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的态度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249235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养的态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家庭教养的态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家庭教养的态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家庭教养的态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家庭教养的态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家庭教养的态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养的态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启加家庭教育家庭教养的态度进行家庭教育,自始至终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处理和解决子女教育中的种 种问题,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态度。正确的教育态度是指不论什么样的家庭,也不论什么样的子女,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 都必须要遵循的指导原则,或者称为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的依据。这些原则和依据,是根据 一般教育的规律、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提出的。一、理智施爱 爱而不娇 父母爱子女,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之常情。爱是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积极而强烈的 感情,表现为一种倾向,一种态度,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推动力量。要使自己的爱对子女的成长发育有积极作用,必须对子女施以正确的爱。那么,怎样爱

2、 子女才是正确的呢?1、要严格要求,不能一味迁就(延迟满足-意志锻炼)在一定情况下,对于孩子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不但不能给与满足,反而要予以限制, 这也是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向父母提的要求,不见得都正确,都合理。比如,有 的孩子爱吃巧克力,吃起来没够;有的吃饭挑食,一点蔬菜也不吃;有的孩子自己已经会独 立吃饭,偏要别人喂;有的孩子自己会独自游戏,也非要父母总陪她玩不可;有的只爱听表 扬,不爱听批评;有的玩具已经有了,还非要买不可;孩子上学了,自己能独立回家,还要 父母接送;写完作业,自己懒得检查,非要父母检查;书籍文具自己不收拾,每次都要家长 代劳;极个别的孩子以打人为乐趣,不让打就不

3、干,等等。孩子的这些要求都是不正确的, 不合理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普遍存在。作为家长应当对孩子的要求和需求有个分析和判 断。正确的、合理的,应当予以满足;不正确的、不合理的,哪怕是再强烈、再迫切,也不 能予以满足。家长绝不能感情用事,一味地迁就、姑息、放任。2、爱子女的动机和效果要统对孩子的教育,如果只讲动机好,而不考虑后果如何,也是有害的。比如,孩子上学了, 父母每天帮孩子收拾书包、文具,生怕孩子丢三落四,带不齐学习用具,学习受影响;孩子 做完了作业,由他自己检查不放心,父母每天代替孩子检查。这种做法,父母的动机是好的, 想让孩子学习好,成绩好,但父母没有想到,这样越俎代庖,就会养成孩子的

4、依赖思想,很 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学习最终是有害的。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学习上有了进步, 就给孩子发奖金。这种做法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鼓励、表扬,也是父母对学习不断进步的 孩子的爱。但父母没有想到,若总是用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把 孩子引导到单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学习的道路上去,而且物质刺激使用得太多,“物质” 也发挥不了“刺激”作用。(转移了孩子学习的动机)3、要从子女的长远利益出发去施爱有些父母缺乏远见,只顾子女的眼前利益和幸福,根本不考虑子女将来怎么样。有的父 母从孩子年幼时就把孩子的物质生活安排得非常舒适、优越,让孩子尽情享受,任意挥霍钱 财,一旦养成了大手大脚

5、的习惯,图享受的恶习,一点苦也不能吃,将来是不会有什么幸福 的。如果有的家长靠自己手中的权力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安排舒适清闲的工作,而不让孩子去 奋斗、去努力,学到真才实学,学会自立,那么,将来这样的孩子靠父母的荫护过生活,能 有什么出息,有什么作为,有什么造就呢?这并不是对子女真正的爱,而恰恰是害。(例子 触龙说赵太后)二、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1、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有的家长过早地强迫孩子学习书本知识,是受了社会上那种对早期教育、早期智力 开发作用过分夸大的影响。认为孩子小时候不聪明,大了肯定成不了才;小时候教育不 抓紧,抓不出成效来,以后的教育就不起作用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无数事实表明,一个

