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20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251548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20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20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20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20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20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20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20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20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复习与笔记跨考网独家整顿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预测,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预测,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照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珍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某些陷阱。如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顿,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征询进行征询。一、不平等的衡量一种人的收入取决于这个人劳动的供应与需求,供应与需求又取决于天赋、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和歧视等。决定工资的因素也就是决定经济中总收入

2、如何在各社会成员间分派的重要因素。1解决衡量不平等的四个问题(1)社会中的不平等限度。(2)贫困人数。(3)衡量不平等限度时引出的问题。(4)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流动。2贫困率(1)贫困率与贫困线的含义贫困率(poverty rate)是指家庭收入低于一种称为贫困线的绝对水平的人口比例。贫困率常用量作为收入分派的判断原则。贫困线是由政府根据每个家庭规模拟定的一种收入绝对水平,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被觉得处在贫困状态。在美国,贫困线是联邦政府按提供充足食物成本的大概三倍的标精拟定的。贫困线根据价格水平的变动每年进行调节。(2)贫困对不同群体的影响贫困是一种影响所有人口群体的经济病症,但对各群体影响的大

3、小并不同:贫困与种族有关。据记录,黑人和西班牙裔人生活在贫困中的也许性是白人的三倍左右。贫困与年龄有关。孩子比一般人更容易成为贫困家庭的成员,而老年人比一般人更不容易贫穷。贫困与家庭构造有关。没有丈夫的以女性为家长的家庭生活在贫困中的也许性是已婚夫妇家庭的五倍多。这些影响也会同步起作用:在女性为家长的家庭中,黑人和西班牙裔的孩子有一半以上生活在贫困之中。3衡量不平等时的问题至少由于三个因素使得收入分派与贫困率数据所给出的生活水平不平等状况是不完全的。(1)实物转移支付实物转移支付(in-kind transfers)是指以物品和劳务形式而不是以钞票形式予以穷人的转移支付。收入分派和贫困率的衡量

4、基于家庭的货币收入。但通过多种政府筹划,穷人得到了许多非货币物品,涉及食品券、住房补贴和医疗服务。不平等限度的原则衡量措施并没有考虑这些实物转移支付,大大影响了贫困率的实际意义。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研究,如果把实物转移支付按其市场价值纳入收入,生活在贫困中的家庭数量会比原则数据所显示的低10左右。(2)经济生命周期生命周期(1ife cycle)是指在人的毕生中有规律的收入变动形式。人的毕生中收入总在变动。一种年轻工人,收入是较低的,也许需要借款来上学或买房子;随着工人年龄增长和经验增长,收入在增长,进入中年,储蓄率最高,在50岁左右达到最高,然后在工人65岁退休时收入又大幅度减少,但收入的减

5、少并不一定会引起生活水平的相应减少,由于尚有此前的储蓄。这种正常的生命周期形式也会引起年度收入分派不平等,但这并不一定代表生活水平的真正不平等。(3)临时收入与持久收入人毕生的收入不仅仅由于预期的生命周期而变动,还由于随机的和临时的力量而变动。例如由于自然灾害使得农民收入骤降,来年又有也许风调雨顺而收入增长。持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是指一种人正常的或平均的收入。人们同样可以用借款和存款来平缓收入的临时变动。在某种限度上,家庭在收入状况好的年份储蓄,而在收入状况差的年份借款(或动用储蓄)。在这个意义上,收入的临时变动就并不一定影响她们的生活水平。家庭购买物品与劳务的能力重要取

6、决于其持久收入。为了衡量生活水平的不平等,持久收入的分派比年度收入的分派更有关联性。许多经济学家觉得,人们根据她们的持久收入来消费,因此,消费不平等是持久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判断原则。由于持久收入和消费受收入的临时变动的影响较小,因此持久收入的分派比当期收入的分派更平等。4经济流动性(1)经济流动性是指人们在各收入阶层之间的变动。经济流动性在美国经济中是相称常用的:沿着收入阶梯向上移动也许是由于好运气或勤奋工作,向下移动也许是由于坏运气或懒惰。这种流动性有某些反映在收入的临时变动上,而另某些则反映在收入较持久的变动上。(2)流动性是如此之大,因此许多低于贫困线的人处在贫穷状态只是临时的。对于相对少

