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学院人才工作校企合作情况22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2629402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州工程学院人才工作校企合作情况2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徐州工程学院人才工作校企合作情况2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徐州工程学院人才工作校企合作情况2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徐州工程学院人才工作校企合作情况2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徐州工程学院人才工作校企合作情况2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州工程学院人才工作校企合作情况2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工程学院人才工作校企合作情况2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徐州工程学院人才工作、校企合作情况汇报22 徐州工程学院 人才工作、校企合作情况汇报 二一一年十二月 1 近年来,徐州工程学院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在各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校地合作”战略,人才和校企合作工作稳步推进,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人才工作成效显著 我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力度,大力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的“四大工程”,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师资培养模式,人才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不断增强,为学校和地方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学校先后与德国、美国、法国、俄罗斯、韩国等14个国家的1所高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在中外学术交流、中外合作办学和教师海外培训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学校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的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目前,我校现有专任教师109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3人;博士

3、7人,硕士508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4人,XX省“3高层次人才”9人,X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人,X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7人,XX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人。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教授由20X年的2人增至68人,博士由02年的5人增至8人。 (三)实施四大提升工程,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学校实施“四大提升工程”。一是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51名青年

4、教师通过培训班、公开课、竞赛、观摩等多种方式显著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实施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工程。通过选派2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到美国,19名骨干教师赴加拿大,8名优秀英语青年教师到英国,共11名教师参加的海外培训工程的实施,提升了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三是实施教授培育与激励工程。202年实施教授培育与激励工程以来,共4人入围,目前已有1人晋升教授职称。四是实施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工程。20X年实施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工程以来,共有36位青年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 (四)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推动产学研合作互动融合学校高度重视校地(企)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次工作。近年来,有名科技骨干入选XX市首批“科技镇长团

5、”成员;选派32名高层次人才进企业,其中,9名博士获省委组织部“企业博士集聚计划”资助。 (五)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依托我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建有XX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个,校级重点建设团队5个,校级培育建设团队10个,校级指导建设团队0个。 二、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近年来,学校坚持科研强校理念,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加强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坚持 3用事业凝聚人才,努力为优秀人才搭建创新平台,我校的科研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一)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重视学科建设,注重科

6、研团队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建成X省重点建设学科2个、校重点学科2个、校重点建设学科个、校培育建设学科3个。 (二)校企资源融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学校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运行机制,加强与企业和地方合作,着力加强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为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建有XX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X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X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XX市高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XX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研究所(中心)34个、校企(地)共建平台(中心)220个。 (三)凝练科研方向,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十一五”期间,我校共承担省

7、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30项,横向课题5余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9项,市厅级奖励218项。 202X年,学校在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取得了突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韩宝平教授因其在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突出成果和社会贡献,被聘为02X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以及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X县区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三、服务地方领域不断拓展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紧紧抓住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紧密围绕徐州四大千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主战场,大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对接与合作,努力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桥梁, 实现

8、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对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校企(地)联合,资源共享,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学校高度注重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202X年6月,徐州工程学院首届“校企(地)联盟大会”隆重召开,推动我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更深层次的全面合作。 我校先后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X县区、睢宁、邳州、新沂、铜山区、XX县区、XX县区等开展校地研讨战略合作,校企(地)联合成效显著。 (二)融入地方,服务社会,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校本着“以服务求支持,以支持求发展”的理念,围绕苏北农村发展、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区域发展问题设立专项,成立机构,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效发挥地方发展

9、智库的作用。 我校成功承办了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全国农业环境问题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第二届、第三届徐州发展高层论坛等高层会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集智献力。连续两年获得市“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创新创意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三)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做企业技术创新“助推器”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多年来围绕徐州重点打造的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能源、物流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围绕大力发展的新材料、物联网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主动与企业合作,联合攻关,在1个学科领域、48个研究方向与徐工集团、维维集团、中铁八建、南通四建等一批国内、国际知名大型企业建立合

10、作关系。近年来,共与企事业单位联合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6余项。先后与与江苏艾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南通华新建设集团等七家省内知名建筑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与北京四季沐歌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洽谈研发项目,与徐州神宇重工有限 公司共建产学研基地。 我校围绕X市支柱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加强合作,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形成了十个优势领域: 优势领域之一-装备制造。包括大型工程装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大型工程装备系统控制及其自动化、工程材料热处理及焊接技术等。 我校充分利用装备制造学科优势,与徐工集团、中天仕名(徐州)重型机械集团等企业合作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8项,完成企业委托重大项目10余项,

11、以“大型装备的节能降耗及设备状态稳定性提高”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及其产业化应用,先后获教育部国家提名科学技术 二、三等奖各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及市科技进步奖6项,获专利50余项,企业直接经济收益超过2亿元。 优势领域之二-食品加工。包括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食品制备、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等。 围绕我市农产品资源特点和食品产业需求,和特色果蔬及畜禽等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我校与维维集团、汉戌堂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承担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项目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50余项,开发新产品27个,专利20余项,省市科研成果奖20余项,给企业带来22余亿直接经济效益。 优势领域之三-建筑

12、工程。包括建筑结构工程、建筑节能新材料、地下工程及防震减灾等。 我校与X县区建设局合作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XX县区龙固中三新村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示范工程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项目覆盖建筑面积.3万平米,受益农民96户;获得专利2项,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与XX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合作“新型组合结构关键技术及其在大跨径工程结构中的应用”获 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城市地下空间静态交通系统开发建设研究”获建设部科学技术三等奖和建设厅科学技术二等奖。 优势领域之四-生态环境。包括环境监测控制与场地生态修复、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珍稀植物引种与繁育等。 围绕徐州地表、地下饮用水资源状

13、态分析及环境生态修复研究,学校与我市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合作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2项,企业委托1项,获专利项。与市水利局、北京首创水务公司合作完成的“X市地下水质演化及污染控制研究”成果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被市水利局、规划院、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徐州分局、X县区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实际应用,为确定市区地下水开采井位及开采量、地下水的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三年来增收节支总额达.7亿元(02202X)。 优势领域之五-信电工程。包括煤矿井下传感器智能监测与控制,感知农业,计算机、电子、电气信息处理等。 近年来,我校分别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徐州翰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承担了省部及以上项目项

14、、市厅级项目0项、企业委托项目6项,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件,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2亿多元。其中与徐州和纬信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成果-煤矿井下高压综合保护及测控装置(hw355型)生产销售64套,产值600万,新增利税50万。 优势领域之六-光伏新能源。包括光伏薄膜材料、新型化学电池材料、le照明系统应用等。 我校与江苏艾德太阳能公司、徐州格力尔数码科技、宏达电子、南京恒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二家企业,围绕光伏新能源、新型电池材料、e照明系统应用等,共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合作承担国家、省中小企业创新项目和X市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10余个,获得专利技术10项,为相关企业培训技

15、术人才、培养输送急需适用人才近千人。 7优势领域之七-化学工程。包括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医药中间体设计合成、生物质能源利用、环保新型建筑涂料等。 我校与俄罗斯国立应用化学研究中心和宿迁伏尔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承担“木质纤维素燃料乙醇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发”省重大科技和自主创新项目,成果获专利3项,目前已完成中试并通过验收。该技术成果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优势领域之八-物流工程。包括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现代配送技术与方法等。 我校与XX市经信委及0余家企业单位共建“徐州现代物流研究院”,承接徐工集团、香山物流园、中国(徐州)汽配城、恩华药业物流公司、苏宁集团等1余家企业的物流系统技术改造项目,为企业取得近亿元经济效益,相关成果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承担X市物流业“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报告,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 优势领域之九-文化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