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2603230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 页数:82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在备课湖心亭看雪时总想选择一个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作为综合分析的突破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开篇、篇末那些带强烈感情的词语,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语言点,往往是我们教学问题设置的突破点。思虑良久还是选择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教学的突破口,设置主问题:“相公痴”中“相公”指谁?何以见得其“痴”?于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便走近了张岱,了解到张岱的“痴”行和眼中的“痴”景;“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似相公者”指谁?他们与张岱一样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再次走近,认识到张岱之“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

2、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此时变“走近张岱”为“走进张岱”,张岱自有自己用痴情与旷达酿造的纯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水到渠成,主问题设置卓见成效。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在“突破点”寻寻觅觅中,在抓住“突破点”设置适度合理有效的主问题反复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2、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重点:体会文中意境。难点:文中数量词使用的特色。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积累有关雪的诗句。n诗中雪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王安石梅花)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出示课题先出示教学目标(略)然后了解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再走进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三、整体感知课文(一)、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自

4、主疏通字词注音岱崇祯更定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一芥铺毡(二)、读课文,疏通字词,了解文章大意1读的要求2学生齐读3师指名朗读重点字词解释:1、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3、余拿一小船()4、拥毳衣炉火()5、雾凇沆砀()6、惟长堤一痕()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8、强饮三大白而别()重要句子1、是金陵人,客此。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四、研读赏析课文(一)看雪景: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并说说它的描写顺序,(上到下、远到近、整体到局部、总到分)突出了什么特点?(清新、淡雅、悠远、脱俗)(二)、品雪情

5、从全文看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超凡脱俗、孤芳自赏)五、探究课文1、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的几个“一”,你是如何理解的?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和“更痴”?六、小结(板书)环境:湖中人鸟声俱绝看雪寒夜独舟全景广漠(大)情景对比(小)特写渺小(冷)孤独人炉旺酒沸拉余同饮(热)七、拓展延伸作业: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呢?请用你手中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雪景。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3一、导入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是啊,同学们,诗

6、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二、走近作者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

7、,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三、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四、品读文本三读蓄势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3.全班齐读,明确

8、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痴”)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1)“痴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2)“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生读,有感

9、情地读,说说此景异在哪里。教师提示: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教师明确: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体摘要显示: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

10、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3)“痴心”1.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

11、答,最好有神态?(彼此彼此)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现在我们重新来看我们最初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五、课堂练习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一个人,登台长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人,登高作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

12、年多病独登台;一个人,独往湖心亭: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个人,寒江钓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我们一起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可比较它们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己吗)六、朗诵留白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动情的齐背课文声中结束全文。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就“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课后练笔。自我问答 语文教学不要拘泥于课本,要融汇古今,旁征博引,方能扩大学生视野。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4教材分析

13、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或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欲的雅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2)过程和方法目标1、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教学重点1、文言词

14、汇的掌握积累,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2、领悟文章所运用的白描手法和对比映衬手法,领会两种手法的作用。教学难点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的把握及作者的品性风格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2、简介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