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武陟一中西区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2373455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武陟一中西区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南省武陟一中西区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南省武陟一中西区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南省武陟一中西区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南省武陟一中西区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武陟一中西区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武陟一中西区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武陟一中西区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这一现象是雅典( )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 C频繁改革的结果 C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3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

2、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4. 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5. 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6.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国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

3、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A. B C D7.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8.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

4、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9.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致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有必要 C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D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10. 史学家陈旭簏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是()A反抗君主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D发展资本主义与民主共和的统一11.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

5、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12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13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 /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C已成为

6、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14.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15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16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

7、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17.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 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18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著名和尚慧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 A孔孟之学 B程朱理学 C陆王心学D格物致知19.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

8、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20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做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比做希腊的孟子。因为从若干的事实对照起来看,苏氏和孔子确有不少类似之处。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区别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C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21智者学派有这样一段话:关于神,我不可能感受他们如何存在或如何

9、不存在;我们也不可能感知他们的形状和相貌是什么;因为有许多感知方面的障碍,人们不可能亲身体验到神,最重要的是人生是那么短促。结合这段材料来看,下列关于智者学派的评述错误的是( )。 A.呼应了希腊社会中人的地位日益突出的现实 B.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尝试 C.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D.使人的自我意识从原始宗教的统治下觉醒过来22由于智者学派的出现,古希腊产生了所谓的智者运动,则运动产生的因素可以有( )。希腊工商业的发展 公民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个人主义的成长 城邦制度的衰颓 A. B. C. D.23 一个时代的政治文明与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10、 )。 A.智者学派的产生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B.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 C.罗马法的发展完善与罗马疆域的扩展相关联 D.明末反封建民主思想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24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苏格拉底A B C D25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这说明文艺复兴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是 ( )。 A、意大利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B、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C、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D、意大利的中世纪神学思想淡薄26下列有关我国汉字形体

11、演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汉字形体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B. 汉字形体演变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C. 商代的甲骨文是汉字成熟的标志 D. 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2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孕育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造成了西方近代工业的兴起促进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ABCD28贾思勰,生活在北魏时期的山东青州人,他用了11年时间撰写了著名的农书( ) A农桑辑要 B农政全书 C氾胜之书D齐民要术29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

12、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是指()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30推动中国古代文学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统治政策的调整 B社会环境的变化C城市经济的发展 D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材料解析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4分)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材料二 泰西之

13、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