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 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方法一:高锰酸钾氧化法1 适用范围本法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分光光度法,适用于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测定 本标准的方法检出限为 0.12 µg/10 ml 吸收液当吸收液总体积为 10 ml,采样体积为 24 L 时,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检出限为 0.005 mg/m3当吸收液总体积为 50 ml,采样体积 288 L 时,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检出限为 0.003 mg/m3当吸收液总体积为 10 ml,采样体积为 12~24 L 时,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范围为 0.020~2.5 mg/m32 方法原理空气中的二氧化氮被串联的第一支吸收瓶中的吸收液吸收并反应生成粉红色偶氮染料空气中的一氧化氮不与吸收液反应,通过氧化管时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二氧化氮,被串联的第二支吸收瓶中的吸收液吸收并反应生成粉红色偶氮染料生成的偶氮染料在波长 540 nm 处的吸光度与二氧化氮的含量成正比分别测定第一支和第二支吸收瓶中样品的吸光度,计算两支吸收瓶内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质量浓度,二者之和即为氮氧化物的质量浓度(以NO2计)3 试剂和材料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或专业标准的分析纯试剂和无亚硝酸根的蒸馏水、去离子水或相当纯度的水。
必要时,实验用水可在全玻璃蒸馏器中以每升水加入0.5g高锰酸钾(KMnO4)和0.5g氢氧化钡[Ba(OH)2]重蒸3.1 冰乙酸3.2 盐酸羟胺溶液, ρ =0.2~0.5 g/L3.3 硫酸溶液, c(1/2H2SO4)=1 mol/L:取 15 ml 浓硫酸(ρ20=1.84 g/ml),徐徐加到 500 ml 水中,搅拌均匀,冷却备用3.4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ρ (KMnO4)=25 g/L:称取 25g 高锰酸钾于 1 000 ml 烧杯中,加入 500 ml 水,稍微加热使其全部溶解,然后加入 1 mol/L 硫酸溶液(3.3) 500 ml,搅拌均匀,贮于棕色试剂瓶中3.5 N-( 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贮备液, ρ (C10H7NH(CH2)2NH2·2HCl)=1.00 g/L:称取 0.50 g N-( 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于 500 ml 容量瓶中,用水溶解稀释至刻度此溶液贮于密闭的棕色瓶中,在冰箱中冷藏,可稳定保存三个月整理为word格式3.6 显色液:称取 5.0 g 对氨基苯磺酸[NH2C6H4SO3H]溶解于约 200 ml 40~50℃热水中,将溶液冷却至室温,全部移入 1 000 ml 容量瓶中,加入 50 ml N-( 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贮备溶液(3.5)和 50 ml冰乙酸,用水稀释至刻度。
此溶液贮于密闭的棕色瓶中,在 25℃以下暗处存放可稳定三个月若溶液呈现淡红色,应弃之重配3.7 吸收液:使用时将显色液(3.6)和水按 4∶ 1(体积分数)比例混合,即为吸收液吸收液的吸光度应小于等于 0.0053.8 亚硝酸盐标准贮备液, ρ (NO2−)=250 µg/ml:准确称取 0.375 0 g 亚硝酸钠( NaNO2,优级纯,使用前在 105℃±5℃干燥恒重)溶于水,移入 1 000 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此溶液贮于密闭棕色瓶中于暗处存放,可稳定保存三个月4.9 亚硝酸盐标准工作液, ρ (NO2−)=2.5 µg/ml:准确吸取亚硝酸盐标准储备液(3.8) 1.00 ml 于 100 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临用现配4 仪器和设备4.1 分光光度计4.2 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 0.1~1.0 L/min采样流量为 0.4 L/min 时,相对误差小于±5%采样连接管线为硅胶管,内径约为 6 mm,尽可能短些,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 2 m,配有朝下的空气入口4.3 吸收瓶:可装 10 ml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瓶图 1 示出较为适用的两种多孔玻板吸收瓶采样过程中吸收瓶外罩黑色避光罩(黑色垃圾袋即可)。