6、人的智力在早期没有得到开发,并不一定影响他以后的发展。 早期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并不起绝对的决定作用。每个孩子的智力的发展具有相对 的个性,有的发育早一些,早期开发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智力发展较晚一些,过 早地开发也不见得起什么积极作用。盲目地给孩子“早餐”,脱离孩子的实际,不见得有什么好处,弄不好还会有害。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否定早期教育的作用,反对实行早期智力开发,而是主张从 孩子的实际出发进行智力开发,科学地进行早期智力教育。正确的做法,应当从孩子大脑不太成熟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出发,多让孩子在 日常生活中开阔眼界,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爱护并注意训练他们的多种感觉器官, 提

7、高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注意孩子的身体保健和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不可给他们 大脑以过重的负担。这样做,才会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为以后的长期的学习打下 基础。2、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孩子从出生到生理、心理发展成熟大体分为六个时期,亦称六个年龄阶段,每一个 不同年龄阶段,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表现出区别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一般的、本质的、典 型的特征:乳儿期:从出生到生后第一年。这一阶段,孩子软弱无能,各种器官稚嫩而脆弱, 功能不发达,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差,经不住强刺激,缺乏抵抗能力,不能自由活动和行 动,生活不能自理,处处需要成人的关怀和照顾。但是,乳儿期是人身心发展最快的时 期,是人生中的第一个生长

8、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孩子的身高、体重一般都要增加 几倍,脑重量也增加很快,各种感觉器官的机能迅速发展。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或称为“先学前期”,即托儿所阶段。这一阶段孩子身心 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学会站立,行走,具备一定独立活动能力,接触的事物多了,语言 也得到发展,能与人交往,各种感觉器官进一步发达,情感也变得丰富。幼儿期:三岁到六七岁,亦称“学前期”,指的是幼儿园阶段。这一阶段孩子的身 心进一步发展,骨骼、肌肉的机能增强,活动能力提高,活动范围扩大,眼界更加开阔; 兴趣广泛,求知欲增强,以游戏活动为主,是进入学校学习的最后准备阶段。儿童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亦称“学龄初期”,大致相当于

9、小学阶段。这一阶 段,孩子进入学校,其活动内容由以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开始了系统的学习。生 活环境和生活内容发生巨大变化,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骨骼进一步坚硬, 肌肉力量进一步增强,跑跳自由,大脑重量接近成年人,有强烈的求知欲,其思维形式 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少年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亦成为“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这 一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身高、体重迅速发展,男女孩子都出现第二性征, 性机能基本成熟,从外表上看俨然是一个“大人”。其思维形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 思维过渡,理解、接受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但又具有许多幼稚的心理特征,是从幼稚 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处

10、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况。这一时期的孩子有强烈的成人感,强烈 要求独立自主,自己支配自己的言行,对成年人不想以前那样依恋和依赖了,进入“心 理断乳期”。但是,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又比较差,思维比较 偏激,好走极端,不愿意接受成年人的管束。这一阶段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 的阶段。青年初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大体相当于高中阶段,进入学龄晚期。这一阶 段孩子的身心发展基本成熟。三、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1、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发展特长的关系家长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使之发展一技之长,可以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 分发展,也可以为国家、社会造就具有特殊才能的专门人才。但究竟发展孩子哪

11、个方面 的特长,不能完全凭家长的主观愿望和意志,不能把家长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也不 要受社会上某种风气的左右,赶什么时髦;也不要刚刚看到孩子对某方面的活动发生了 一点兴趣,就过早地给孩子定向。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从孩子年幼起,就要大力支持孩 子参加各种兴趣活动,使他们的兴趣得到充分的发展。当他们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对 某方面的活动产生了较为稳定的兴趣爱好,并有了较为强烈的追求以后,再将孩子的特 长发展方向确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为特长。千万不能过早地 定向。因为孩子年幼,其兴趣爱好非常广泛而又很不稳定。家长必须注意到这个特点, 免得在发展孩子的特长上出现盲目性。2、针对孩子

