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公开课教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240243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福》(公开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祝福》(公开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祝福》(公开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祝福》(公开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祝福》(公开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祝福》(公开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公开课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祝福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从呐喊到彷徨的心路历程,认识其作品“色貌如冰,肝肠似火”的特点。2、 理解文中叙述者“我”的形象,体会第一人称叙述和倒叙的作用。3、 从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中,认识到封建伦理观对思想的毒害,对女性的禁锢,同时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 通过研读“我”的心理活动以及与祥林嫂的对话,理解“我”呈现的知识分子形象。2、 重点分析祥林嫂两次到鲁镇的不同经历,以及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态度变化,体会文中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肖像描写,探讨把祥林嫂推向死亡深渊的社会因素。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 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 题呐喊:弄文罹

2、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彷徨简介: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

3、众、长明灯等。参考资料:公冶孤独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于是,他就彷徨。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生的无奈。”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名作欣赏2001年5期,总第126期)一文中对彷徨的评价是“色貌如冰,肝肠似火”。他还说:“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

4、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 二、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使读者产生亲切感;便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问题:为什么要以我为叙述者?A 不以“我”为叙述者行不行?(替代法)在鲁镇,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了解或客观看待祥林嫂;而祥林嫂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命运会这样悲惨。那么,能不能设置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如果这样就不会

5、有“我”的故事了,而“我”也是毁灭祥林嫂最后一线希望的关键点,失去了对当时知识分子的反思。鲁迅创作彷徨,越到后期创作,“我”的形象就越多。在叙述角度上有所突破,把“我”和作者剥离开,代替了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B “我”是以什么身份出现在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文学形象,不能与作者等同;线索人物,以一个远道回乡的、有正义感、有同情心,但面对社会的黑暗又深感无奈乃至无能为力的知识分子形象。C 以“我”为叙述者妙在何处?鲁四老爷也是识字的人,为何祥林嫂不问他灵魂的问题?“又是出门人”,鲁镇是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千年不变的地方,而“我”是见识过新世界的人。“我”不会以鲁镇人的角度看待祥林嫂,因为我是一

6、个“剩”下的人,较为客观。“我”能够以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祥林嫂的悲剧。“我”原本与旧世界割裂了,但想不到遇到深层次的问题时,会变得软弱胆怯甚至需要逃避。“我”的心理活动说明是一个敢于自我批评、反思社会的人,是一个“寻路者”的形象,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文学为人生”。D 在结尾处,“我”的叙述态度较之前是否有了改变?(课后思考)“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的原因是什么:A 鲁镇的环境使“我”窒息B 鲁四老爷的面孔令“我”憎恶C 祥林嫂的惨状让“我”不安(以下逐一分析这三个原因)三、鲁镇的环境(1) 作者将环境描写置于“祝福”的特定背景下,有什么作用?明确: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

7、嫂悲剧的必然性;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首尾呼应,深化主题。(2) 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祝福”是小说的中心事件,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作者围绕它叙述祥林嫂生死际遇;作者把祥林嫂的死置于祝福的欢乐气氛中,以乐写哀,用反衬的手法深化小说主题,要读者看到封建礼教是如何将一个人活活吞噬的。四、鲁四老爷的面孔(1)书房摆设(2)三次皱眉思想僵化,维护帝制,反对社会革新;以读书人自居,道貌岸然,实则虚伪迂腐;封建伦理观在思想上根深蒂固,对死去的祥林嫂也不宽容,足见其冷漠残忍。五、祥林嫂的惨状梳理小说情节:结合学生作业“祥林嫂小

8、传”倒叙的作用: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写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氛围,突出了小说主题。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提出本文核心问题祥林嫂的“生”与“死”: a祥林嫂是怎样生存的?b祥林嫂是怎样走向死亡的?第二课时一、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1、 鲁迅小说中无名无姓的人物 阿Q:有名无姓 孔乙己:有姓无名 祥林嫂:无姓无名 【等郎媳】“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2、 第一次到鲁镇(1) 祥林嫂日日忙碌,为什么脸上却“白胖”了

