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262761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理解两篇文章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过程与方法1理清两篇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2对比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方法,揣摩体会两文的语言风格。3初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积极引领学生读书,引导学生探讨正确的读书观。重点难点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2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思维。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读书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

2、趣。2巧设问题,对话讨论。通过问题设计巧妙引导学生对话,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理清思路,研讨论证方法及其效果,以及在阅读上的收获。课前准备1培根的画像。2燕山夜话的文字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书是什么?自从有了书,人们给了它各种名称和赞誉。书是人类知识的载体,书是打开人类智慧之门的钥匙,书是储藏无数珍宝的宝库,书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前程的方向标之一,正因为有了书,我们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采摘硕果。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读书,应怎样读书吗?下面让我们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是怎么说的。二、作者简介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于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

3、。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被国会弹劾去职,之后家居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受寒致死。三、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四、课文精读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4、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如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至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读?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至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分两个小层理解:(

5、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祛除一样。(反面指出)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五、探究升华也许作为一个社会人,培根离楷模的标准还很远,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格言的流传,我们不能像他那样做人,但应该汲取他语录中的精华。六、文章脉络全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的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再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不同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6、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剔、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先说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祛除一样。七、文章主旨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八、写作特点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例如,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

7、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一句,运用比喻论证来论证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道理论证。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比论证。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这样写,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九、板书设计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长才谈读书 读书的方法:选读、浏览、精读、摘要读书的作用:塑造性格,弥补缺陷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在中国历,有过一

8、位戴月荷锄归的乡间诗人,他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在读书方面,他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就忘了吃饭。这位陶渊明先生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一千多年后,他竟然有了一位读书方面的知音-马南邨。二、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三、文本链接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

9、,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四、整体感知1学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点拨字词。五、课文精读1理解文章内容。(1)不求甚解最早见于谁的什么作品中?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包含哪两方面内容?不求甚解包含什么内涵?不求甚解最早见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不

10、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要求:首先要好读书,其次每读书必有所会意。不求甚解四字有两层含义:一要虚心,二是读书不要固执于某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2)你认为不求甚解意味着不认真读书吗?为什么?你认为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不求甚解是一种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正确的读书方法可以将不求甚解读书法与精读、选读等方法结合起来。(3)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一词的含义的?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4)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

11、什么关系?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学生自己探究领悟,结合文章倒数第三和第二段理解回答。主要谈读书的态度和方法问题;用了引用名言(说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2研读课文。(1)作者是怎么驳斥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个错误观点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学生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

12、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2)这篇文章的论证方式对你今后的写作有何启示?(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还有,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六、探究升华不求甚解一文是由作者先提出要批驳的错误见解: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然后在批驳这一反面观点的过程中明确了自己对读书的见解: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

13、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七、文章脉络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即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全文共9自然段,第1自然段树立了要批驳的靶子;第2自然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第3自然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第4自然段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第5自然段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第6自然段举例阐述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第7、8自然段阐述不求甚解是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第9自然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树靶子-作批驳-得结论,条分缕析,结构严谨。八、文章主旨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

14、行否定,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九、写作特点(1)细腻翔实的道理论证。作者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惜用大量的文字进行细致的分析。如第段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来印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2)正反面的举例论证。如第段从反面列举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做了许多曲解的事例,告诉人们要有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第段从正面列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事例,证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的正确性。十、板书设计篇二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15、的论证方法。?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