新的多孔玻板吸收瓶或使用后的多孔玻板吸收瓶,应用(1+1) HCl 浸泡 24 h 以上,用清水洗净4.4 氧化瓶:可装 5 ml、 10 ml 或 50 ml l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3.4)的洗气瓶,液柱高度不能低于 80 mm使用后,用盐酸羟胺溶液(3.2)浸泡洗涤图 2 示出了较为适用的两种氧化瓶整理为word格式5 干扰及消除空气中二氧化硫质量浓度为氮氧化物质量浓度的 30 倍时,对二氧化氮的测定产生负干扰空气中过氧乙酰硝酸酯( PAN)对二氧化氮的测定产生正干扰空气中臭氧质量浓度超过 0.25 mg/m3 时,对二氧化氮的测定产生负干扰采样时在采样瓶入口端串接一段 15~20 cm 长的硅橡胶管(很重要),可排除干扰6 样品6.1 短时间采样( 1 h以内)取两支内装 10.0 ml 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瓶和一支内装 5~10 ml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3.4)的氧化瓶(液柱高度不低于 80 mm),用尽量短的硅橡胶管将氧化瓶串联在二支吸收瓶之间(见图 3),以0.4 L/min 流量采气 4~24 L采样过程中记录好温度、大气压、和采样流量6.2 采样要求采样前应检查采样系统的气密性。
采样期间,样品运输和存放过程中应避免阳光照射气温超过 25℃时,长时间( 8 h 以上)运输和存放样品应采取降温措施采样结束时,为防止溶液倒吸,应在采样泵停止抽气的同时,闭合连接在采样系统中的止水夹或电磁阀(见图 3)6.3 现场空白装有吸收液的吸收瓶带到采样现场,与样品在相同的条件下保存,运输,直至送交实验室分析,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沾污要求每次采样至少做 2个现场空白测试6.4 样品的保存样品采集、运输及存放过程中避光保存,样品采集后尽快分析若不能及时测定,将样品于低温暗处存放,样品在 30℃暗处存放,可稳定 8 h;在 20℃暗处存放,可稳定 24 h;于 0~4℃冷藏,至少可稳定 3 d整理为word格式7 分析步骤7.1 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6支10ml具塞比色管,按表 1 制备亚硝酸盐标准溶液系列根据表1分别移取相应体积的亚硝酸钠标准工作液( 4.9),加水至 2.00 ml,加入显色液( 4.6) 8.00 ml各管混匀,于暗处放置 20 min(室温低于 20℃时放置 40 min 以上),用 10 mm 比色皿,在波长540 nm 处,以水为参比测量吸光度,扣除 0 号管的吸光度以后,对应 NO2−的质量浓度(μg/ml),计算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
标准曲线斜率控制在 0.960~0.978,截距控制在 0.000~0.005 之间(以 5 ml 体积绘制标准曲线时,标准曲线斜率控制在 0.180~0.195,截距控制在±0.003 之间)7.2 空白试验7.2.1 实验室空白试验:取实验室内未经采样的空白吸收液,用 10 mm 比色皿,在波长 540 nm 处,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实验室空白吸光度 A0 在显色规定条件下波动范围不超过±15%7.2.2 现场空白:同 8.2.1 测定吸光度将现场空白和实验室空白的测量结果相对照,若现场空白与实验室空白相差过大,查找原因,重新采样7.3 样品测定采样后放置 20 min,室温 20℃以下时放置 40 min 以上,用洗耳球将采样瓶中吸收液全部吹出,混匀用 10 mm 比色皿,在波长 540 nm 处,以水为参比测量吸光度,同时测定空白样品的吸光度若样品的吸光度超过标准曲线的上限,应用实验室空白试液稀释,再测定其吸光度但稀释倍数不得大于 6整理为word格式8 结果表示8.1 空气中二氧化氮质量浓度ρNO2 ( mg/m3)按式( 1)计算:8.2 空气中一氧化氮质量浓度ρNO ( mg/m3)以二氧化氮( NO2)计,按式( 2)计算:ρNO′ ( mg/m3)以一氧化氮( NO)计,按式( 3)计算:8.3 空气中氮氧化物的质量浓度ρNOx( mg/m3)以二氧化氮( NO2)计,按式( 4)计算:以上各式中: A1、 A2——串联的第一支和第二支吸收瓶中样品的吸光度;A0——实验室空白的吸光度;b——标准曲线的斜率,A·ml/μg;a——标准曲线的截距;V——采样用吸收液体积, ml;V0——换算为标准状态( 101.325 kPa, 273 K)下的采样体积, L;K——NO→NO2 氧化系数, 0.68;D——样品的稀释倍数;f——Saltzman 实验系数, 0.88(当空气中二氧化氮质量浓度高于 0.72 mg/m3 时, f取值 0.77)9 精密度和准确度9.1 测定NO2 标准气体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整理为word格式5 个实验室测定质量浓度范围在 0.056~0.480 mg/m3 的 NO2 标准气体,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相对误差小于±8%。
9.2 测定NO标准气体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测定质量浓度范围在 0.057~0.396 mg/m3 的 NO 标准气体,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10%,相对误差小于±10%方法二:三氧化铬氧化法上图为装置连接图该方法实验原理检出限、以及吸收液、标准曲线制作、空白设置方法同上该法只能测得空气中NOx的含量与方法一不同之处补充如下:1、三氧化铬氧化管的制作:筛取20- 40目石英砂或普通砂, 用 ( 1 + 2 ) 盐酸溶液浸泡一夜, 用水洗至中性,烘干 把三氧化铬和石英砂按重量比 1:20混合, 加少量水调匀, 在105℃烘干, 烘干过程中应搅拌几次 做好的三氧化铬-石英砂应是松散的, 若是枯在一起, 说明三氧化铬比例太大, 可适当增加一些石英砂,重新制备将三氧化铬 一石英砂装入双球玻璃管, 两端用少量脱脂棉塞好, 即制成氧化管 用乳胶管将其两端连接封紧(进气孔方向的乳胶管不可省), 保存待用在使用过程中,若三氧化铬一石英砂板结或变色(一般是变绿),则说明已失去氧化作用,需重新制作2、计算公式同方法一中8.1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整理为word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