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2631382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导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凤州初中八级语文导学案班级 组名 姓名【课题】杜甫诗三首【教学目的】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1. 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 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知识链接】1、杜甫(公元7 127 7 0 ),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七岁即能 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2、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长安十年时期,创 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战乱流离时期,灾难的时代,震撼 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 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 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杜甫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4 0 0多首诗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 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3分钟)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

3、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 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 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望岳 。2、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 历,正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之时,所以诗人会写出“回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 志,不仅是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更是自己将登上人生顶峰的誓言。二、【自主学习】(10分钟)1、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 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2、参照注释,

4、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散译诗句:第一二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一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第三四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一近望: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第五六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一细望:所见的景象第七八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一意愿:由望岳到登岳三、【合作探究】(20分钟)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3、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4、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四、【课堂小结】(2分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

5、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1、2句 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五、【课堂训练】背诵望岳(5分钟)板书设计:望岳远望 近望 仰望班级凤州初中八级语文导学案组名 姓名第二课时春望一、【课堂导入】(3分钟)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 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 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 历

6、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 写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了解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 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 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一一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2、走近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 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

7、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 押平声韵。3、学生听老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4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三、【合作探究】(20分钟)1、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写出自己的理解。明确: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 着蕴藉,真挚自然。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 小结: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 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

8、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 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一一想望亲 人。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一般解释是: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两句一般解释是: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4、诗中哪些字词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试品析诗中的词句。四、【课堂小结】(5分钟)A. 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B. 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 凉。“感时

9、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 烈的情感。五、【学生有感情朗读】,齐背春望 默写全诗:六、作业1、默写望岳春望。2、预习石壕吏。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春望忧国 思亲凤州初中八级语文导学案成员:柳红桔、牛贵生、王亚余 张韬、孙海杰 主备人:牛贵生 审核:班级 组名 姓名第三课时石壕吏一、【导入新课】(5分钟)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板书文题)2、唐肃宗乾元元年( 7 5 8 )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 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

10、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 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 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 “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二、【自主学习】(10分钟)1、根据下面提示准确朗读全诗三遍(1)第一段:石壕吏(h do)暮:傍晚。逾(yd)走(古今异义):跑。行:走。(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3)第三段:邺(yp)戍(shU)戌(xu)戊(w U)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

11、存者,活着的, 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更,再也。妪(yu)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4)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P)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2、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口头展示) 三、【合作探究】(15分钟)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2、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3、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 什么?4、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临行 独与

12、老翁别,似乎也没有安慰的表示,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5、“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6、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原因是什么?7、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四、【课堂背诵练习】(6 分钟)想象情节,模拟对话1、吏呼:“你家的男人都到哪里去了 ?快交出来”2、妇啼: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3、吏呼:“少啰嗦,家里还有谁?”4、妇啼: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5、吏呼:我可不管,但上面规定了,每家抽一丁,必须交人!6、妇啼: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13、五、【课堂小结】(4 分钟)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 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 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 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1、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 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找出杜甫春望中的对偶句,仔细体 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模仿写一两组对偶句。2、改写石壕吏。注意发挥合理想像,补充出诗中表达跳跃的部分,运用记叙、描写、 议论等方式。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2、背诵默写三首诗3、搜集杜甫的生平事迹资料。课堂评价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石壕吏时间地点事件暮)(村)(有吏夜捉人)社会动荡不得安宁老翁:逾墙走睡卧不宁官吏:呼 一何怒凶暴蛮横不可一世老妇:啼 一何苦值得同情勇挑重担担杜甫:沉默关心时局 同情百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