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非绝症其治在脾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2590464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癌非绝症其治在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癌非绝症其治在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癌非绝症其治在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癌非绝症其治在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癌非绝症其治在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癌非绝症其治在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癌非绝症其治在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癌非绝症,其治在脾徐泽教授的新著癌症治疗新认识和新模式一书,是部权威性佳著。原著第十章第一部分:“人为什么会得癌症?为什么同样环境,同样条件下有人得癌,有人不得癌?是机体内因?是外因?还是内外因?”其结论是从制造荷癌动物模型而得。初用400只动物,做了100次的癌细胞移植,均告失败。后切除免疫器官,或注射免疫抑制剂,移植5-6天后,即生出黄豆大的结节,10-21天生长至拇指大的肿瘤,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最后得出肯定的结论:“先有免疫功能低下,而后才有癌的发生和发展。提高及保持良好的免疫功能,保护好良好的免疫器官,才是防止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以

2、上科学实验证实,癌的成因,在于免疫功能低下;中医理论在于元气之虚;二者只是所用术语不同,结论是一致的。在治疗上,古人认为用以毒攻毒的功伐之法,实际是“但治其病,不顾其命”的伤害疗法。对此,徐著第三章第二部分谈到:“病人的中枢免疫器官胸腺本来已遭受肿瘤因子抑制而渐萎缩减弱或丧失其功能,如今又加上化疗细胞毒药对骨髓的抑制打击,则病人的中枢免疫器官全部遭受其害,周边免疫器官淋巴结又遭受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使其减弱部分功能,如此则造成病人胸腺、骨髓、淋巴结等免疫器官均受到损害。免疫功能本已受到抑制又加上化疗药对免疫器官的损害,进一步造成免疫功能下降,有如雪上加霜”化疗药被称为细胞毒药,其作用是毒杀癌细

3、胞。但它又是双刃剑,敌我不分,见细胞就杀,结果是两败俱伤,玉石俱焚,同样与中医理论吻合。本文扉页是:“癌非绝症,其治在脾”,对此,徐著第十一章139页:“脾脏为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能产生免疫淋巴细胞和抗体,并能产生抗肿瘤的体液因子Tuftisin。当癌细胞侵入机体的早期,脾脏受到刺激发生反应,细胞增殖活跃,功能旺盛,产生较多的免疫效应细胞和淋巴因子而抑制肿瘤的生长”第134页:“近20年来,人们发现脾脏不仅在抗感染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在抗肿瘤免疫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NK细胞,巨噬细胞(Mq)细胞,LAK细胞,TH/Ti细胞,B细胞,TS细胞等细胞免疫作用,通过分

4、泌Tuftisin,TNF因子,IL2干扰素,补体,抗体等淋巴因子来杀伤肿瘤细胞。”人体有四大免疫器官,胸腺、骨髓等被称为中枢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被称为周边免疫器官。当人体受到癌细胞侵袭时,其他三个器官很快出现萎缩,失去其免疫效用,唯有脾脏尚能孤军奋战(徐教授据此用中药创建“益气补脾汤”一方已用于临床。)故古人治积聚,从脾入手的正确性,同样得到了科学实验的证实。10:02:10周海核2014/1/2910:02:10应当指出,中医所谓的脾并非一致,他另外还包括很多功能,如:脾主后天、主统血、主运化、主升清、主四肢、主肌肉等。素问.灵兰秘典:“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六节脏象:“五味

5、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波相成,神乃自生。”这两节经文,似侧重于胃而言,但脾胃互为表里,脾脉络于胃,胃主受纳,脾施运化,故实际是泛指脾胃而言。经文大意是:五味入于胃,经消化吸收,其精微由脾内注五脏六腑,以养五脏六腑之气。脏腑之气和谐充盈,始保有生化之机,津液随之生成,证企业就在此基础上自然生成。中医非常重视气的作用,如元气、正气、真气等等。气是无形的,它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禀受于先天,由先天之精所化,它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亦即生命的动力。如对疾病来说,它又是人体的抗病能力,起免疫功能的作用。故内经中反复强调:“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不得独

