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234138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内容提要:李清照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重大贡献至少有 三点:1.词论提由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使词第一 次有可能自立门户,脱离诗而单独成为一大类别,这无异于 词的独立宣言。2.词论系统地回顾了词的产生、发展、 繁荣的历史过程,分析了自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作家作 品,提生了 “声诗并著”的创作原则。3.词论还就词的创作方法问题提由了一系列宝贵的具体意见。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最为杰生的女作家,是公认的宋词婉约派 的正宗。她的词还反映了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具有深 沉的爱国主义感情。李清照不仅于填词下手不凡,蔚为一代 高手,而且对词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写生了我

2、国词史上第一 理完整而系统的理论批评文章一一词论。这篇文章虽短,仅561字,但它在词学领域和词曲发展史上的理论建树, 却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提法,使词这种新兴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有可能自立门户,脱离诗而单独成为一大类 别。这对于进一步促进词曲创作的繁荣起了保证作用,使词 在中国文学史上逐渐地得以占有一席它应有的重要地位。当 然,这个被社会认可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词的创作在11世纪的北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实践上早已与诗严格划 分蹊径,但人们的认识却落后于实践,迟迟不承认它,还只 认为它是诗的变体,只叫做“诗客曲子词”、“诗余”、“乐府”、“琴趣

3、”、“长短句”。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一种新文体从产 生到确立要经过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词”这种文体在选材和表现形式方面有其特殊性。叶嘉莹先生说:“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之中,词是一种特殊的东西, 本来,不在中国过去的文以载道的教化的、伦理道德、政治 的衡量之内的。在中国的文学里边,词是一个跟中国过去的 载道的传统脱离,而并不被它限制的一种文学形式,这是非 常值得注意的一点。它突破了伦理道德、政治观点的限制, 完全是唯美的艺术的歌词。”这就是说,词在很长一段时 期内,被视作“小道”、“艳科”,不登诗、文等正统文学的 大雅之堂。基于这种观念,词虽然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市井 小民口口相传,

4、无不喜爱,但这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在当时文 坛的地位却很低微。当时许多封建文人,虽心有所好,情不 自禁,填了许多绮词艳曲,却又讳莫如深,不敢公开承认自 己的作品。据北梦琐言载:“晋相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布于汴、洛。洎入相,专托人收拾焚毁不暇。然相国 厚重有德,终为艳词玷之。契丹入夷门,号为曲子相公 和凝做高官后,让人焚毁自己年轻时的词曲旧稿,便是这种 心态的典型反映。而“相国厚重有德,终为艳词玷之”,这话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一般人对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看法。晚唐和北宋初期,一些以毕生主要精力填词的大作家亦即词 坛的大功臣,如温庭筠、柳永,或因“能逐X u a n吹 之音,为侧艳之词”,或因“忍把浮名,

5、换了浅斟低唱” ,而招致非议,一生落寞。另一些有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 的大作家,虽然在各自的创作实践中已突破了花间派倚红偎 翠的狭窄内容,大大开拓了词这一文学形式的题材范围和艺 术境界,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等,但在认识领域并没有同步进行。士大夫们习惯地认为,填词是饮酒赏花、流连光景的小品之作。早在公元940年(后 蜀广政三年),欧阳炯为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作 序言时就指由,词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创作的:“则有绮筵公子,x i d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 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娇之态。自南 朝之宫体,扇北

6、里之娼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北宋嘉y u 6三年(1058),陈士修辑南唐冯延巳词 119首,名阳春集,序言说:“公以金陵盛时,内外无事, 朋僚亲旧,或当燕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倚X U a n竹而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也。”不光编者是如此看 法,词人自己也持这种观点。如,欧阳修晚年居颖州西湖, 有采桑子10首写颖州西湖春、夏、秋、冬四时美景和晴、 雨、晨、昏瞬间气象。他捕捉自然景观是如此精细入微,用 笔是如此细腻优美,写得活泼生动。明明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但作者却在词作前面加了一段短序,只以为:“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颖之佳名。因翻旧阙之词,写以新声之调。敢 陈薄伎,聊佐清欢”。

