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影响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2625074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影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年代的英国中部地区,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奔腾。随后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1.1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因素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本的君主立宪制度。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政治基本。随后的百年时间内,资产阶级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英国资产阶级获得决

2、定性胜利之后,都市工业进一步发展,都市人口急剧增长。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都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步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托国家机器,逼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承当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圈地运动配合工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工业原材料,以及能供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虽然产生了许多不公,客观上的确是工业革命的一种必要前提。此外,工厂手工业的蓬勃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从5世纪发现新航路起,许多欧洲国家在亚、非、美

3、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至18世纪,这些殖民地不仅为它们提供原料和商品出口市场,还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为了满足因世界贸易所引致的庞大需求,人们便开始采用机器和其她措施来提高产量。综合以上种种因素,从而引起了工业革命。.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明显特点,技术革新重要体目前如下几种重要方面:一是蒸汽机的使用,变化了以往的生产只能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限,为工业生产、交通运送提供了便宜而充足的动力。二是冶金行业采用焦炭来炼钢等技术革新,可以练出韧性和强度更好的钢材,为技术革新生产的多种新机器,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同步也将英国大量的煤炭资源运用了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共有诸

4、多种不同的发明,除了较为出名且最具代表性的蒸汽机外,尚有诸多发明对后世影响深远,例如173年约翰凯发明飞梭;176年哈格里夫斯珍妮发明纺纱机;768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机;8瓦特改善了牛考门蒸汽机,现代蒸汽机成型;18富尔顿的蒸汽轮船;1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184年费阿柏恩兰开夏锅炉等等。这些技术发明来源于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还没有真正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发生在英国,随后才扩展到其她欧美国家,一方面从轻工业开始,再扩展到冶金,交通运送等其她领域。1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由于圈地运动和农业技术的改良导致乡村许多剩余的人口大举移入都市,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世界大规模贸易,使得都市和工厂可

5、以吸取这些大量人口,由此导致了都市化的现象及都会区的浮现;都会化的生活,让知识与资讯沟通更为便利。而工业化使得浮现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出行更加便利,使得人们更加见多识广。在商品经济下利己的生活习惯里,于是人们的思想发生了许多变化,更多人追求个人的幸福,而非来世的幸福或集体的利益。也由于自由经济主义的兴起,世界大规模自由贸易导致浮现了一种新富阶层,再加上人们思想上的变化,进而使得更多的人,当时重要是中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参与的爱好,由此导致欧洲各国选举与被选举权,不断扩大到社会上更多的人群中。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大机器生产浮现,人类进入

6、“蒸汽时代”;大量工厂的成立,工人悲惨的生活及工作环境也逐渐为人注重,许多的慈善机构于是成立,主张以社会福利制度改善穷人生活,也免费提供粮食及住所。由于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也由于当时没有任何政府提供的保障,许多工人在因经济危机而失业的状况下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在正常的经济环境里,生产环境也十分恶劣收入也很微薄,这些有限的社会福利并没有多大限度上改善工人的状况,由此导致劳资双方也就是所谓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对立。随着技术革新带来交通运送的革命性变化,极大地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最后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导致了东方附属于西方的格局;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

7、成,东方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剧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同步也给落后地区带来了深重的劫难,许多落后地区和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饱受侵略和压迫,人民饱受殖民和奴役之苦。科学文化方面,工业革命对19世纪科学发展及社会变迁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此前的科学研究很少用于工业生产,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壮大,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界线越来越小,更多的工程师埋头做科学研究。此前的科学家多是贵族或富人的子弟,目前则有许多来自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人阶级的子弟成为了科学家。她们更加对化学和电学感爱好,这也增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8、2.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1870年至19的工业革命。其中西欧(涉及英國、德国、法国、低地国家和丹麥)和美国以及870年後的日本,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紧跟著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並且从英國向西欧和北美蔓延。2.1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因素政治因素: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如俄国186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德意志、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等)使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新的技术革新提供政治保证。经济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增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新的技术革新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本。市场需求:十九世纪中晚期

