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2495327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3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微能力2.0认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目 录作业设计方案撰写:TFCF优秀获奖作品3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人教版第六单元 碳和碳 的氧化物单元 组织方式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 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碳单质的物理性质6.1 金刚石、石墨和C602碳单质的化学性质6.1 金刚石、石墨和C603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6.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4二氧化碳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5一氧化碳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单元分析(一) 课标要求知道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认识CO2主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装置的设计、步骤、收集、检验及验满; 了解CO的性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对大气的污染;知道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知道自然界中CO2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念;体验化学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感受化学的魅力。(二)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继第二、第四单元学习空气、氧气和水以后学习的又一个“元素及其 化合物知识”单元,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这里既是2对前一阶段启蒙学习能力达成的检验需要全面运用启蒙阶段学

3、习所积累的化学 知识与技能,又是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和碱、盐和化肥等单元的内容打基 础、做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本单元知识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实验室制取 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检验和验满的方法,所用的试 剂、装置及收集方法的原因等。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 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社会 和高科技;教材中许多内容是以图代文,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引导学生 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

4、和环境的责任感。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通过比较、归纳,较为系统地 认识几种含碳物质间的相互关系。(三)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之后深入、细致 地研究具体物质,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可以冲淡学生在学习物质构成以 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中产生的枯燥感,加之本单元的实验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重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探究能力培养,可以有效地恢复学生 在第五单元学习中受到影响的学习化学的兴趣。三、单元学习作业目标(1) 了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C60分子结构和应用、木 炭、活性炭的吸附性;(2) 掌握碳单质的化

5、学性质;(3) 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4) 了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5) 掌握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6) 知道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7) 认识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温室效应的危害;(8) 提高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3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作业的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课时主题和目标如图2 所示,再根据课时目标设计相关作业。图 1: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2:单元课时主题和目标五.课时作业4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高温下,碳能够与很多 物质

6、发生反应;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作业1: “一带一路”伟大战略实践中,代表中国制造的高铁走到了前列,高 铁动车与电路连接的石墨电刷没有用到石墨的性质 ( )A.稳定性 B.滑腻感 C.还原性 D.导电性1.参考答案:C2.时间要求:1分钟3.评价设计:石墨做电刷运用了良好的导电性,耐高温,化学性质不活泼,一 般情况不与其它物质反应,而且石墨比较软,能保持一定大小的光滑接触面。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通过对电刷的用途,推测石墨的性质,巩固性质与用 途相对应的认识,同样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业2:在化学上,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下列各 物质不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7、( )A.红磷和白磷 B.金刚石和石墨C.氧气和臭氧O3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1.参考答案:D2.时间要求:1分钟3.评价设计:D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都是有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符 合同素异形体的定义。其他三个都属于同素异形体。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通过文字叙述,测评学生对同素异形体概念的理解, 再一次认识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作业3:具体填写(1) (3)组物质性质不同的原因。并以此为例, 再另写两组 实例。(1)金刚石、石墨、C60 : 的不同;(2)H20和H202 : 的不同;(3)钠原子和氯原子: 的不同;(4) ;(5) 。 1.参考答案:(1) 原子排列方式;

8、(2) 分子的构成;(3) 原子的种类;(4)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5) 红磷、 白磷原子排列结构不同 2.时间要求:2-3分钟3.评价设计: (1)金刚石、石墨、C60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 是正四面体结构,石墨中的碳原子是正六边形结构,C60是足球状结构故填:原子排 列方式.(2) H20和H202 :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每个过氧化氢分 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填:分子的构成不同(3)钠原子和氯原子:原子的种类不同;故填:原子种类. (4)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分子的构成不同(5)红磷、 白磷原子排列结构不同.5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9、:通过同种元素组成不同单质,拓展联系之前学的物质 的组成及构成。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微观和宏观的关系。作业4:如下图所示,向盛有红棕色NO气体的烧瓶中投入若干块木炭,连接好 装置,稍待片刻,能看到的现象是:(1) ; (2) ; 原因是 ;木炭为什么具有这种性质?。 1. 参考答案:(1)瓶内的红棕色逐渐变浅;(2)会有水倒流人烧瓶中;木炭吸附了红棕色NO气体,烧瓶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强, 因此水被压人烧瓶中;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2.时间要求:2-3分钟3.评价设计:(1)瓶内的红棕色逐渐变浅;(2)会有水倒流人烧瓶中;木炭吸附了红棕色NO,气体,烧瓶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强,因此水被压人烧瓶中;木炭

10、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通过对活性炭吸附性质的学习,可以用简练的语言 描述实验现象,再通过实验现象更加深刻理解物质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作业:5:,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自制了三个简易净水器并分别向其中添加了如下 表所示的物质,做了三个对比实验。首先取一个装满水的大烧杯,滴加几滴红墨水, 搅拌均匀后,分等体积三份,再分别倒入三个净水器中,并把观测到溶液颜色变化 状况,记录如下:(1) 通过对上表比较,写出你发现问题是:126(2) 通过实验,你得出结论是(答出一点即可)1. 参考答案:(1) 实验一和实验二相比,为什么都是活性炭,实验二红色消失,而实验一 红色变浅?实验二和实验三相

11、比,为什么等质量的木炭和活性炭,实验二红色消 失,而实验三红色变浅?(2) 活性炭吸附作用比木炭强(或接触面积越大,吸附作用越强)。 2.时间要求:2-3分钟3.评价设计:实验一和实验二相比,为什么都是活性炭,实验二红色消失,而 实验一红色变浅?实验二和实验三相比,为什么等质量的木炭和活性炭,实验二 红色消失,而实验三红色变浅?(2) 活性炭吸附作用比木炭强(或接触面积越大,吸附作用越强)。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通过对活性炭和木炭吸附效果的现象对比,培养学生观 察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认识到吸附性与接触面积,质量和种类有关。延伸到影 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作业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2、金刚石和活性炭都可以用来吸附毒气B.活性炭净水,可以把硬水转化成软水C.用活性炭做冰箱除味剂D.铅笔笔芯含有活性炭1.参考答案:C2.时间要求:1分钟3.评价设计:A金刚石没有吸附性,不可以吸毒气。B硬水转化成软水,不可以 用活性炭,可以通过蒸馏或者煮沸。D铅笔笔芯成分是石墨和粘土。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化学知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树 立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拓展结构作业(1)无意义或空白答案石墨的性质通过对电刷的用途,推测石墨的性质通过对电刷 的用途,推 测石墨的性 质,巩固性 质与用途相 对应的认识巩固性质 与用途相对应 的认识,同样 增强爱国主义 教育。7作业(2)无意义或空白答案通过文字叙述,测评学生对同素异形体概念通过文字叙述,测评学生对同素异形体概念通过文 字叙述,测 评学生对同 素异形体概 念和认识同 一种元素可 以组成不同 物质。通过文字 叙述,测评学 生对同素异形 体概念的理解 ,再一次认识 同一种元素可 以组成不同物 质。作业(3)无意义或空白答案知道有现象 形成对比知道现象形成对比的原因通过对比实验现象会总结归纳通过对比实验现象会总结归纳。并会延伸影响其他化学反应的因素作业(4)无意义或空白答案活性炭吸附 性质的学习通过对活性炭吸附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