7、北宋初年编选的唐、五代词人选集, 名日尊前集。词人自己编订的词集则名之山谷琴趣外 篇(黄庭坚)、闲斋琴趣(晁端礼)、酒边词(向子 )等。顾名思义,多是春秋佳日,对酒浩歌之作。我们读宋人魏泰东轩笔记卷五所记载的王安石与弟王安 国、吕惠卿在一起闲议晏殊词作的一段话,便知当时社会一 般人的正统观念对词这种文体表现的内容存有偏见,基本上 是持排斥和否定态度的: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日:“为 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日:“彼亦偶然自喜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 ”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日:”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这种态度就是以词为淫词艳语而加以鄙弃。士大夫们把自己 的

8、词集称作“诗余”、“琴趣”、“长短句”、“乐府”、“渔笛谱” 等,而不敢编入自己的文集,或单另结集附于文集之后,以 表示词的地位与“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大相 径庭,只是闲暇自适的消遣之作。俗情毁誉,雷同一响,宋 代社会这种偏见若不改变,显然大大不利于词的发展,至少 不利于词的健康发展。北宋朝词曲大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情况,谓: “太平日久,人物繁阜雕车竟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 于茶坊酒肆。”这所谓“新声”、“按管调弦”就是指演奏新 谱的词曲。时至今日,唐圭璋先生辑全宋词犹录得词人 1330余家, 词曲19900余首,残篇53

9、0余首,气象恢宏, 卷帙浩繁,足证宋代词曲之盛。北宋朝领袖文苑的有那么多堂堂须眉,但是,首先敏感到对 于文坛这一非比寻常的现象有进行理论研究的必要,而提由 别树一帜的口号以拨正视听的,却是北宋末年一位年轻闺秀 作家李清照。李清照认为,不应再把词看作诗的王国的附属 产品。词与诗不一样,是诗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体裁。李清照提由“词别是一家”这一口号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开 拓了词这种文体继续壮大发展的渠道,并保证了词在中国文 学史上逐渐取得它应有的独立地位。词从此不再是诗国的附 庸,而在文学史上擅一代胜场。我认为,李清照严格划分诗 与词、文章与词的畛域的巨大历史意义正在于此。词的创作至北宋末期, 已硕果累

10、累,至善尽美。但在理论上, 大家却还没有重视,没有正式承认它并加以研究。这种理论 与实践大大脱节的矛盾太突生了,直接影响词的健康发展。李清照呼吁大家给予重视,承认其别是一家并探讨其创作规 律,这无异于词的“独立宣言”,使词首次从诗的大家庭中 自我解脱由来而另立门庭。如果我们对李清照的词论,对她 这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崭新的提法,只从狭义去理解,认为 她只不过是站在保守的立场上,反对改革词风,抵制苏轼的“以诗入词”,那未免有点舍本逐末,是对李文的片面理解。 附带赘言,“诗词合流”这提法,苏轼当年并没有提由过, 当然,李清照也不可能反对过。事实上,每一种文体都有自 己表现生活的独特形式或曰艺术境界,

11、如果只有共性,手法 都一样了,那么,这种文体也就无存在的意义了。所以,“诗词合流”的提法,我以为还可以再商榷。词的被确认,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长期的逐渐完成的而且 是颇为艰辛的历史过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65岁时,自为长短句序:“雅正之乐微,乃有郑、卫之音。千 余年后乃有倚声制辞起于唐之季世,则其变愈薄,可胜叹哉!余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 能止。今绝笔已数年,念旧作终不可掩,因书其首,以识吾 过。”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其子陆y Ci作渭南文 集跋,记载陆游曾嘱咐: 剑南乃诗家事,不可施于 文。故别名渭南。如入蜀记、牡丹谱、乐府词,本 当别行,而异时或至散失

