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家长的心得体会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2661187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访家长的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家访家长的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家访家长的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家访家长的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家访家长的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访家长的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访家长的心得体会(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访家长的心得体会家访家长的心得体会导语:为了胜利地生活,少年人必需学习独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以下我为大家介绍家访家长的心得体会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家访家长的心得体会1家访始终以来都是沟通老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是学校和家长之间联系的纽带。通过家访老师能刚好了解学生在家表现,督驻学生的平安状况,日常行为,家庭教化,学习环境,学习习惯等等,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好预备工作;家长也能了解到学生在校的学习状况,了解学校的教化方针,学校的常规,更有效地协作学校做好各项教化工作。这样学生能够在学校和家庭里受到应有的关切和指导,家长们放心,学校的教学

2、工作也能够得心应手。今年暑假学校主动响应“泰山区千名老师进万家”家访活动,我跟随班主任对特别学生进行了家访获益匪浅。老师上门家访,学生、家长都很惊异,惊异之余是对我们的欢迎及内心的兴奋。对于家访家长表示了极大的热忱,那真诚的话语足以让我们把全部的燥热、辛苦跑到九霄云外。谈话中我能深切的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以及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每个人都有两面性,同一个人在学校和在家里表现可能完全不同,加之小学阶段的学生年年纪都比较小,大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是跟爷爷和奶奶或老爷和姥姥住,许多家长也说不太懂自家的孩子。通过交谈家长能够很好的了解学生在校的基本状况,对于自己孩子在学校的不足之处,家长都能

3、够相识并明确自己会主动学习并对之加以引导,并请老师多多帮助。家长的这一明确看法让我感到欣慰,始终以来许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化,现在看来并非如此,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成就,哪怕付出一切也情愿为孩子创建好的学习环境,只是他们方法或许不是很正确以至于结果不是很好。但我信任他们对孩子的一片心都是一样的,都是足以让全部学生为之感到、为之努力的。可怜天下父母心!通过家访,我收获颇多。有效的家访有助于加强学校和学生家庭的互动,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也能帮助老师改进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教化效果。1、老师必需充分相识家访的重要性。使家访真正发挥沟通作用,通过家访同家长沟通状况和看法,统一

4、相识,既帮助老师改进教学工作,又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化,从而能形成教化合力。2、明确家访的目的是通过和家长充分沟通,共同帮助学生进步。家访时应当首先确定孩子在校取得了哪些进步,然后再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合理建议,希望获得家长的协作,这样家访的气氛会比较融洽,家长比较简单接受,孩子也会消退恐惊心理,情愿改正缺点,增加进步的信念。3、家访应有打算的进行。应针对学生的状况详细分析,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充分调动家长参加,共同帮助学生解决难点。4、家访应留意反馈。在家访过程当中要察颜观色,留意家长和学生的反应,斟酌谈话内容和措辞。在家访后更要留心视察学生改变,检验家访的效果。5、要留意总结。家

5、访后刚好记录,特殊是对于我们才刚刚接触教学工作的新手更有利于总结阅历教训,成为以后工作的借鉴。本次家访,不仅感动了家长,也感染了学生,他们的学习看法更端正了。老师在家访工程中,不仅让学生得到了思想的启迪,同时也辅导了学习方法,和应当怎样在上课时和老师主动协作,提高学习效率。师生共同努力,教学工作就很简单的开展了。老师的家访给每一个学生家庭带来了希望,这正是现代学校教化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本”思想的详细体现。真正祝福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既欢乐又平安的暑假。家访家长的心得体会2为了主动响应市教化局关于开展全市“万名老师进万家”的活动,长丰一中依据活动的文件精神,以“健全家校共建互动机制,促进教化教学更

6、好发展”为主题,每班以班主任为组长,以授课老师为成员主动开展这一活动。通过这次家访活动,我体会颇多,深刻相识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教化三位一体,缺一不行。现将此次家访活动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家访前应对学生在校表现做全面的了解,做充分的打算。去家访之前,我们都做好了充分的打算,首先提前告知了家长,叫家长和学生在家等待老师的到来。否则,学生家长不在家,白跑了一趟,既奢侈时间,又达不到目的。其次,必需估计到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意想不到的状况,做好克服困难的心理打算。第三,应针对学生的状况详细分析想要说什么,最好在心里有个提纲,到时如数家珍,夸夸其谈,镇定自若,有条有理,家长听起来确定仔细,觉得老师工作