12、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个性这个概念含义非常广泛,但主要表现为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等方面。所谓 气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的脾气、性情,是指人的情感发生的速度、强度,情感发 生的外部表现和活动的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的综合。比如,有的孩子情感强烈激动,常 常大哭大闹;有的则情感淡漠,遇事反应不大强烈。有的孩子易动感情,一触即发,或 哭或笑;有的则是动情迟缓。有的一高兴就喜形于色,手舞足蹈;有的则外部表现不太 明显。总之,人的气质是千差万别的。对于人的气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朴素唯物论者、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和加仑 经研究认为,人的气质是由体内的黄胆汁、血液、粘液、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多少决定的。 有的人易

13、怒、动作激烈,是因为体内黄胆汁过多,这种人的气质称为“胆汁质”;有的 人热心而喜欢运动,是因为体内血液过多,这种人的气质称为“多血质”;另一种人冷 静而善于算计,是由于粘液过多,这种人的气质称为“粘液质”;还有一种人,神经过 敏而又易于郁闷,是因为体内黑胆汁过多,这种人的气质称为“抑郁质”。现代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对高级神经系统的实验研究,发现神经系统有强度、平 衡性、灵活性三种基本特性。由于三种不同特性的不同组合,从而形成了人的四种不同 气质类型:第一,强而不平衡的类型,这种人易兴奋、易怒,难以控制,叫“兴奋型;” 第二,强、平衡又灵活的类型,这种人爱动而且行动迅速,但情绪易变化,叫做“活泼

14、 型”;第三,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类型,这种人的性情发生缓慢而又持久,动作迟缓, 叫做“安静型”;第四,弱型,这种人情感发生缓慢微弱,动作迟缓,叫做“安静型”; 第四,弱型,这种人情感发生缓慢而又持久,动作迟缓无力,叫做“抑制性”。就气质类型本身来说,并无好坏之分,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成长。但是每一种 气质类型的人都存在着易于向积极的或消极的品质发展的可能性,这应当引起家长的高 度注意。比如,明显“胆汁质”特征的孩子,容易形成勇敢、爽朗、有进取心的品质, 但也容易出现粗心,粗暴等缺点;具有“多血质”特征的孩子,容易形成活泼、机敏、 有同情心、爱交际等品质,但也容易出现轻浮、不踏实、感情不深挚等

15、不良习惯;具 有“粘液质”特征的孩子,容易形成稳重、坚毅、实干等优良品种,但也容易变得冷 漠、傲慢、固执而拖拉;具有“抑郁质”特征的孩子,容易形成细心、守纪律、富于 想象力等品质,但也容易出现多疑、怯懦、孤僻和缺乏自信心等弱点。所谓性格,它与人的气质关系密切,但又不同于气质。它主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 度和行为方式上,比如,人们往往用谦虚、城市、勇敢、善良、骄傲、怯懦、虚伪、凶恶 等等,表示人的各种性格特征。这些特征相互结合,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一个人的性格。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下逐步发展形成的。人生 下来的时候,只有神经系统活动的个别特点,无所谓什么性格特征,幼小的

16、孩子并不能意 识到自己对现实的态度,他们的行为方式也没有定型。婴儿的行为完全受周围的成年人左 右,成年人叫他做的,就照着去做,成年人不允许的,他就不做。到幼儿期,孩子开始出 现性格上的个性倾向性,对现实有了一定的态度,开始表现出初步的行为方式,但是这些 都处于萌芽状态,很不稳固,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 的性格差异越来越明显。人的性格不同于气质,它有好坏、优劣之分。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表现出来的性格 特征,这关系到孩子养成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关系到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 的 人,千万不能粗心大意。孩子形成某种性格特征是有一个过程的,开始可能不太明显, 而一 旦形成,就难以改变。优秀的性格倾向,家长发现后要及时予以强化;出现不良的 性格苗头,家长要及时发现,及早加以纠正,防微杜渐。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探索某种事物,获得某种事物或接近某 种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人与人之间的兴趣是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