12、,宜用庐陵所刊欧阳公集例,附于 集后。”这两段记述,充分表现了陆游自相矛盾的心理:他 既表示了不可抑止的对词这种流行文体的爱好和对自己词 作舍不得废弃的感情,又违心地自贬说,我的这些“渔歌菱 唱”(词)不过是些郑、卫之音的变体,不是正声雅乐,所 以,不能和我的诗、文并列,只能附于集后。再有,南宋宁 宗庆元年间(11951200)所编定的词人合集名为草堂诗 余,这证明到那个时候文坛仍以为词是诗余。“诗余”这个别名,如果阐明词与诗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诗词同源,那 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在当时,更多地意味着以词为“小 道”、“艳科”,不能算正统文学,所以集为小品。近代,蒋 兆兰在词说中曾予批判:“诗

13、余一名,以草堂诗余 为最著,而误人为最深。所以然者,诗家既已成名,而于是残鳞剩爪余之于词。今宜亟正其名曰词,万不可以诗余两字自文浅陋。”清代词学勃兴,尊崇词体。词学家沈祥龙论词随笔高度评价了某些含讽谏意义的渗透着 爱国精神的词章,并且阐明了词这一文学形式的特点:词不显言直言,而隐然能感动人心。南唐李后主宴游, 潘佑进词云:“楼上春寒山四面,桃李不须夸烂漫,已失了 春风一半”。盖谓外多敌国,地日侵削也。后主为之罢宴。 词能如此,何减谏章。以词为小技,此非深知词者。词至南宋,如稼轩、同甫之慷 慨悲凉;碧山、玉田之微婉顿挫,皆伤时感事,上与风骚同旨,可薄为小技乎历史已映证,词终于成为宋代文学的光辉代

14、表。王国维宋 元戏曲考,序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 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 者也。由此可见,对于词这种新兴文体,李清照的提法和见解基本 是正确的。词起源于乐府,它在唐代(初期阶段)确实是歌 诗的一种变体。但到宋代,尤其是到李清照著文的北宋末年 已经完全发展成熟了。只有在人们的观念更新和词脱离诗歌 母体而独立的情况下,词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健康发展,而李 清照为此喊由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声。她的先见之明, 使她在词学理论方面作曲了这一极其重要的值得纪念的建 树。她这篇词论,理所当然地应被视为是词的“独立宣 廿口 O李清照以极其精练的笔墨

15、,系统地回顾了词曲产生、发展、繁荣的历史过程,分析了自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作家与 作品,强调词的音乐性,提曲了 “声、诗并著”的创作原则。她这篇文章,对北宋词坛情况的综述, 不但掌握的材料丰富, 理解得深刻,观点鲜明,而且含有总结性质,继往开来。她 叙述了词曲的由来:“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中, 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一般说法以为,词起源于隋代。唐代燕乐乐曲盛行,公元 8世纪中期, 在民间曲子词 和教坊乐曲繁衍的基础上,少数文人也开始染指。流传至今的唐玄宗的好时光、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的忆 江南、刘禹锡的竹枝词等,就是早期的作品。他们填 词虽然为数很少,而且仅仅限于小令,但这是文人词的起始, 因而是词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开端。李清照的论文也正是从开元年间起笔的。李文开宗明义,提由词作为音乐文学“声、 诗并著”的特征,即必须以乐曲和文字内容并重作为词的创作原则。“词”在初起阶段称作“曲子词”,是倚声填字的歌 词,是王国维所谓的“伶工之词”。当时是以曲调为主,以 歌辞为辅,音乐(歌唱)的功能是第一位的,文学(词)的 功能是第二位的,处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根据唐朝崔令钦教坊记等资料,唐圭璋、潘君昭先生认为:“可以确认为隋曲者有七,其调名泛龙舟、穆护子、安公子、斗 百草、水调、杨柳枝、河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