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与培养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242172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与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与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与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与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与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与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与培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与培养云阳县凤鸣镇凤鸣小学 谭顺梅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语文呼唤诗意,人文性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享受。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在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同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它是语文教学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训练。小学是语言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通过朗读训练与培养,将会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受益终生。【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训练 培养【正文】 在小学低

2、段语文教学中,在全面加强听说读写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朗读的训练。朗读是一种眼、耳、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音综合活动。它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忽视“朗读”或“朗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一、朗读的涵义 朗读,字典上解释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实际上,朗读是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朗读教学的三个要求

3、:正确、流利、有感情。从中可以看出,其实语文朗读是一种技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朗读就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而朗读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技能的训练,学生一旦掌握了朗读这门技巧,就可以利用其跟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学习语文的目的,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下,由学生去读,去悟出来的。 二、朗读的重要性 (一)朗

4、读的基本特征 低段语文的文本大多短小、生动,极富童趣,选文以诗歌、童谣或写景叙事的小散文为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可见,文本的短小和浅易既是儿童特殊心理的需要,也是教学的实际需要。但作为语文阅读材料,教师应该在满足学生心理和教学实际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文本,让文本不仅仅只是承载识字写字的基本功能,更应让儿童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优美。在语文课中帮助儿童“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儿童的品格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有必要换一种视角去看待低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让文本承载更广泛的功能,去区别低段语文课就是“读一读,认一认,写一写”的惯性认识。

5、 (1)诵读为主、训练和积累语言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应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透并受到了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替作者说这一番话一样。因此,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

6、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到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法时,就会涌上笔端,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不读书或读得不熟,就很难把作者的语言学到手。心理学认为,熟读成诵就是对文章反复感知的结果,能够储存到长期记忆中去,再经过大脑的整合和同化,成为有序的记忆组块,在进行语言交流和表达时,就能够准确地再现和进行矫正。 (2)丰富知识,发展和强化记忆 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能力(特别是机械记忆的

7、能力)很强,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课文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不能要求他们达到较高、较深的理解程度。教学中如果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上面是得不偿失的。许多精彩的课文及片断,小学生尽管理解起来还不能达到深透的程度,还没有鉴赏能力去欣赏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却并不困难。如果达到熟读成诵,对今后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能力越来越强,自然会对过去不懂或懂得不透的东西慢慢地领悟,并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因此,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训练也是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的。 (二)朗读的作用 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只靠

8、“说”和“讲”不行,必须重视朗读。现代汉语中使用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在语法结构上基本是一致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在语文课上大体讲讲课文,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毕竟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还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口头语言的情境率大大高于书面语言。口语表达时,交谈双方处在同一情境之中,许多语言成分被省略,却不会影响理解,也不会发生歧义。而书面语言要表达这一情境时,就必须有对人物表情、动作、内心的刻画,有完整的语法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二是书面语言中词语的丰富程度大大超过口头语言。口语表达重在通俗易懂。表达一个意思时,使用的词语可以多次重复。既使语法结构不完整、无条理,有时也不会影响对说

9、话内容的理解。而书面语中的词语使用要准确、不重复,语法结构须完整,条理须清楚。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提炼、加工、润色的书面语,才能使读者读懂。因此,语文课上的“说”和“讲”都不能代替读。“说”和“讲”在课堂气氛上表现为比较热闹、活跃,但由于课文的语言没有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较深刻的痕迹,过了一段时间,印象即会消失。好文章的词汇、句式、表达方法,如果不靠朗读来揣摩、领会、学习,也不靠背诵来记住,那么到用的时候则容易出现用词不当或文理不通的现象。朗读也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

10、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有位名人这样说过:“没有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课,不是一堂好课。”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教学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 1、朗读可以培养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是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运用的能力,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培养

11、语感的方法很多,而朗读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有“书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正是古人对朗读作用的形象说明。学生可以通过朗读,从语言文字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悟语言,逐步培养了语感。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朗读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2、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表达 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无论哪一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而朗读可以使学生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

12、通过朗读,学生可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为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写作能力的提高。正如张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 3、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例如日月潭、望庐山瀑布等,文中的作者把对自然界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中感受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在不断朗读、不断提高认识的同时,老师有机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

13、善美、假丑恶的能力,也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4、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常说,读书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可见,“三到”在语文的朗读教学中的重要性。眼、口、心的相互配合正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口到”决不仅仅是简单的发声活动,它是“眼到”、“心到”的集中体现,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位语言的过程。学生在不断提高认识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大“朗读”的力度,重视“朗读”的训练与培养,让我们的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体味语言的美,让我们的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感悟语言的美,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朗读

14、的训练方法(一)激发兴趣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乐学”的传统。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乐学”视为最高境界。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曾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们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有爱学问的兴趣。”低年级的学生好玩好动,所以兴趣是第一。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他们的自控能力很差,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趣很容易激发出来。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情境,带他们进入想象的空间,使他们边读边想象,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一直

15、会很有兴趣,很有感情的去朗读。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示范影响,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文章的词句优美,色彩鲜明,感情充沛。教这类文章前,如能首先激起学生的情感,对学好课文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采用适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表情范读,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开篇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如:

16、笔者在教学父子骑驴一课时,我先让大家记忆每个角色说的话,想想每个角色的表情、动作,然后分别选几组孩子进行表演,让其他孩子当旁白。演了评,评了再演,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演得精彩、逼真,掌声欢笑声久久在教室回荡。又如:在教学笋芽一课中,笔者尽量把课文配上动作,他们可以站起,可以自由比划自己认为合适的动作,边做动作边朗读课文,孩子们可高兴了,他们眼、嘴、手、脑并用。总之,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要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设置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可能多的实践、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悟。面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应该面带微笑的先给予肯定与鼓励,然后再提出哪里出现小错误了,应该如何克服小错误的出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