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262888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势在必行的举措。2008年6月,我们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高一、高二两个年级6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学生家庭平均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故媒介接触的种类以及媒介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多。我们采用自编问卷,通过焦点团体组讨论并借鉴其他相关研究调查问卷,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的定义编制而成,问卷的设置是根据对媒介素养赋予的一种可操作化定义而形成的,主要将媒介素养分成选择、理解、质疑、评估以及传播等5个维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88份,有效问卷

2、回收率为90%。其中,高一165人,占57.29%;高二123人,占42.71%。通过调查分析,高中生接触和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其媒介素养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高中生媒介素养中的“选择”素养1高中生选择和接触媒介的类型多样且时间较长高中生每周媒介接触行为在他们的课余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虽然各种媒介接触的次数近于相同,但是接触网络和电视在高中生的媒介接触活动中占有的时间比例最大,因而我们进行媒介教育实践时也应适当增加对网络素养和电视素养的教育比重。2高中生接触媒介的动机主要是获取信息和娱乐消遣在考察高中生媒介接触动机时,答案集中在“获取信息”和“娱乐消遣”两个方面。在开展媒介教育时应该注意到学生

3、对这两方面的需求,给予积极的引导。3高中生选择媒介内容依媒介形式不同略有变化高中生主要收听的广播内容是“娱乐类”、“新闻类”,其次是“学习类”;主要收看的电视内容为“影视剧”、“体育娱乐”、“时政新闻”;主要阅读的报纸内容为“时事政治”和“体育娱乐”,其次是“时尚”、“文学”;主要阅读的杂志内容为“体育杂志”和“文学类”、“时尚类”;主要在网络上浏览的内容为“玩游戏、聊天、贴吧”,“浏览新闻,获得资讯”,“打理博客等个人主页”,以上情况可以为我们媒介教育实践教材的编排提供参考。4手机新媒体的选择和接触水平不高在调查高中生主要使用的手机功能中:“通讯交流”仍然是第一位的,手机新媒体在高中生中并没

4、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开展手机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向同学们介绍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诸多便捷因素,引导同学们去更好地利用手机媒体。同时也要谨慎预想手机媒体在发展中可能会带来的对高中生不利的影响和问题,以便全面提升手机新媒体素养水平。二、高中生媒介素养中的“理解”素养1对媒介内容的理解主观性过强,且流于表层信息其一,高中生理解新闻图片时,放大或缩小图片表现内容的现象较为严重。可以看出高中生对媒介信息的解构能力较差,而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解构能力,透过表层信息深入到信息内容内部,并对此做出正确有效的取舍。其二,高中生理解新闻标题缺少客观的态度。 在理解新闻标题的

5、含义时,仅有8.77%的同学做出了相对理性的选择“陈述事实,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从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媒介表征和建构缺乏清醒的认识,媒介理解上仍存在缺陷。针对高中学生的理解现状加强媒介的解构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题中之义。其三,高中生理解流行文化不能体会到载体背后的深层含义。对影视剧的理解,7.66%的学生选择关注“演员和导演的名气”,6.38%的学生表示“没想过,只是看而已”。这两部分学生的理解处于浅层次。“注重故事情节”则有相当大的比例,为60.43%。媒介教育应让同学们认识到,媒介内容形式的主要的意义不在于影片表层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其超越于载体的意义。其四,高中生理解广告现象的

6、水平相对较高。调查显示: 84%的学生能够指出广告是利润的主要来源。2新媒介中网络较“热”、“手机”较冷,新媒介和传统媒介关系失衡数据显示,对于媒介的选择,网络还是学生的首选,其次是电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中生对于新兴媒介的选择,表现出对网络的高频度使用。我们应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关注的基础上,重视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另外,手机作为新型媒体的使用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如何发挥新媒体在高中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探索。三、高中生媒介素养中的“质疑”素养1. 不同类型、不同角度的信息质疑水平不同具体表现为,首先,对社会新闻质疑水平亟待提高。高中生认为媒介信息与社会上真实发生

7、的事情的关系“大部分符合”的占86.71%。其次,对广告真实已经有了初步的辨别能力。对于广告对商品描述的真实程度时,高中生普遍认为广告存在虚假成分,没有传递真实信息。这说明高中生对这些虚假信息已经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开始用批判性思维去解读虚假的部分。第三,对娱乐新闻真实性存在漠视的现象。对媒介报道娱乐新闻的态度,42.46%的人不会思考娱乐新闻的真实程度,这样做的结果会使接收的信息全部保存在记忆中,而不是进行筛选后保留有价值的信息,对娱乐信息持漠视的态度从而不去思考辨别也是质疑能力缺失的表现。2对媒介自身运作机制认识不够全面高中生普遍认为政府政策和媒体经营者会对媒体报道新闻事件产生影响,其次才

8、是记者、编辑,相对较少的学生认为广告商或者企业会对媒体产生影响。仅有8.85%的学生会选择正确答案。可以看出,高中生对媒体建构中的机理和因果关系并没有深入系统的了解。3对媒介对自身影响的分析呈矛盾状态80.00%的学生对媒体报道的观点大部分赞成, 80.99%的学生认为媒体的新闻报道在形成自己的观点中只起到辅助性的作用,这便形成了一个矛盾。而大众传媒的观点有的是明显地表现出来,有的却是内隐在它选择性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当中,最终在受众头脑中形成了“主观现实”,而这种“主观现实”将直接成为人们现实行为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观点是直接成为个体观点的依据。四、高中生媒介素养中的“评估”素养

