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专)-作业题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2475967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44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原理(专)-作业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统计学原理(专)-作业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统计学原理(专)-作业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统计学原理(专)-作业题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统计学原理(专)-作业题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计学原理(专)-作业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原理(专)-作业题(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2.总体单位:指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单位,它是总体的基本单位。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单位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企业、机构、地域、甚至可以是状况、长度、时间等等。3.标志:也叫单位标志,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属性和特征。其中,品质标志是以事物属性上的差别来表示。数量标志则是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的.4.指标:反映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5.变异和变量:变异是指在选定的标志下,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异;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6.连续变量:是指变量的取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

2、两个数值之间可以作无限分割。7.大量观察法:是指对要研究的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进行观察的方法。8.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统计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客观实际搜集资料的过程。9.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10.调查对象: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确定的,需要研究其本质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统计总体。11.指标体系: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一整套指标所组成的整体。12.统计表:它是按国务院或国家统计局颁发的表格,由各级调查单位按照一定日期和程序向上提交统计报告的一种制度。13.统计设计: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对统计工作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通盘考

3、虑和安排14.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全部调查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调查方法。15.典型调查: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总体进行初步的全面的分析基础上,从调查总体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而进行的调查。16.抽样调查:也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根据概率理论,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调查单位构成样本,由样本指标推断总体相应指标的一种调查方法。17.统计资料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基础资料进行科学地加工,使之系统化的工作过程 。 18.分配数列:是能够表明总体单位变异的界限及总体单位在这些界限之间分布状况的统计数

4、列。19.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现象的性质与特点,按照一定的标志将研究对象划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组成部分。20.单项式分组:就是以分组标志的每一个标志值作为一组的统计分组。21.组距式分组:是以标志值变动的一定范围为一组的分组。22.统计表:统计工作各个阶段以纵横交叉的线条所绘制成的用来表现统计资料的表格。23.总量指标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指标。其表现形式为绝对数。24.相对指标: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的比率。25.结构相对指标:是在科学分组的基础上,以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或比率。26.价值单位:是以货币来度量社会物质财富或

5、劳动成果的一种计量单位。27.劳动量单位:以劳动时间来表示的计量单位28.平均数:作为反映总体分布集中趋势的代表值,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也称平均指标。29.全距:是某数量标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30.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可以反映数据分散的相对程度,可以用于各种不同数据间的横向对比。变异系数包括极差系数、平均绝对偏差系数、标准差系数,它们分别等于级差、平均绝对偏差、标准差与算术平均数之比,其中标准差系数最常用。31.调和平均数:是根据变量值的倒数所计算算术平均数的倒数。32.几何平均数:是通过若干个变量值的连乘积,并用其项数开方所计算的平均数。33.平均差:是各标志值与其平

6、均数离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34.时间数列是指将某一现象在时间上发展变化的一系列数量表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一个动态数列。35.时点数列在总量指标动态数列中,如果每一指标是反映某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 ,则这种动态数列称为时期数列。在总量指标动态数列中,若每一个指标值所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则这种动态数列称为时点数列。36.平均发展水平是指时间数列中各时期和时点上的发展水平。37.增减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它表明报告期比基期增减的绝对量。38.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现的动态分析指标,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指标对比的结果。39.总指数:是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

7、象总体综合变动的相对数。40.综合指数:是编制总指数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而得到的指数。41.度量因素:在计算综合指数时把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过渡到可以加总的指标的那个媒介因素即为同度量因素。42.平均数指数:是对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以计算总指数的总指数编制方法之一。43.指数体系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计指数所构成的有机整体。44.指数化指标:用指数反映其变动的指标称为指数化指标。45.定基指数数列:指数数列中各个时期的指数,都采用同一固定时期为基期来计算的称为定基指数数列。46.环比指数数列:指数数列中各个时期的指数,都以其直接前一期为及其计算的称为环比指数数列二

8、、填空题:1.数理统计学派的奠基人是(凯特勒),他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方法论)科学。2.统计学是以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领域大量(社会)和(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3.统计一词有三种涵义,即(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4.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5.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分析法)、(统计模型法)和(归纳推断法)。6.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三点(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7.当研究某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时,该市全部居民便构成(统计总体),每一

