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炼字专题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2498316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炼字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诗鉴赏炼字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诗鉴赏炼字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诗鉴赏炼字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炼字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炼字专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古诗鉴赏 炼字专题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生笑)苏东坡认真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东坡用“摇”“舞”二字,均显出风的强劲,与“轻风”不符,也不能体现“细柳”的轻盈.“轻风”徐徐,若有若无,只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

2、和谐自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一)炼数量词早 梅 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诗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二)炼形容词例1. 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两句话共有四个主谓短语,“枯”“疾”“

3、尽”“轻”,都是谓语。“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好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例2.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直”“圆”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他字确实难以代替。例3. 吴文英的“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窄”与“宽”形容与对照俱妙;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

4、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又如周邦彦的“风老莺雏,寸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和风寸联系到一起,由形容词转成动词的“老”“肥”,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三)练动词例1.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

5、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颈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例2. 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例3. 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明

6、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四)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两个副词恰恰是本诗的诗眼,只有悟懂了它们,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体验不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惋的情调。练习题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边的题目。水槛遣心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

7、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注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轩:长廊。楹:柱子。赊:远。(1)填空:这是一首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体裁是 诗。根据景物描写可以判断,诗人写的是时令的美丽景物。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 的草堂环境;表现了诗人 的心情。(2)请赏析画线诗句中“出”和“斜”两词运用的妙处。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

8、,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艺术练习题答案1. 答案:(1)近体诗(格律诗、五律) 春天 开阔幽静悠游闲适(热爱大自然的春天)(2)“出”指鱼跃出水面,“斜”指燕子斜飞。分别刻画出鱼的活跃和燕的轻盈。鱼和燕的“动”与周围环境的“静”结合,烘托环境的幽静,烘托诗人闲适的心境。或:“出”指鱼跃出水面,“斜”指燕子斜飞。分别刻画出鱼的活跃和燕的轻盈。“鱼和燕”的动态,表现春天生机勃勃的特别,抒发诗人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解析:此诗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正因为风微

9、,燕子才轻盈地掠过天空;足见诗人遣词用意之精微。“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画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2. 答案:(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

10、“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解析:第(1)句通过对一个字的理解,考查了对古典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题目要求是明确的:“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这要结合全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作答。全词表达的是思归乡或思归人这样的感情,而这思念却因没有结果而平添忧伤、孤寂、惆怅、愁苦。“空”字贴切地传达了这层意思,因而用得好。第(2)问考查的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思想内容的理解,离不开具体意象的分析,具有情境的理解,平林笼烟,寒山凝碧,暝色入楼,宿鸟归林,那远人,那长亭短亭,那迢迢的路程,究竟是谁思谁呢?其实这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里传达出来的那种意境,理解了以后,无论谁思念谁都是有道理的。抓住具体诗句作答即可。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