6、伤人”等等。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字明之,号东垣),创“补土派”。他的理论大意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盖脾胃为后天之本,在五行属土,土为万物之母,常得冲和之气,以养五脏六腑之气血。如脾胃有伤,则五脏六腑之资源匮乏,且泌清别浊之功失权,势必造成整体功能的衰败紊乱,特别是后天之气,发生于脾胃,如脾胃功能不强,则元气自然不足”有人说:“人体自有大药”。这个大药,就是指人体的自然疗能。这种疗能的强弱,决定于元气的盛衰,因为它囊括了全部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如上所述,元气之盛衰其根在脾,培补脾胃可生发元气,亦可提高免疫功能,从而起到消灭癌细胞的作用。理论来源于实践,这张验方,通过重补脾胃取效,故笔者得出

7、“癌非绝症,其治在脾”的结论。以上是中医治疗癌症的理论和立法。以下再谈谈中医的方和药:此验方之所以有此良效,除上述在病因病机及治疗立法上与现代科学的高度统一之外,尚有一点是关键,那就是方剂“配伍之巧”。这种巧,是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奥秘。对此不举实例难以说明。例: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方,治妇人脏躁。药仅三味:甘草、小麦、大枣。已故名中医岳美中教授,用治山东某男之精神失常,患者曾二度住专科医院久治无效,岳老用此方小麦、甘草各9克、大枣6枚,七剂告愈,追访三年未复发(见岳美中医案96页)。笔者用此方干草9克、小麦30克、大枣10枚,治某女10余年之癫痫,七十年代耗资千余元,因不堪其苦几欲自绝,服此三剂

8、知,十五剂告愈,至今已30余年。愈后结婚,今已抱孙,迄今未复发(此病此治受益于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对此方的药理,岳老说:“小麦、大枣均是食品,即甘草一味也是甘缓无毒可饵之品,分之,则是日食食品,和之即可治脏躁病,这原因何在呢?是药物一经组成方剂,内中即发生君、臣、佐、使的组合性”即所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见岳美中论医集160页)陆渊雷氏谓:“古方药理难晓者多,独此方之治癔病,则病理药能丝丝入扣,有玉合子底盖相合之妙。西医对此病无特殊疗法,唯此方有特效!”经方“茵陈蒿汤”主治黄疸,药即茵陈、栀子、大黄三味。日本东京大学千原吴郎氏根据实验认为:栀子根本无利胆作用,大黄、茵陈利

9、胆作用也微不足道,但此三味组合之后确有显著的利胆作用。证明双方药(日本称中医为汉医)合理配合产生方向转移或出现相乘作用(见汉医治疗百话摘编395页)。此类特效方剂,药理难明者不胜枚举。这张抗癌验方,药味平淡无奇,但其效独特。以其疗效而论,当属此类方剂。此外,药量也是关键一环。有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量不足,是杯水车薪之治;药过量又势必伤正。例如清.吴鞠通氏治某产妇之不寐,方用半夏秫米汤。初用半夏一两,不应,改用二两立效,如此反复多次,证实用此方治此病,半夏量不到位无效。笔者治杨某,男,69岁,肾癌,术后转移至肺,经治愈后不寐为苦,诸常法均不应,后改用此方,因半夏有小毒,病人体弱,明知

10、此方之量,但仍不敢冒进,初用30克三剂无效,后改用60克覆杯取效。岳美中教授治徐姓女之癔病,仍小麦、甘草各9克,大枣6枚。患者之父以其皆为平常食品,取小麦、大枣各一斤,甘草一大把煎汤令随意服之,服后头疼昏睡,病反增剧,月老得知后仍令服原方剂量,数剂霍然。笔者治焦某,男,51岁,病消渴,辩证属阴虚阳亢,初诊拟山药50克、天花粉30克、地骨皮15克(峡七味略),服七剂后,空腹血糖由374%毫克,降至234%毫克;二诊将生山药增至100克、天花粉50克、地骨皮30克,余药未动,十剂后,血糖非但不降,反上升至302%毫克,且二度出现低血糖症状,知系药过量之过;三诊又复改用一诊原方原量,七剂,血糖降至1