7、数的家庭来说,贫困是一种长期问题。因此,旨在反贫困的政策需要对这两个群体进行辨别。判断经济流动性的另一种措施是代际经济成功的持续性。持续性并不完全,它表白各收入阶层之间有相称大的流动性。二、收入再分派的政治哲学1功利主义(1)功利主义的含义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当选择使社会上所有人总效用最大化的政策。(2)功利主义的内容功利主义的奠基人是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根据功利主义者的见解,效用是福利的衡量指标,政府的对的目的就是使社会上的每一种人的效用总和最大化。功利主义者支持收入再分派是根据边际效用递

8、减的假设。似乎收入完全平等才干达到社会总效用最大化,但功利主义者否认收入的完全平等化,由于她们接受了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会对鼓励做出反映。功利主义的政府必须使更大平等的好处与扭曲鼓励的损失保持平衡。因此,为了使总效用最大化,政府要停止使社会完全平等。2自由主义(1)自由主义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当选择必要的公正的政策。这种公正要由一位在“无知面纱”背后的无偏见观测者来评价。自由主义由哲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在她的著作正义论中提出。罗尔斯从一种社会的制度、法律和政策应当是公正的这个前提开始,但似乎每个人对公正的观点都不可避免地

9、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为了使社会成员对公正的判断保持客观的态度,提出了一种思想实验:设想在每个人出生之前,所有人都要到一起开会设计统治社会的规则。这时每个人对自己最后将处的位置都一无所知,也就是处在“无知面纱”背后的“原始状态”,“没有一种人能设计出有助于自己特殊状况的原则”用这种措施可觉得社会选择一套公正的规则。(2)最大最小准则最大最小准则(maximin criterion):一种主张,觉得政府的目的应当是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是旨在保护人们规避负面事件风险的政府政策。罗尔斯提出的思想实验使收入再分派作为社会保险的一种形式。由于

10、从原始状态的角度看,当一种社会选择向富人征税以补贴穷人的政策时,就为社会每个成员成为穷人家庭成员的也许性上了保险。因此,处在原始状态下的人会特别关注处在收入分派最底层的也许性,遵循最大最小准则。不像功利主义者所主张的那样使每个人效用的总和最大化,罗尔斯是要使最小效用最大化,因此它规定的收入再分派比功利主义者更多。最大最小准则证明了旨在使收入分派平等化的公共政策是对的的。但最大最小准则仍然容许收入不对称,由于这种不对称可以增强鼓励,从而提高社会协助穷人的能力。但受无知面纱遮蔽的理性人事实上厌恶风险的限度与否足以使她们遵循最大最小准则还不是十分清晰。由于原始状态的人最后也许处在收入分派的任何一种位

11、置上,因此在设计公共政策时,她应当平等地看待所有也许的结局。在无知面纱之下最佳的政策应当是使社会成员的平均效用最大化,由此产生的公正概念就更接近于功利主义者而不是罗尔斯主义者。3自由至上主义自由至上主义(libertarianism):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当惩罚犯罪并实行自愿的合同,但不应当实行收入再分派。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都把社会总收入作为社会筹划者为了达到某种社会目的而可以自由地再分派的共享资源。与此相反,自由至上主义者觉得,社会自身并没有赚到收入,政府不应当为了实现任何一种收入分派而拿走某些人的收入并予以另某些人。没有任何集中的分派,没有任何个人或群体有权控制所有的资源

