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礼仪教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2626455 上传时间:2024-03-03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78.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务礼仪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服务礼仪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服务礼仪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服务礼仪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服务礼仪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服务礼仪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务礼仪教案(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服务礼仪第一讲礼仪概述4、礼的基本概念(一)礼本意为敬神,今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是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与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在古代,礼特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今天,礼的含义比较广泛,它既可指为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仪式,也可泛指社会交往中的礼貌和礼节。礼的本质是“诚”,有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之意(二)礼貌是人与人在交往中,通过言谈、表情、举止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准则,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人们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言谈、表情、姿态等来表示对人的尊重。礼貌可分为

2、礼貌行为和礼貌语言两个部分。礼貌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如微笑、点头、欠身、鞠躬、握手、正确的站姿、坐姿等;礼貌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行动,如使用“小姐”、“先生”等敬语,“恭候光临”、“我能为您做点什么”等谦语,“哪一位”、“不新鲜”、“有异味”、“哪里可以方便”等雅语。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礼貌,不仅有助于建立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能够缓解或避免某些不必要的冲突。我国古代把“温良恭俭让”作为衡量礼貌周全与否的准则之一。(即做人要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三)礼节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礼节是

3、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内在品质的外化。有礼貌、尊重他人通过什么表现出来?一一礼节。如尊重师长,可以通过见到长辈和教师问安行礼的礼节表现出来;欢迎他人到来可以通过见到客人起立、握手等礼节来表示;得到别人帮助可以说声谢谢来表示感激的心情。借助这些礼节,对别人尊重友好的礼貌得到了适当的表达。不掌握这些礼节,在与人交往时虽有尊重别人的内心愿望却难以表达,所以,我们应掌握正确(规范)的礼节,正确地表达意愿。(e.g.如何握手才礼貌;交谈时候应该如何站立)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则容易失礼。(e.g.1李鸿章宴请外国人;2乘车让座一一我们经常被人“好心好意”地让到下座上去)(四)礼仪通常是指在较大较隆重的正式场

4、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辞源:“礼仪,行礼之仪式。”礼仪就是表示礼节的仪式,这种仪式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换言之,礼仪在层次上要高于礼貌、礼节,其内涵更深、更广。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具体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它不像礼节一样只是一种做法,而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完整的过程。(eg迎送外国领导人的国际惯例:献花、奏两国国歌、鸣放礼炮、护航、讲话、群众欢迎)(五)仪式指在一定场合,表示郑重、敬意、友好而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化行为规范的活动。(e.g.开幕仪式、颁

5、奖仪式、签字仪式、结婚仪式)(六)礼宾即“以礼待宾”之意。也就是说,按照一定的礼仪接待宾客。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涉外活动中,主方根据客方人员的身、地位、级别等给予相应的接待规格和待遇,称为礼宾或礼遇。二、礼仪的起源和演变(一)起源现代礼仪源于礼,礼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自从有了人,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便产生和发展起来从理论上讲,礼起源于人类为协调主客观矛盾需要的人与人的交往中;从仪式上讲,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二)形成与发展原始社会一一萌芽(只是指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形式。奴隶社会一一正式形成(由祭祀形式跨入全面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口封建社

6、会一一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将人的行为纳入封建道德的轨道,形成了以儒家学派学说为主导的正统的封建礼教。)近代一一礼仪范畴逐渐缩小,礼仪与政治体制、法律典章、行政区划、伦理道德等基本分离。现代一一主要指仪式和礼节,去掉了繁文缗节、复杂琐细的内容,吸收了许多反映时代风貌、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新形式。简单、实用、新颖、灵活,体现了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三、现代礼仪的特征(一)国际性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跨越了国家和地区的界线,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共同拥有。在讲文明、懂礼貌、相互尊重的原则基础上形成的完善的礼节形式,已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并共同遵守。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进,各个国家、地区和社会集团所惯用

7、的一些礼仪形式,为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所共同接受和经常使用,逐渐形成了一些更加规范化、专门化的国际礼仪。现代礼仪兼容并蓄,融会世界各个国家的礼仪之长,使现代礼仪更加国际化、更加趋同化。(二)民族性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礼仪作为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在拥有共性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较为明显的民族、国别的差异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其各自历史文化传统、语言、文字、活动区域不同,由于各自的人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素质特征不同,使各个民族、各国家的礼仪,都带有本国家本民族的特点。(三)传承性礼仪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完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一旦形成,便会长期沿

8、袭、经久不衰。(四)时代性礼仪作为一种文化范畴,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任何时代的礼仪由于其时代的特性和内容,往往就决定了他的表现。(礼仪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四、现代礼仪应遵守的原则(一)“尊重”原则孔子:“礼者,敬人也。”人际交往中,以尊重为前提,尊重对方,同时保持自尊。(二)“遵守”原则礼仪作为一种维护共同利益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有责任、义务去维护它,共同遵守它。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都应当自觉遵守下列准则:1、遵守公德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全体公民,为维护正常生活秩序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直接反映出一个社会公民的礼节、礼貌、道德修养程度和水准。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