9、1对媒介自身功能的评估不够全面在所有的功能中“传播信息”“提供娱乐”比例最大,说明高中生对媒介功能的评估水平不高。同时,“加强社会联系”和“政府的“喉舌”等功能是与我们的国情相联系的,对这些功能缺少认识也能看出高中生对媒介功能处于一种片面理解、片面认识的状态。2对媒介传播道德的评估趋于理性在评估媒介报道暴力、色情信息时,调查结果显示, 66.43%的学生选择了“反应了一些社会事实,但内容低级趣味,媒体报道应有所节制”,可见绝大多数高中生既能看到此类内容的社会性,同时也知道此类消息的弊端,评估水平较高。3对媒体提供的观点具有基本的理性评估的能力调查发现,高中生接受、理解和评估媒体信息并不是被动的

10、,而是主动的积极的,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意识来选择和判断媒体给出的观点。一部分人对媒体信息还是过分的依赖,也反映出高中生心理的不稳定性因素。4“网游”评估能力较高,“网友”评估能力较差在网络游戏中, 66.67%能够辩证地看待网络游戏,属于评估较高的水平。但是1.43%人选择了“不能控制自己”,体现出高中生心理的动荡性。网上交友方面,22.42%的人把网络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也看到了网络的虚假性的存在。8.54%的人对网络作为交友工具的评估过于绝对,水平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另外还有69.4%的人将网络这种交流工具全盘否定,评估水平并不高。五、高中生媒介素养中的“传播”素养1对新媒体的传播功能使用高于

11、传统媒体调查发现,“第四媒体”网络和富有争议的“第五媒体”手机显然在高中生当中充当着发布信息的重要手段。其次便是报纸、杂志这类传统的纸质媒介。在开展媒介教育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学生们使用媒介进行传播的特点,由于新媒体的利用情况高于传统媒体,因而决定了教材中对于新旧媒体的侧重点不同。2使用媒体传播信息能力有待提高由于传统媒体的利用可能较低,加之高中生对新闻报道的结构认识不足,并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新闻报道,因此也就不具备利用报纸传递信息的能力。在使用网络媒体时,对于制作网页和播客传播视频这类需要技术手段或硬件设备的传播方式使用较少。在开展媒介教育中需要帮助同学们了解必要的新闻基础知识,同时传授给同学们

12、一些常用的制作方法,并且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向同学们解释在制作环节中可能对媒介信息产生的影响,了解到“把关人”性质和作用,全面提高同学们的媒介素养水平。3. 网络传播中的“自我认同”问题不可忽视在网络媒体中有更多的人敢于发表自己现实生活中不敢发表的言论,批评与自己意见不符的“陌生人”。这种行为带来的问题就是出现网络自我认同问题。对于新媒体的媒介教育来说,由于高中生对于新媒体利用率较高,参与性较强,在教材中对于新媒体就更应该侧重内容的选择和人格培养等问题。4.主动传递的信息形式多样,并以轻松信息为主大多数高中生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一些信息传递给他人,内容以轻松娱乐的信息为主。高中生对于娱乐、体育等新闻有

13、着较高的兴趣。因此,在教材中涉及到的媒体内容的选择应符合高中生这一特点,可以从轻松娱乐的新闻出发,并逐渐延伸到政治类新闻、社会新闻及其他形式新闻的制作上。综上,高中生媒介素养水平在不同维度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针对高中生的媒介教育实施需要结合高中生的媒介接触特点、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育环境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并在教学中对教育内容有侧重地选择,选择适当的契机,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形成媒介教育的氛围。在开展媒介素养的阵营中,学校发挥的是主要作用,但是也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长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业新媒介素养知识,给孩子应有的指导,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和家长要搞好配

14、合,共同促进高中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同时,学界也可以通过开设网站提供指导的方式直接介入到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中来。(注:该调查为2007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中生媒介素养课程实施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李禹谖、崔辰毓、梁伟红、刘柳、翟洪媛、王建平为该课题组成员,分别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2006级本科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级本科生。该项目的指导教师为闫欢,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副教授)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发布 2014-10-15 15:48来源:赛迪网昨日,千龙网联合首都互联网协会发布青少

15、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57.8%的中学生使用微信沟通,微信成为中学生最主要的聊天工具。但晒照片、网购、扫二维码等习惯,在不经意间造成的安全隐私问题却被中学生们所忽视。同时,还有四分之一的中学生选择在微信中屏蔽家长及老师。昨天上午,北京市徐悲鸿中学的一间教室内座无虚席,在专家的引导下,60名师生和家长以新媒介素养为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57.8%的中学生选择微信作为与朋友沟通的媒介,微信已经成为他们最常用的新媒体交流工具。有41%的受访者会把网上没见过面的陌生人加入自己的朋友圈,59.4%的受访者会在朋友圈里晒自己、家人或朋友照片,即近六成受访者会在网上将自己、家人或朋友的照片公开,透露了个人隐私。同时,还有四分之一的中学生选择在微信中屏蔽家长及老师,23.5%的人的理由是不想听父母唠叨。另外,中学生微信中,个人头像的真实程度接近50%,姓名的真实程度超出50%,46%的人会显示个人位置,有四成多的中学生没有设置好友添加验证权限,个人隐私受到威胁。对于微信内容的真实性,高达69.6%的中学生认为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所有信息来源中,大部分是可靠的。正确辨识虚假与真实的信息、提高中学生安全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