9、?明确:封建社会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此时的祥林嫂正是“坐稳了的奴隶”,不计酬劳,心满意足。电影片段:第一次到鲁镇 祝福场景(2) 她被婆婆和卫老婆子抓走后,鲁家作何反应?体会“可恶!然而”的言外之意。明确:补充心理描写,“这两人真是胆大包天了,光天化日,想抢就抢,哪里把我鲁家放在眼里,可恶!然而婆家抓回逃走的媳妇,也不能说是无理的。”二、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1) 祥林嫂改嫁后本应叫做“贺六嫂”,“仍然”有什么意味?(2) 大家是如何看待祥林嫂改嫁一事的,祥林嫂自己又是如何看的?大家:仍指鲁家。仍然:似乎因为习惯,实则指认改嫁的非

10、“法”性。此次被收留纯因祥林嫂勤快。【贞节观】从宋代起,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标准。德:不肯改嫁污了名节。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言:“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工:“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至于“三从”

11、,祥林嫂无父可从,无夫可从,无子可从。人生悲戚,一至于此!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3) 体会祥林嫂的语言“我真傻,真的”这是祥林嫂深深的自责,对阿毛的忏悔。叙述主语是“我”而不是“阿毛”,祥林嫂真正想说的是自己的悲惨故事,试图得到旁人同情和安慰。三、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不同”(1) “音调”和先前有怎样的不同,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何改变?镇上的人们:对立范围扩大了。也仍然:礼教文化固

12、执地达成共识,彻底否定祥林嫂。音调:人际关系微妙变化,她渐渐被边缘化。【看客心理】猎奇心,偷窥欲,或冷漠旁观,或将一切悲剧事件转化为闹剧(笑料),在喧闹中把被看者挤兑到边缘位置甚至绝境,然后,扔掉这个陈旧的玩物,心满意足地走开,遗忘。(2) 柳妈的人物形象柳妈以祥林嫂的伤疤为笑病理学意义:肉体的伤痛,将愈未愈,欲遮不能遮,处于疾病与康复的临界点上。心理学意义:看客咀嚼赏鉴的材料,精神耻辱的记号,被迫“凝视”的伤口。柳妈宁愿去拜一尊没有生命的泥塑,却对祥林嫂说出“不如撞一个死”这样冷酷的话。柳妈的可怕在于她能使祥林嫂把别人的罪过转化为自己的罪过。祥林嫂说起往事时笑了,屠格涅夫曾说“世间有些微笑比

13、眼泪更悲惨。”祥林嫂的这个笑容就更多的含着一份苦涩。可就是这么个可怜的微笑也撕碎在柳妈的眼光里,她盯着祥林嫂额角的伤疤,提醒她的不能守节的耻辱的见证,用犀利的目光将匕首刺入祥林嫂的心里。柳妈看不起这个比她还没有地位的女人,她又忍不住用“诡秘”的口吻告诉祥林嫂,将有一个恐怖的结局,并把伤疤一事宣扬出去,让更多的人来鉴赏祥林嫂的痛处。四、总结祥林嫂的外貌和精神变化(表格)总结:鲁迅“要极检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在精神上所受的迫害和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三次描写对照鲜明,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压迫。第三课时一、 从捐门槛到希望破灭(朗读)捐门槛

14、的目的是为了赎罪,然而祥林嫂到底有没有罪呢?(她想活、能活,没有罪)祥林嫂努力工作,把一年的血汗钱换成了一道门槛,她的罪孽似乎洗清了,这样得到鲁镇人的认可了吗?(没有,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像是受了炮烙般的酷刑,精神世界轰然崩塌。这是生不如死的生,非死不可的死,人间不如地狱。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电影情节:祝福、砍门槛二、 谁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小组讨论交流)(1) 祥林嫂自身(2) 鲁迅(3) “我”(4) 鲁四老爷(5) 柳妈(6) 鲁镇人引名人评论小结:丁玲“五四”杂谈“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在把她往死里赶,是一

15、样往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因为并不是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才造成她悲哀的命运的。假如不是这样,那就只是人的问题,换了一个人祥林嫂也会幸福起来的,但鲁迅就不是写这些;不是写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他们写封建吃人,写旧社会吃人,只要是封建统治着的地方,祥林嫂就是没有出路的。这样的作品,一句教训人的话没有,可是你读了以后不深深觉得封建可怕吗?不觉得要把这个旧社会打倒吗?”鲁迅灯下漫笔“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吃掉的将来。”坟 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更是写到:“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