9、重要标志。2、遵时守信遵守时间、讲求信用是建立和维护良好社会关系状态的基本前提。r要有约在先(1)遵时(遵守时间)要如约而行I要适可而止(2)守信(信守承诺)取信于人是公认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也是生活于文明社会的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优良品德。厂三思而行必须慎于承诺j认真遵守I说明原委必须重视承诺3、真诚友善人际交往中的真诚,是赢得对方信任和尊重的前提。4、谦虚随和在人际交往中,虚心、不摆架子、不自以为是、不固执己见,则容易被对方所接受。(三)适度原则人类学家论证古代“礼”通“履(鞋子)”,就是说,礼要像鞋子一样大小合适,即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

10、性,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四)自律原则交流双方要求对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应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和好感。俗语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慎独慎独指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督有做各种不道德事情的可能而又不被人发现的时候,仍然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一定的道德准则去做。五、东方礼仪和西方礼仪的差异当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密切的跨文化沟通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人类社会中,差异最大的两种文化传统是东方传统和西方传统。东方传统

11、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印度、新加坡等国家;西方礼仪见诸于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等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构成的礼仪有一定的差异性。现代礼仪应遵守的原则之一,就是尊重的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所以,我们应当了解跨文化礼仪的差异性,学会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仪习俗。(一)东方礼仪的特点古老的东方以其富涵人情味的传统礼仪向世人展示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无穷的魅力。1、重视亲情和血缘(情感式)东方民族尤其信奉“血浓于水”这一传统观念,所以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因素是血缘关系。当多种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之时,

12、多数人恐怕都会选择维护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利益。有很多古语都反映出东方民族重视亲情和血缘这一特点,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在,不远游。”“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很多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四世同堂,共居一室,家长维系着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家长终生操劳,从养育儿女到孙辈,甚至重孙辈,不仅不以为苦,反而自得其乐。这在西方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西方国家的家长,注重培养儿女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儿女一旦成年,理所当然地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求生存。2、谦逊、含蓄东方人谦虚、含蓄、委婉,西方人率直、坦诚。3、承认现实、满足现状4、强调共性(整体性)东方人非常注重共性拥有

13、,国民都有较强的民族感。日本尤其突出。东方注重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凝聚力,强调组织的团结和谐,交往的目的以协调各种关系为重。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经营管理充满家庭式色彩,富有人情味。人人以为集团谋事业出力而感到光荣。西方人提倡个性自由,崇尚个人力量,责任、义务分得很清楚,如家庭观念、孝顺老人、哺育孩子等。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5、礼尚往来礼是联系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这里的“礼”,主要指礼物,其实礼物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渗透其中的情感。东方人讲究“来而不往非礼也”。送礼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的节日相互拜访需要送礼外,平时的婚、丧、嫁、娶、生日、提职、加薪都可以作为送

14、礼理由。(甚至,第一次见面认识:“初次见面,小小薄礼不成敬意”。)西方人一般不轻易送礼物给别人,除非相互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二)西方礼仪的特点西方礼仪的产生与西方文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它萌芽于古希腊,形成于1718世纪的法国,其间深受古希腊、古罗马、法兰西等国文化的影响。1、简单实用(务实性)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进入正题之前,“预热”时间比西方人长;而英美人喜欢单刀直入,预热的阶段很短。中国人开场白或结束语多谦虚一番。开场白常说自己水平有限,本来不想讲,又盛情难却,只好冒昧谈谈不成熟的意见,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或者把这一套话放在结束语中讲。西方礼仪具有很强的务实性。西方人特别

15、是美国人,在开场白和结束语中,没有这一套谦辞,而且这类谦辞使美国人反感:“你没有准备好就不要讲了,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比较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2、崇尚个性自由讲求个人尊严、隐私神圣不可侵犯。3、惜时如金西方人常随身携带记事本,记录日程安排,赴约须提前到达,至少要准时,且不会随意改动。(这一点德国人最为典型)西方人常将交往对象是否遵守时间当作判断其工作是否负责,否值得与其合作的重要依据。西方人工作作风严谨,工作时间与业余时间区别分明,下班时间、休假时间不打电话谈论工作问题。4、自由、平等、开放西方提倡人人平等,积极参与竞争,漠视家庭血缘关系。(三)东方友谊与西方友谊1、范围与层次不同以中国人和美国人为例:中国人友谊关系有两种:(1)熟人(即由工作关系、邻居关系等认识的人);(2)朋友(志同道合、互相帮助并在感情上依托的人,即亲密有深交的人际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