9、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对商品的需求量进一步扩大,需要更轻便快捷的运送工具,而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生产不能满足这些需要。科学理论基本:19世纪电磁学理论的巨大成就(如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为电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本。 2.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明显特点,从重工业行业开始。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对电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在进一步完善电学理论的同步,科学家们开始研制发电机。8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后来几经改善,逐渐完善,到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随后,电灯、电车

10、、电钻、电焊机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迅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自然科学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科技发展增进技术革新,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种先进国家同步进行,其规模更大,范畴更广,发展更迅速。第三,在某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步发生,能充足运用其成果,加速经济的发展。2.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增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重要资本主义国

11、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构造上,重工业有长足发展,逐渐占主导;工业布局,形成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地带;世界经济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后形成;能源构造,人、畜、风、水、煤电、石油。政治上形成比较健全的以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特性资本主义政治模式;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增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诞生;对外政策上,列强加快对外侵略扩张,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后形成;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国际关系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后形成,各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重新瓜分世界,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列强第一次世界大战,此外帝国主义国家加强了对落后地区的资

12、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后确立;刺激了东亚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奔腾。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重要标志,波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3.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因素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与美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本、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创新精神、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巨大的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优势,为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在美国兴起发明了前提条件和也许性;二是战后以来,美国政府高度注重科技,积极采

13、用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在美国兴起。2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的作用更为重要,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互相增进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互相渗入(注意发展趋势)3.3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于0世纪四十年代,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带动了科技的全面发展,此时科学措施论从实证分析向系统综合转型,此时增进了科学各个分支的形成,如遗传学、有机化学等等,第三次工业革命应当以有机化工的末尾,基因工程的开始、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为起点,生物工业革命的明显特性是学科交叉和技术综

14、合,以有机化学合成技术、高精细分析化学、纳米分子科学、微电子技术、超大规模集成、计算机软件设计、转基因生物技术、药物筛选高通量技术等学科与技术的综合集成,开发生物分子计算机元件、人工智能生物计算、合成细胞生物系统等,将在约0年内带来的是人工设计的新型生物分子材料、藻类人工细胞合成石油、纳米医疗细胞机器人等产业发展。因此第三次工业革命真正带来了科学的细化,同步科学之间的交叉性更加体现,一种学科的发展一般需要此外一种学科为基本,如诸多学科的研究都依托与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这个载体更是让社会步入了信息化、国际之间的距离显得更加的近、信息之间传递变的迅速、互联网的发明更是让全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同步航天

15、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迈出了摸索太空的步伐,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冷战时期的争霸使两国投入极大的物力精力在高新技术方面,在航天技术方面的发展应当说的超前的,近些年中国在航天方面也取的了长足的进步,神舟系列的上天、嫦娥一号、天宫一号等使中国成为了国际宇航人们庭中重要的一员。同步这时期武器越来越先进,浮现了制导导弹等精确武器,使战争双方越来越不平衡,直接导致了两极的形成。第三次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这时期各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世界提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不再使用明目张胆的侵略手法,而是采用更为隐蔽的经济控制以及扶持代理人。五六十年代共产主义

16、发展达到顶峰,直接导致了两极的形成,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首的华约成为两大阵营,冷战思维异常强烈,以美苏为首的军备竞赛给世界埋下了不稳定因素,但庆幸的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同步某些国家趁机迎头赶上成为发达国家,像日本、德国等遭受战争重创的国家慢慢的又发展了回来,以致后来成为第二第三大经济体,7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也见证了亚洲复兴的力量。1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行标志着东方巨龙的觉醒,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最后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有发言权,此时就会引起西方豪强的警惕,中国威胁论此起彼伏,但我们相信中国式热爱和平的国家,中国的崛起只会对世界有益,不会有害。同步第三次工业革命但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以跨国公司为重要体现形式,在世界各地浮现了制造工厂,一种产品也许是右不同地方的东西生产而成,同步西方各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牵制也达到了一定的地步,国债,控制原材料价格等措施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