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校文化建设书法内容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54KB
约16页
文档ID:502565246
学校文化建设书法内容_第1页
1/16

学校文化建设书法内容(解读)(8 尺字 3 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 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 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 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劝 学》【解读】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空有多么高远;不临近深渊, 就不知道大地有多么厚重;不聆听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了解学问的 博大精深干越夷貉之人,刚出生时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 风俗习性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人如此《诗经》上说:“你这君子 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认真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培养正直的德行 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福给你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更好 的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了是说只有实践方能知真理, 通过受教育才能提升人的素养,良好的德行是做人的根本,“吉人自会支日乃德福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 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礼记》【解读】教师如果已经明白教育兴盛的原因,也懂得教育衰落的 道理,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所以好的老师善于让学生明白道理只是 因势利导,而不去强迫学生服从;对学生严格要求,但并不抑制其个 性的发展;加以适当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教师只引导而不强 迫,使学生容易亲近;严格要求而不压抑个性,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 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主思考使学生亲近又能 自主思考,这就是善于让学生明白道理是说教师要懂得教育的重要 性,掌握教育的规律,要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才能使学生长知 识,明道理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 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 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惟其师此之谓 乎——《礼记》【解读】教师知道求学深浅难易的顺序,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才能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明白道理,才能做好老师;能够做好老师, 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作领袖能作一个好老师,就是学作领 袖的开始所以选择老师不能不慎重古书说:“三王(伏羲、神农、 黄帝)四代(虞、夏、殷、周)对老师的选择都很慎重就是这个道 理是说教师职业神圣,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知识广博,因材施教, 做好学生的榜样才是一名称职的教师6 尺字 3 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 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 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中庸》【解读】学生要广博学习,钻研求教,慎密思考,正确理解,勤 奋踏实不学则已,要学就要不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求教则已,要 求教就要不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思考则已,要思考就要不想明道理 绝不终止;不辨别则已,要辨别就要不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做则已, 要做就一定要竭尽全力做好,不达目标不罢休是说在于学习上要有 刻苦钻研的精神,不耻下问的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学不好不停息 的精神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解读】虽然有美味的食物,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虽 然有至善的道理,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可贵所以学生学习过后 才知自己的学识不够,教师教过之后才发现自己有所困惑学生知道 自己学识不够,才能自我反省,努力向学教师知道自己有所困惑, 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 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是说只有认真去学习、去教书,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方有前行的动 力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 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谓与!——《中庸》【解读】 君子保持美好的德行,同时勤学好问以求得知识,使 德行和学问达到博大精深的境界,虽然极其高明,但依然不偏不倚地 遵循中庸之道温习旧知,增进新识,存心敦厚,尊崇礼节所以身 居高位时不会骄傲自大,处于卑位时也不会背叛作乱当国家政治清 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当国家政治混乱时,他的沉默足以被 人接受诗经上说:“既明理又有智慧,以保全其身明哲保身就是这 个意思吧!(4尺字 5幅)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格物——《大学》【解读】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先理顺自己的家庭;要 想理顺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要想修养好自身的 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态度;要想端正自己的态度,必先使自己的 念头真诚无私;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获取知识和道理, 获取知识和道理的关键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 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中庸》【解读】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说话前有准备,就不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前有准备,就不会遇 到困难挫折;行事前先有定夺,就不会令人后悔内疚;做人的道理能 够事先考虑妥当,就不会走入穷途末路,三思而后行就是这个道理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 益也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解读】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 欣赏礼乐为乐,以扬人之长为乐,以多交益友为乐,这是有益的以 骄傲自大为乐,以成日游荡为乐,以过度宴饮为乐,这是有害的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 告子上》【解读】孟子说:“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 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就是仁;羞耻心就是义; 恭敬心就是礼;是非心就是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解读】学了知识而能按时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 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 吗?(斗方字 23 幅)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一一《论语•里仁》【解读】“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是一个人自我修养应 有的正确态度贤”,是做人做事的榜样和楷模,人在自我修养的过 程中,要自觉地向“贤”看齐,向“贤”学习,取“贤”之长补己之短,完善 自己的道德人格不贤”,是自我修养的反面,看到“不贤”,应该提 醒自己,警示自己,反省自己,避免自己重蹈“不贤”的覆辙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解读】一个学校,老师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爱护学生,说话算话,按时上下课,衣着整洁大方,把自己宿舍收拾得干干净净 这样的老师,根本不要过多要求学生,学生就为自觉主动的向老师靠 拢反之,不负责任的老师,邋遢的老师,随便的老师……这样的老 师你说再多的要求学生也不会听从老师的教导3.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解读】 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只要我们意志坚定,只要我们 时刻反省自己的过失,我们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4.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解读】孔子说:“心地仁爱的人,总是对别人抱有一颗仁爱之心, 当你仁爱的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仁爱的对待你,同样当你对别人抱有 一颗宽容豁达的心,别人也会对你无比宽容豁达”。

5.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解读】孟子说:“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 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6.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一《论语•里仁》【解读】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 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7.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解读】小羊羔喝奶的时候是跪着的,这是一种感恩的举动;老乌鸦不能自己去找食物的时候,小鸦会把吃进去的东西反哺出来,也就 是吐出来给老乌鸦吃,来感戴老鸦的恩义,这就是动物长大后反过来 “赡养”父母的行为;所以说,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解读】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 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 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解读】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视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 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 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10.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一唐.韩愈•《进 学解》【解读】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玩耍中,事情 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随大流古往今来,多少成就 事业的人来自于业精于勤荒于嬉有个很好的历史典故说明的也是这 个道理战国时期的苏秦,开始虽有雄心壮志,但由于学识浅薄,跑 了许多地方都得不到重用后来他下决心发奋读书,有时读书读到深 夜,实在疲倦、快到打盹的时候,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去,刺 得鲜血直流他用这种“锥刺股”的特殊方法,驱逐睡意,振作精神, 坚持学习,后来终于成了著名的政治家1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解读】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 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 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 自觉修养的精神。

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1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解读】学习就要打好基础,一点一滴的积累,脚踏实地一步步 前行,最终我们才能够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做思想的巨人14.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一宋•苏轼【解读】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 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 选择运用15.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一《三国志》【解读】这是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 德修业,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 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所以,不要因 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16. 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论语•学而》解读】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独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