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如何深刻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2627585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场作文如何深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考场作文如何深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场作文如何深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场作文如何深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场作文如何深刻“深刻”是“发展等级”的第一项要求,是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只要能揭示社会生活中富有意蕴的人和事;说理深入浅出,剖析有理有据,令人心悦诚服就是有深度的文章。这需要考生对作文材料或话题有深刻的洞察力、敏锐的反映力和生动的表达力。 一、深入挖掘,透视本质。如2003年安徽省优秀作文母亲的后悔,开头写道:“看到这个作文题,动笔之前,我似乎又看到了母亲那忧伤的神情。母亲深为自己的行为后悔,后悔她杀了家里那只全身脏乱的老母鸡。”然后叙述事情原委,是那只善叫的芦花鸡轻易地赢得了母亲的信任,而那只每次下完蛋默默离开鸡窝的黄毛的脏鸡,才是一只真正下蛋的鸡,却成

2、为母亲慰劳儿子的牺牲品。作者最后点明题旨:“由此,使我想到,光凭外表的情感亲疏就作出某些决定,是多么荒唐!”文章卒章显志,很有意味。特别是文中两只母鸡的寓意,更耐人寻味。这就是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此为“深刻”也。我们凡事往高处站一站,往深里想一想,平时尽量将事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由表及里(由外在深入其内在),由浅及深(从细微处发现深刻思想),由近及远(由眼前到久远),由点及面(从一点发散开),由实到虚(由现象到本质),由大到小(由一时到一世,由微观到宏观),由此及彼(由此物认识彼物)。将话题向纵深开掘,探索说理的内核。还必须注重对材料意义的发掘训练,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忌浅尝

3、辄止。”如果我们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深入认识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在认识中突破思维定势,深入本质,就能从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获得新的感受,在考场上游刃有余,写出有深度的文章。而对于“明摆着”的道理,要努力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然后发现一点其他考生没有发现的东西。对同一个事物(问题),要正面看,反面看,左边看看,右边看看,上边看看,下边看看,就是多做些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如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互相联系的观点等辩证思维的训练,学会追根溯源,这样才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些都是使作文深刻非常管用的思维武器。 二、储备生活素材,积累思想底蕴。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4、,关心社会、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从中捕捉写作素材;经常阅读书报,积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包括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的人和事。二要积累一些哲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量变与质变、一般与特殊、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外因与内因、运动与静止、动机与效果、局部与整体、内容与形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等等。三要积累名言警句,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独到深刻的思想的获得需要用生命去体验,需要用阅读去滋养,因此即使到了高三复习最后阶段,还需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以锻炼辩证分析能力,多关注一些值得思考的话题,如诚信、奉献、责任、宽容、机遇、磨难、个性、青春、自由、财富、竞争、环

5、保等,去捕捉触摸扫瞄探究,以提高认识,积累思想。这是为考场临场发挥提供厚实的“粮草”等“给养”。 三、巧借写作技法,闪耀思辩的光辉。这是指在具体写作时,运用多种写作手法:一是结构安排,步步深入、由表及里,能使主旨深刻。要求在揭示主旨时不是开门见山,而是逐层深入,就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剥,直至最后“吹尽黄沙始到金”,才显露文章主旨,行文过程就是为主旨做层层铺垫。二是用典型事实说话,辩证分析,增强论辩力量。三是名言警句武装,增添文章厚重的理性色彩。四是灵活运用“点睛”之笔,以哲理性的语句时时点题、处处着旨。用好这样富有内涵和哲理的语言能发人深思,启人心智,使文章绽放理性的光辉。尤其注意,行文时不假

6、思索的第一观点和第一思路坚决不用。(发表于新高考2004年第6期) 关于“深刻”,2002年考试说明中解释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深刻主要是针对文章的思想而言。好的文章首先应该立意深远,见解深刻,说理透彻。 一、能从社会生活的现象出发,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挖掘现象背后隐含的比较深刻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在观点上能给人以启发作用。当然,这深刻的见解,不是凭空而来,也不能随意引申、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它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要具体、真实、可靠。在揭示本质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其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或是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并总

7、结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对问题的认识应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发表见解时,有自己的思考,能找到一个更新的角度,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比一般的认识更上一个层次,要避免人云亦云。因此,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要留意身边的各种人或事,要关心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发展,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与时代同步。有些学生平时只埋头于书本,这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 三、思辨与思考。文章在内容上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要能给人以思辨的力量和气势。很好地把握辩证分析是文章内容深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另外,对事物的思考,可从横向或纵向两个方面进行。 所谓横向的思考,指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

8、相关的事物,由一种现象联想到另一种相关的现象,这种思考方式能使人视野更为宽广,“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由此及彼,这样会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立意自然深刻。 所谓纵向的思考,是由某种现象生发开去,对现象进行深入地剖析,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四、注意写作技法,使自己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是指在具体写作时,要通过有关写作手法(具体指:结构安排、材料取舍、过渡衔接、语言运用、收束结论等),使文章的观点及内容显得有层次、有发展、有重点,更为深刻。从语言来讲,恰当运用名言警句,可增强文章的论述力度;用语富有层次,也可增强立论的深度;在结构的某个地方精心安排重要的语段或精彩语句,即所谓“画龙点睛”,也可使文章脱颖而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