7、细心,很负责任。在学校做了充分打算以后,我们个人要收集家访学生的一些基本信息,如家庭成员,在家家长状况,经济来源,在校表现状况等。二、家访是搭建与学生,家长和社会沟通的良好平台进行家访前,我们首先对所访学生家庭状况进行尽可深的了解。因为,家庭状况干脆影响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老师只有对学生家庭的详细状况做全面了解,才有助于提高教化工作的针对性。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表现,多报喜,少报忧。向家长介绍学校开展的主要教化活动,在学校与家庭间形成有效沟通。通过家访,我们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沟通渠道,第一时间了解家长的想法,解除家长对学校教化工作的怀疑和不解。三、家访可以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人观。由于学生

8、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异较大,对孩子的教化也有很大的差别。在家访中,我还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整个忙于生计,极少照看、督促孩子。这使得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没方法选择家长,我们只能选择不同的教化方式来对待这些更须要我们关切的孩子。许多家长都反映:老师说的,孩子会听进去的。作为学生的老师也特感动于这句话,老师的魅力无极限。当然兴奋之余,须要我们付出更多了。让我看到了不同的家庭教化方式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学生个体和认知表达水平。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已经养成良好的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文化程度不高,但为人处事有原则的一类家长,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指导有欠

9、缺,但会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家长说的多,做的少。有相当多的家长对子女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只会叨念,却拿不出或狠不下心实行措施,效果不佳。这类孩子须要在学习习惯、方法上多指导。还有少数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低,对自己的子女从小又过于溺爱;现在孩子年龄增长,胆子也大了,有些家庭已出现了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所以针对有问题的学生,我和家长促膝谈心,用一分为二地观点分析学生,同时把握实际,敏捷调整,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议、探讨教化措施,使学生心服口服,家长也欣然协作。通过此次家访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家长的育人观。四、家访能刚好的征求家长的看法和建议。老师能刚好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另

10、一方面又能刚好的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他的家庭状况。通过家访老师能全面去了解学生,家长也能刚好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详细表现。从而依据学生的习惯,性格,优缺点,家长向老师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从家访中,我们深感家长对学校和老师普遍抱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有的孩子在家比吃比穿,有的孩子任性撒娇,有的家长对孩子宠的厉害,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家长总是说你不听话,就把老师请来,觉得老师就是万能的,能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假如在老师身上发觉了什么不良之处,家长就觉得特殊惊讶,觉得不行思异。家长对我们报以这么高的期望,我们真是深感责任重大。怎样为孩子们树立榜样,也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在工作中重视家长的看法和

11、建议。五、家访能了解贫困学生家庭的实际状况。现在国家及省,市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有相应的资助。为了让助学金真正发放给贫困学生,家访可以深化贫困家庭,了解贫困缘由。从而更好的把贫困资金用在真正贫困的学生身上,更好地落实国家的贫困政策。要以同等之心关注学困生,我们老师要以同等的心态,挚友的身份来关切这些学困生,加强与这些学生及家长的沟通和沟通,全面的了解他们,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走访中我们重视收集家长对资助政策和资助工作的看法和建议吗,对于问题刚好的赐予了回复和解决。六、坦诚热心,把关爱带给学生前苏联教化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化文明。家访中,我们不只是走进学生的家门,而是

12、力求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坦诚热心的和家长沟通,把关爱带给学生。为此,学校要求老师珍惜这次家访,不仅要充溢热忱地与家长交换看法,还要像关切自己的孩子一样,视察家庭中孩子学习的环境如何,感受家庭里的精神和文化气氛,从而有针对地指出学生家长在教化中存在的问题,将科学的教化方法、教化理论传授给学生家长,通过指导家庭教化,有效巩固和强化了学校教化的效果。综上所述,家访使我懂得了怎样去理解和关爱学生,也使我更醒悟的相识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今后我会在闲暇期间坚持家访,通过家校联手使孩子们都能成为自强不息,勤奋学习,报效国家的有用之才。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页 共1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