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姜种植管理技术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2339133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姜种植管理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姜种植管理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姜种植管理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姜种植管理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姜种植管理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姜种植管理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姜种植管理技术(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生姜生物学特性1. 生姜属姜科,根系属肉质根,不发达,一般每个姜块只能生79条根,入土浅,对肥水吸收能力弱,根系分布 在土壤030厘米,深度超过30厘米无吸收能力。2. 大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温度大姜喜温但怕高温,不耐霜,5C以下受冻害,1516C以上开始萌发,生长适温在2023C,26C以上 生长受阻,超过35C时可造成死亡,昼夜温差在1215C时茎块膨大最快。(2)光照姜喜阴凉,不耐强光,光照强度在35万雷克斯,幼苗期间需中等光照,否则易伤苗,发芽及茎块膨大 需在黑暗环境中进行。(3)水分大姜根系浅,吸收能力弱,对水分要求严格;前期苗小吸收水份较少,湿度大,不利提高地温,易造成 姜

2、种腐烂;地面干旱,地表温度过高易造成伤苗,生产上以小水勤浇,不干地表为准;后期,地上苗生长过旺需 水量大,应每隔710天浇水一次。(4)土壤 大姜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无论沙壤,壤土,粘土均可种植大姜;土壤PH5.57之间均可种植。大姜根系吸收能力较弱,生产上主要收获姜块,姜块膨大对产量影响较大。对肥吸收,每生产1000公斤姜块需 氮4.44公斤,五氧化二磷1.21公斤,氧化钾6.96公斤,前期需氮量较大,后期需钾量大。除此之外需钙,硼, 锌量较大。二。种植大姜栽培技术1/品种大姜作为地理标志产品以它生长旺盛/分芽多/块茎鲜黄/肉质细嫩/辛辣味浓/产量高/深加工价值高而具 称,适合我市大姜生产。2

3、/栽培时间及催芽(1)晒种 根据我市气候条件,露天地膜栽培可于4月上中旬播种,小拱棚栽培可于3月底4 月初进行播种,大拱棚栽培可在3月20日前后播种。中午气温达到15C以上时(二月下旬)即可从储存窖中取出 姜种晾晒。注意:时间要掌握在好天的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前高温时进行,早晾晚收,晚上堆放室内,连晒23 天,将姜块表皮湿度晾干为止。在晒种过程中可结合喷施20%噻菌铜300倍液消菌。(2)困姜结合晒姜进行,每天晾晒完毕将将种姜堆放困种。(3)选种 上炕催芽前进行,选择姜块肥大/色泽鲜艳/皮色有光/质地硬/不软化/无病虫的姜块作种用。将选好的 姜种进行掰分,掰后的姜块以80克为宜(一斤姜块掰六块

4、左右)。(4)催芽因地制宜,我市在火炕上催芽,先在火炕上铺垫10厘米左右麦草并压平,然后铺放姜种,铺放姜种高 度以60厘米为宜,上覆草毡或棉毡密封保温避光。温度保持在2023C,经2535天当姜芽在0.51.0厘米时(胖而壮,仅见根突起为宜)既可保护地播种。(5)分芽 将姜芽按大小分开,一般情况下按0.5厘米以下/0.51.5厘米/1.5厘米以上尽心分级,超过2. 0厘米 幼根巳长出的尽量不作种用(试验表明:0.51.5厘米的姜芽种植后能使产量1000公斤的话,0.5以下的芽能产 700公斤,2.0厘米以上幼根巳长出的芽只能产300公斤。)。按姜芽大小分播。3/播种(1)整地施肥前茬作物收获后

5、,及时清除田园植株残体,带出田外集中处理,以压低病(虫)源基数。年前使用机械深翻,深 度在25cm以上。第二年3月上旬耙实,达到深、平、细、净、实,并按行距6570厘米,深度15cm.开沟。(2)基肥施用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整地前每亩撒施有机肥25005000kg作基肥。开沟后每亩施生物有机肥80kg(N P K25%以 上、有机质25%以上),蓝得土壤调理剂75-100kg、硼肥1 kg、锌肥2 kg,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10kg,顺沟撒 施,划锄混匀待播。(3)播种将开好姜沟的地块灌透水水,待水渗下后按株距2225厘米播种,播种时姜芽朝上,姜种西南向排列 (与行向成45度角),播后覆土 23

