与基材表面的0H形成氢键; 加热固化过程中,伴随脱水反应而与基材形成共价键连接。一般认为,界面上硅烷偶联剂水解生成的3个硅羟基中只有1个与基材表面键合;剩下的2个SiOH, 或与其他硅烷中的 SiOH 缩合,或呈游离状态。因此,通过硅烷偶联剂可使2种性能差异很大的材 料界面偶联起来,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增加黏结强度,并获得性能优异、可靠的新型复合材料。硅烷偶联剂广泛用于橡胶、塑料、胶黏剂、密封剂、涂料、玻璃、陶瓷、金属防腐等领域。现在

3、,硅 烷偶联剂已成为材料工业中必不可少的助剂之一。硅烷偶联剂的作用和效果以被人们认识和肯定,但界面上极少量的偶联剂为什么会对复合材料的性能 产生如此显著的影响,现在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偶联机理来解释。偶联剂在两种不同性质材料之间界面 上的作用机理已有不少研究,并提出了化学键合和物理吸着等解释。其中化学键合理论是最古老却又 是迄今为止被认为是比较成功的一种理论。四、偶联剂作用理论1. 化学结合理论该理论认为偶联剂含有一种化学官能团,能与玻璃纤维表面的硅醇基团或其他无机填料表面的分子作 用形成共价键;此外,偶联剂还含有一种别的不同的官能团与聚合分子键合,以获得良好的界面结合, 偶联剂就起着在无机相与有

4、机相之间相互连接的桥梁似的作用。下面以硅烷偶联剂为例说明化学键理论。例如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当用它首先处理无机填料时(如 玻璃纤维等),硅烷首先水解变成硅醇,接着硅醇基与无机填料表面发生脱水反应,进行化学键连接。 具体过程如下:硅烷中的基团水解 水解后羟基与无机填料反应 经偶联剂处理的无机料填进行填充制备复合材料时,偶联剂中的R基团将与有机高聚物相互作用,最终搭起无机填料与有机物之间的桥梁。硅烷偶联剂的品种很多,通式中R基团的不同,偶联剂所适合的聚合物种类也不同,这是因为基团R 对聚合物的反应有选择性,例如含有乙烯基和甲基丙烯酰氧基的硅烷偶联剂,对不饱和聚酯树脂和丙 烯酸树脂特别有效。其原因是

5、偶联剂中的不饱和双键和树脂中的不饱和双键在引发剂和促进剂的作用 下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果。但含有这两种基团的偶联剂用于环氧树脂和酚醛树脂时则效果不明显,因 为偶联剂中的双键不参与环氧树脂和酚醛树脂的固化反应。但环氧基团的硅烷偶联剂则对环氧树脂特 别有效,又因环氧基可与不饱和聚酯中的羟基反应,所以含环氧基硅烷对不饱和聚酯也适用;而含胺 基的硅烷偶联剂则对环氧、酚醛、三聚氰胺、聚氨酯等树脂有效。含-SH的硅烷偶联剂则是橡胶工业 应用广泛的品种。2、浸润效应和表面能理论1963年,ZISMAN在回顾与粘合有关的表面化学和表面能的已知方面的内容时,曾得出结论,在复 合材料的制造中,液态树脂对被粘物的良好

6、浸润是头等重要的,如果能获的完全的浸润,那么树脂对 高能表面的物理吸附将提供高于有机树脂的内聚强度的粘接强度。3、可变形层理论 为了缓和复合材料冷却时由于树脂和填料之间热收缩率的不同而产生的界面应力,就希望与处理过的 无机物邻接的树脂界面是一个柔曲性的可变形相,这样复合材料的韧性最大。偶联剂处理过的无机物 表面可能会择优吸收树脂中的某一配合剂,相间区域的不均衡固化,可能导致一个比偶联剂在聚合物 与填料之间的多分子层厚得多的挠性树脂层。这一层就被称之为可变形层,该层能松弛界面应力,阻 止界面裂缝的扩展,因而改善了界面的结合强度,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4、约束层理论与可变形层理论相对,约束层理论认为在无机填料区域内的树脂应具有某种介于无机填料和基质树脂 之间的模量,而偶联剂的功能就在于将聚合物结构紧束在相间区域内。从增强后的复合材料的性能 来看,要获得最大的粘接力和耐水解性能,需要在界面处有一约束层。至于钛酸酯偶联剂,其在热塑体系中及含填料的热固性复合物中与有机聚合物的结合,主要以长链烷 基的相溶和相互缠绕为主,并和无机填料形成共价键。以上假设均从不同的理论侧面反应了偶联剂的 偶联机制。在实际过程中,往往是几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