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导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2628187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窦娥冤》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窦娥冤》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窦娥冤》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窦娥冤》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窦娥冤》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窦娥冤》导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窦娥冤》导学案(教师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必修第1课窦娥冤导学案(教师版)编写人:陈学富 审核:高二语文组 时间:2012-9-1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3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学习重点】1.把握贯串全文的线索冤。2.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3.本文是如何塑造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4.把握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5.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学习难点】1.第三折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2.对端正好滚绣球

2、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时间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 了解元杂剧有关常识;梳理故事情节。【学习步骤】一、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3、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2.关于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

4、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调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相当于现在的C

5、、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题目正名,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例如

6、,“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二、自主学习1.字词正音:亲眷(jun) 嗟(ji)怨 杳(yo)无音信 嘱咐(zhf) 尸骸(hi)负屈衔(xin)冤 古陌(m)荒阡(qin) 应验(yn) 甘霖(gnln)2.词语补注:嗟怨:叹息埋怨;杳无音信:去向遥远,下落不明;负屈衔冤:即含冤承受委屈;古陌荒阡:即荒郊野外。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甘霖:久旱后所下的雨。应验:预言、预感和后来所发生的事实相符。三、合作交流1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交待得清楚明白。那么文学史上为什么公认课文第三

7、折是全剧的高潮?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虽简单,但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2浏览第三折,看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3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10个曲牌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

8、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2掌握元杂剧常识。第二课时【学习要点】1重点赏析第三折。 2分析本剧艺术特色。 3对本剧主旨的探究。【学习步骤】一、自主学习疏通课文,自主学习楔子、第一折、第二折,梳理故事情节。二、合作交流重点赏析第三折。(一)第一层齐读并思考: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天

9、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滚绣球一曲,指斥天地、怒斥鬼神,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这两支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百姓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

10、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二)第二层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代了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实在令人悲从中来。快活三鲍老儿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更令人悲不自胜。1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2阅读

11、快活三鲍老儿。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三)第三层1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不屈服的性格);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性格);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勇于反抗的坚强性格)。2

12、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显窦娥的冤屈。3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

13、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4“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5.本文篇名“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 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6.曲词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外,还表露出了窦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4、?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曲词中除了“冤”贯穿全篇外,还有“怨”、“悲”、“恨”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中,尤其是 滚绣球一曲,指斥天地、怒斥鬼神,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第二部分中,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代了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实在令人悲从中来。 快活三 鲍老儿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更令人悲不自胜。第三部分中,窦娥把斗争矛头直指反动统治者。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却喊出了“着

15、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若不是“恨”到了极点,又如何能发出如此誓言?7.人物形象分析(1)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的基本性格特征是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她的反抗精神是外界迫害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的合理发展。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反抗精神(2)蔡婆婆善良、逆来顺受、懦弱、动摇(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窦娥的悲剧)。(3)张驴儿无赖、狠毒。(4)桃杌贪财、愚妄、凶暴。三、突破疑难1.读剧本,看戏曲,一定要注意其矛盾冲突。问:本折戏中,冲突双方是谁?能由此概括出本剧的主题吗?从表面上看,冲突的双方是窦娥和桃杌太守、张驴儿等人。其实,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