12、,来共同决定如何发放这些资源。每个人得到的东西都是其她人通过互换或作为礼物送给她的。在一种自由社会里,不同的人们控制着不同的资源,新的持有来自自愿的互换和人们的行动。自由至上主义觉得:只要决定收入分派的过程是正义的,那么分派成果无论如何不平等都是公正的,当收入分派是以不公正手段达到的时候,政府有权利也有义务解决这个问题。诺齐克通过进行社会收入分派与课程成绩分布之间的类比来批评罗尔斯的自由主义。自由至上主义者的结论: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政府应当强调个人的权利,以保证每个人有同样的发挥自己才干并获得成功的机会。一旦建立了这些游戏规则,政府就没有理由变化由此引起的收入分派。三、减少贫困的政策1

13、最低工资法有关最低工资的法律总是争论的来源。支持者把最低工资作为协助那些有工作的穷人而政府又不用花钱的一种措施,批评者把最低工资当作是对它想协助的人的一种伤害。对那些技能水平低和经验局限性的工人来说,较高的最低工资导致其工资高于供求平衡的水平。因此它提高了公司的劳动成本,并减少了这些公司需求的劳动量。成果导致受最低工资影响的这些工人群体的高失业。虽然那些仍然就业的工人从较高工资中受益,但另某些人的失业使得些原本在较低工资时能就业的工人状况变坏了。这些影响的大小重要取决于需求弹性。支持高水平最低工资的人觉得,不纯熟劳动的需求是较为缺少弹性的,因此,高水平最低工资所减少的就业是微局限性道的。批评最

14、低工资的人则觉得,劳动需求富有弹性,特别是在公司可以更充足地调节就业与生产的长期中更是如此。许多最低工资工人是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少年,因此,高水平最低工资作为协助穷人的一种政策并不能完美地达到其目的。2福利福利(welfare)是补贴需要者收入的政府筹划。例如两项福利筹划:贫困家庭临时援助(TANF)、补充保障收入(SSI),需要注意的是,仅仅是收入低的穷人并不一定有资格获得协助。要想获得协助,她或她还应当满足某些额外“需要”。反对福利筹划的一种普遍观点是,它事实上鼓励了人们变成“需要协助者”。3负所得税负所得税(negative income tax)是指向高收入家庭征税并向低收入家庭补贴的税

15、制。许多经济学家建议用负所得税来补贴穷人的收入:高收入家庭根据她们的收入纳税,而低收入家庭将得到补贴,实质上这些低收入家庭将“支付”一种“负税”。在负所得税之下,贫困家庭不用表达需要就会得到经济协助。得到协助所需要的唯一资格就是收入低。这个政策既有长处也有缺陷。一方面,负所得税不鼓励非婚生育和家庭破裂;另一方面,负所得税也会补贴那些仅仅是由于懒惰而陷于贫穷的人。一种和负所得税有相似作用的现实税收条款是劳动所得税抵免(EI-TC)。这种优惠使贫困劳动家庭一年中得到的所得税返还不小于其缴纳的税收。由于劳动所得税抵免只合用于劳动的穷人,它就不会像其她反贫困筹划所做的那样鼓励得到补贴的人不干活。4实物

16、转移支付协助穷人的另一种措施是直接向她们提供提高生活水平所需的某些物品与劳务。例如,向需要者提供食物、居住场合和、食品券,以及医疗援助筹划。对实物转移支付也是有争议。支持者觉得,这种转移支付保证穷人得到她们最需要的东西。通过向穷人提供食物和居住场合,可以减少她们用来嗜酒和吸毒,这是实物转移支付比钞票支付在政治上更受欢迎的一种因素。反对者觉得,实物转移支付是无效率的和不尊重穷人的做法。政府并不懂得穷人最需要什么物品与劳务。许多穷人是运气不好的一般人。尽管她们不幸,但由她们来决定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是最合适的。与其通过实物转移支付来为穷人提供她们也许并不需要的物品与劳务,还不如给她们钞票以购买她们觉得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