6、厘米。干旱年份播后再次浇水。(4)喷施除草剂 选择40%新姜蒜草克(乙氧氟草醚加二甲戊乐灵)乳油120150 ml/667m2或33%施田补(二甲 戊乐灵)乳油100125 ml/667m2兑水5075kg均匀喷雾。(4)腹膜如使用地膜,一定将地膜与土壤贴近,不留空隙,以防出苗是“烤苗”。如使小拱棚应及时扣棚以利提 高地温。(5)苗前管理主要是温度和水的管理,大姜出芽前应以提高地温为主,少浇水或不浇水,地表干躁时应较小水, 下午浇水最好。4/苗期管理(1)及时破膜放苗地膜或小拱棚如发现姜芽出土应及时破膜放苗,以防温度过高而“烤苗”,此时如地表干旱 应及时浇小水降温。(2)防治地老虎/蓟马,结合

7、除草中耕划锄保墒提高地温。(防治方案见后)(3)遮荫 适宜采用宽80厘米黑色遮荫网遮荫,东西行用木棍支撑遮南部,南北行遮西部。5/大田管理当大姜“三马叉”时进入生长旺期,是大姜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生产上管理也进入重点。(1)撤膜/撤荫当气温保持在18C以上时将地膜或棚膜撤掉;当大姜自身能遮荫时将遮荫网撤掉。(2)浇水大姜进入生长旺期需水量增加,这时应79天浇水一次,保持地表湿润,同时浇水能起到降温的作用。 此时浇水应避开中午高温时,最好在早晚时进行;下雨注意排水。(3)追肥大姜根系属肉质根,吸收肥的能力较弱,喜少施勤施,“多餐少食”一般按如下规律施肥:第一次三叉期前结合浇水冲施纯氨基酸2kg,

8、补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第二次三叉期结合浇水冲施巨能钾(N 23.5% P2% K25%氨基酸8%) 12-16kg.提苗促根;第三次第二次施肥后25天左右结合浇水冲施巨能钾(N 23.5% P2% K25%氨基酸8%) 12-16kg.培育壮苗;第四次立秋前25天左右结合小培追施50%硫酸钾20kg.利于茎块膨大;第五次立秋结合培土追施有机生物肥50kg(N P K25%以上、有机质25%以上);蓝得土壤调理剂50 kg;50%硫酸钾 20kg;第六次培土后30天左右冲施高氮高钾复合肥30kg;喷施叶面肥,在根茎膨大期喷施福施壮地下根茎专用型30g/667m2,或坤奇尔生物菌肥400ml/66

9、7m2,隔7天一 次,连喷3次。(4)培土大姜茎块膨大最佳深度在地表以下810厘米处,过深或过浅都不利于姜块生长,所以根据大姜生长特 点应不时进行培土,始终使姜块保持在810厘米土中;立秋时我市进入昼夜温差大的季节应及时进行培土,一般 情况下立秋前十天小培一次,立秋深培一次,立秋后找培一次。一定要培好,培严,不露姜块。(5)病虫害防治这一时期是病虫害发生严重时期应注意放控。(详细见后)5/收获与贮藏(1)收获大姜不耐寒,我市在10月中下旬初霜到来之前收获。收获前35天要浇透水,使土壤湿润以利收刨。 收后自茎杆基部将地上部茎杆剪除,不许晾晒即可收贮,种姜另收单储。(2)贮藏大姜收获后不需晾晒,不

10、过夜随时放入地窖/衡温库内贮藏,贮藏温度在15C左右,相对湿度应保持在 65%左右;贮藏大姜应在恒温下,“冬天不晾,夏天不热”,贮藏前将病/伤/虫害姜块剔出,大小分贮。5/病虫害防治(1)大姜幼芽芽害A/症状大姜出苗期,前期嫩芽受害出现水浸状腐烂,后期表皮干枯,一般整个芽不枯死,但不生长。后期大姜由于第一 个芽受害,出现二、三四芽群出现象,造成大姜减产。B/原因 幼芽遇高温,特别是雨后或浇水后遇高温引起; 在栽培过程中嫩姜芽受凉风侵害,受冻害; 有机肥腐熟不好,造成肥害;C/防除措施 基肥使用腐熟好的土杂肥; 及时防风,降低棚内温度,浇水选在早晚阴凉时,雨后晴天采取降温措施; 种姜时注意天气变