9、居民则(总体单位)。8.企业工人的年龄、企业设备的价值属于(数量)标志;而工人的性别、设备的种类是(品质)标志。9.可变的数量标志可称为(变量),而数量标志的标志体现则称为(变量值)或(标志值)。10.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的区别之一,就是统计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11.国家统计兼有信息、(咨询)、(监督)三种职能。12.变量按变量值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13.统计工作各个阶段的顺序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14.要对某企业员工工作效率进行测定,则该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便构成(总体单位)。15.标志按说明现象的性质不同,可分为

10、(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两种。品质标志说明的是现象的性质或特征,它不能用(数值)来表示,只能用(文字)表示;数量标志则是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的,所以,数量标志在(总体单位)上的表现必须用(数值)表现。16.在统计工作中,(同质)是构成总体的条件,(变异)是统计研究的基础。17.统计指标按其反映事物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实体)指标和(行为)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可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按其计量单位不同,可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18.一项完整的统计指标应该由(总体

11、范围)、时间、地点(指标数值)和数值单位等内容构19.归纳法可以使我们从具体事实得出(一般规律),扩大知识领域,增长新的知识,所以是统计研究中常用的(方法)。20.统计运行机制,是指在一定的统计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内在的运行方式与功能。21.衡量统计调查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准确性)和(及时性)。22.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所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调查)和(非连续调查)。23.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经济性)24.进行工业生产设备普查时,调查单位是(单台生

12、产设备),报告单位是(工业企业)。25.全国人口普查中, 调查单位是(每一个人), 报告单位是(每一户)。26.统计调查中,两种不同的调查时态是(调查时间)和(调查时限)。27.调查时间是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也称(客观时间),调查时限是进行调查工作的期限,也称(主观时间)。28.我国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是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29.普查的对象主要是(时点)现象,因而要求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间)。确定普查的标准时间,能够避免搜集资料时产生的(重复)和(遗漏)现象。30.调查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体单位,它是调查项目和(标志)的承担者或载体,是搜集数据、

13、分析数据的(基本单位)。31.按照普查资料汇总特点不同,可分为(一般普查)和(快速普查)两种组织形式。31.统计报表按填报单位不同可分为(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33.由于错误判断事实而发生的误差是(登记性误差),非全面调查所固有的误差是(代表性误差)。34.调查资料准确性的检查方法是(逻辑性检查)和(计算检查)。35.确定统计调查对象时,还必须确定(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单位。36.若要调查某地区工业企业员工生活情况,调查对象是(工业企业全部职工),调查单位是(每名职工),填报单位是(每个工业企业)。37.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有意识)选取的;利用典型资料来推算总体数量的可靠程度,关键

14、在于所选取的典型单位要有(较高的)代表性。38.通过调查几个主要商场来了解某品牌商品的销售情况,这种调查方法属于(重点)调查。39.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非全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40.重点调查是对(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抽样调查则是按照(随机)原则在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加以研究,并以(样本指标)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资料搜集方式。41.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其结果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分配数列),它是统计整理的(最终成果)。42.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统计总体可按(品质标志)分组,也可按(数量标志)分组。但不论是按哪种标志分组,统计分组最关键

15、的问题还是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线)。43.组距数列按各组组距是否相等,分为(等距)和(异距)两种。等距式分组形成(等距分配)数列,不等距式分组形成(异距分配)数列。44.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叠);划分离散型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应该(不重叠)。45.统计表从形式上看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等四部分组成;从内容上看由(主词)和(宾词)两部分组成。46.统计分布的实质是,把总体(全部单位)按其标志值所分的组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数列)。47.变量数列中的各组(单位数)表示我们所要考察(标志值)在各组中出现的次数,所以称为次数。48.全距是数列中的(最大变量值)和(最小变量值)之差。49.连续变量数列,其首组为开口组,上限为8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95,则首组的组中值为(75).50.统计整理实现了个别单位的(标志值)向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值)过渡。51.分析分组的分组标志称为(原因标志),与其对应的标志称为(结果标志)。52.进行统计分组时由于社会现象的性质和统计研究的任务不同,所确定的分组标志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于是又有了(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53.社会劳动力资源按学历程度不同分组,属于(品质标志),按劳动生产率水平分组属于(数量标志)。54.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