11、69%毫克,旬日后介绍人来告血糖已降至正常值。这些实例,足以说明同一方剂,药量与药效的重要关系,也证明“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之说并非妄论。唐.许胤宗善用单味药疗疾。他说:“病与药值,唯用一物攻之,气纯而愈速”。金.李杲之“苍术复煎汤”(方出兰室秘藏),药共9味,总量138克,而苍术一味,竟用至125克,占总量的90%(此方用治寒湿顽痹,笔者屡用皆有奇验)。所用抗癌验方与此相似,全方总量220克,其中一味补脾药用至167克,占总量的76%。该药滋腻,如此剂量,从常理讲,多有碍胃饱胀之弊,且佐使药中,并无芳香导滞之品。然病人服后大多矢气频转,大便通常增多,饮食知馨。其方之妙用,恒匪夷所思,此盖内

12、经“塞因塞用”之理。方中补益药占90%以上。上海肿瘤研究所钱伯文教授在当代名医临症精华肿瘤专辑中报道:“实验证实,许多补养药中存在许多游离状态或结合状态的的单糖,特别是多聚葡萄糖,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这为补药治疗癌症提供了依据”为了进一步说明补养药抗癌的原理,今试举方中大枣一药;大枣为最寻常之食品,很早以前,国内外就有大枣抗癌的报道。99年5月26日,在国际癌症康复报上,刊登了国际抗癌协会常务理事骆和生教授的短篇报道,标题是:“大枣的防癌作用”,内容大意是:“现代研究发现其成分甚多,主要有环磷腺苷(cGMP)、多糖、维生素C、山楂酸、桦木酸、齐墩果酸、亚油酸、大枣皂甙等。在药理方面,大枣能提高

13、机体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使血浆及白细胞中cAMP/cGMP比值增加,能预防化学致癌物如某些亚硝基胍诱发的大鼠胃腺癌及消化道肿瘤。大枣中的山楂酸、桦木酸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前者的作用更显著,胜过西药抗癌药5氟尿嘧啶。”验方中所用诸补益类药物,大多有类似大枣样的抗癌成分,且又多属双向调节,即一药标本两用。何谓标本?中医说: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凡外邪引发的种种症状属标证,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外邪,即为治标之药。反之,药物本身的功用,不能直接作用于外邪,而是作用于引发本病病因的,即为治本之药。以癌症举例,其成因在于脾虚,用于补脾的药,即为治本之药,今一药具有标本两用之良能,此其组方选药难能可贵

14、之处,故其效亦宏。此方卓效,综合上述,总结其长有四:一、其治在脾的正确性。内经论积聚(包括癌症)之成因,在于脾胃之虚;后世诸家本经旨,论治侧重补脾。西医外科名家徐泽教授经15年之实验研究,同样提出治癌治脾的科学论述。古人、今人、中西医不谋而和。而此方的立法恰是如此,其正确性应是无可非议。二、伍配之巧。群药组合成方称为配伍。配伍不是有效药物的杂合,要讲“君臣佐使”和“七情相合”。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配伍得法,疗效相得益彰。日本学者所称的转向、相乘的作用即在于此。此验方之配伍,以其疗效论,即已臻此境界。三、突出君药之量和选药之精。用药如用兵,兵在精,而不在多,药不贵繁,

15、独取其效。此方突出君药的用量,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倘平均分配兵力,四面围剿,看上去面面俱到,但即或与敌相遇,亦难战而胜之。正如许胤宗所论:“一药偶得,它药相制,弗能专力,此难愈之验也。”此方药不过10味,量亦不重,然选药皆精,突出重点药之量,一药多用,标而本之,本而标之,且药性皆平妥无毒,宜于寿方久服。四、治本是纲中之纲。中医的老生常谈:“治病必求于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如此等等。病因即为病之本,癌之成因,在于脾胃之虚,科学实验证实脾脏是最大免疫器官,其抗癌功能,强于骨髓、胸腺、淋巴等免疫器官,占主导地位。此方具强大的补脾作用,脾的功能旺盛,

16、可产生大量的免疫细胞和抗体,从而战胜和杀灭癌细胞,至于所用药物本身的抗癌作用,其功应居其次。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经说:“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医生是帮助本能的。”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第。实则中医的治本之道,就是帮助病人的本能。以上是笔者的管窥测。限于水平,未免挂一漏万,其真实科学原理,尚有待于高贤匡正。毛主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张验方就是从这个宝库中发掘出来的,但它现阶段只能算作一个雏形,如何加以提高,要靠科研机构投入资金、人力、物力等等,非我等业余爱好者所能胜任。江泽民主席在美国哈佛大学讲演时曾说:“中国的医药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此言过去和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