11、化,放姜种的器具最好覆盖一层保温被。(2) 大姜苗期叶片畸形生长A、症状:苗期,幼嫩的新叶在出孔处扭曲不展,下一叶片也不能抽生,几个叶“绞小辫”,外层叶背变白(叶片不展日灼),剥开后叶的正面斑状或条状黄化。(如图) 、发生原因:苗期叶片畸形生长,原因有三:1、苗期土壤干旱,气温高,浇水不及时或不均匀,高温害处。2、施肥不当造成,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有机肥在土壤中腐烂的过程中生成氨气或亚硝酸气体,使大姜幼根和幼 芽受到伤害,造成叶片生长畸形;施肥方式不当,使幼芽受害也能造成叶片生长畸形。3、病虫为害造成,大姜苗 期受到蓟马为害也能使叶片畸形生长。4、地膜覆垄的姜田,由于地膜和土垄接触不严,留有间

12、隙,形成“小 棚”,高温时气体从姜苗处外泄,高温气体对姜芽形成为害造成叶片畸形生长。 、防除对策:A、苗期合理浇水。大姜苗期一般不浇水,遇干旱年份应浇小水,使田中地面保持湿润,利于提高 地温和降低地表以上气温。B、使用腐熟有机肥,有机肥多时尽量撒施后耕地,种植时氮磷钾复合肥一般不超过50斤,尽量采用沟施,使后 要和土壤混合均匀,点施时将肥使到姜种之间,不能接触种子。C、及时防治蓟马,喷施5%啶虫眯1500倍液或97%巴丹5000倍防治,5-7天后再防治一次。D、如使地膜覆盖尽量使地膜和垄面贴近,不留间隙。(3) 蓟马黄蓟马(Thrips flavus Schrank)又叫节瓜蓟马、瓜亮蓟马等。

13、属缨翅目蓟马科除为害大姜外还为害多种蔬菜 (包括茄科、翁芦科、豆科等)、棉花、大豆、玉米、甘薯等15余种作物,由于黄蓟马为害猖撅,防治困难,是 近年来大姜田突发的一种灾害性害虫。 为害特点:成虫和若虫锉吸大姜的心叶、嫩稍、嫩叶的汁液,被害嫩叶变硬缩小,植株生长缓慢,嫩芽和嫩叶 卷缩,心叶不能正常张开,出现畸形,。 生活习性:黄蓟马在山东地区发生代数不详,至少10代。以成虫潜伏在土块、土缝下或枯枝落叶间越冬,少数 以若虫越冬。每年4月开始活动,5-9月份为发生为害高峰期,以夏初最为严重。初羽化的成虫具有向上、喜嫩绿 的习性,且特别活跃,能飞善跳,行动敏捷,以后畏强光隐藏,白天阳光充足时,成虫多数

14、隐蔽于叶腋或幼叶卷 中取食,少数在叶背为害,雌成虫有孤雌生殖能力,卵散产于植物叶肉组织内。温湿度对黄蓟马生长发育有显着影响,其发育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C。出现暖冬现象,为它安全越冬和大发生提 供了适宜条件,导致黄蓟马暴发成灾的条件还有干旱、少雨。 防治方法:A、点片发生时用5%啶虫眯2 000倍连续防治2-3次可收到很好的效果。B、黄板诱杀:每667 使 用30X40CM黄板20-25块,立作物上部高处15-25CM排放。(4) 小地老虎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又称土蚕,属鳞翅目,夜蛾科。该虫分布广,危害大,是大姜 苗期主要害虫。 、为害症状幼虫一

15、般为6龄,一至二龄群集于大姜或田间旋花科杂草幼苗顶心嫩叶处,昼夜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形成针孔 状花叶,或将幼嫩组织吃成缺刻,三龄后分散为害,白天潜伏于杂草或幼苗根部附近的表土干、湿层之间,夜间 出来咬断幼苗茎基部,造成缺苗断垄,以黎明前露水未干时活动最频繁,常把咬断的幼苗嫩茎拖人土穴内食用。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6 25毫米,翅展40 45毫米;前翅黑褐色,中部有一条圆形的环状纹和一个肾状纹,肾状纹外 方,有一个三角形的楔状纹,3斑相对;后翅灰白色,翅脉及边缘黑褐色,缘毛灰白色。卵:半球形,表面有许多纵横的隆起线,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幼虫:末龄体长35 48毫米,暗褐色,表皮粗糙,密生大小不同的颗粒,腹部第一至第八节背面,每节有4个 毛瘤,前两个显着小于后两个,身体末端有比较坚硬的臂板,为黄褐色,上有黑褐色纵带2条。蛹:纺锤形,红褐色,腹部末端有1对毛刺。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4一5代(高寒地区2 3代),以蛹或老熟幼虫在南方越冬,各地均以第一代幼虫为害为主。翌年2 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阶段,成虫羽化后由南向北迁移,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迁移盛 期,成虫迁移过程中需要取食花蜜补充营养,交配后第二天即可产卵,单雌平均产卵量8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