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多磨好课多思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2335402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事多磨好课多思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好事多磨好课多思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好事多磨好课多思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好事多磨好课多思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好事多磨好课多思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好事多磨好课多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事多磨好课多思(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好事多磨好课多思一 西小丘记教学思考钻瓣潭作者:日期:好事多磨好课多思一钻师西小丘记教学思考-中学语文论文好事多磨好课多思一一钻潭西小丘记教学思考顾海学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进行教学反思,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从语文教学来看,教师的反思往往停留于只思考、无对策、不改进的层面。 教师应重视教学反思的意义和价值,提出有效的、可操控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学 水平,完善个人素养。、案例背景文言文教学一向是高中教学的重难点,而文言文教学中的枯燥无趣却成了高中语 文教学中的一大顽疾。如何改变此种现状,让文言文教学也能充满趣味?笔者认 为教师应处理好文和言的主次关系,把字词句的识记交给学生,

2、着力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能力;把品味语言、把握内容、感悟情感、探索内涵交给课堂,着力培 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言的基础上,设计出有价值、能够吸 引学生兴趣的问题,理解文本内容,探究作者寓意,挖掘文章魅力。基于这样的 背景和思考,在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中,笔者把言的 内容交给学生,利用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课前十分钟解决字词难 点;课堂上,着重分析文本内容和内涵的探究,设计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引 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钻潭西小丘 记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课堂教学之后,笔者对课堂教学状况及时 反思,寻找症结,寻

3、求解决对策,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的教学变化让 此文的教学荣获市级优质课评比高中组一等奖。二、案例叙述钻潭西小丘记的教学设计遵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总体教学思路: 以言为辅,以文为主。笔者认为,文言文的言重在认知,讲究的是积累,主要通 过课前预习、课堂梳理整合,加以识记。课堂的重点应该在文,弓I领学生充分欣 赏作品的文字美、内涵美、寓意美。在教学中,对于言的内容,笔者主要从字音、 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语句翻译等几个方面设计导学案,要 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完成这项任务,课堂上利用少许时间进行答案核对和重点强 调。课堂主要通过问题品鉴文字之美,探究文本内涵。钻柳覃西小丘记是柳

4、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的山水名篇。作者被贬永州,内心 的忧惧、环境的恶劣,使其心情压抑苦楚,郁积于胸而无法发泄。于是,他在永 州寻幽探胜,寄情山水,在幽美的景色之外流露淡淡忧愁,在隽秀的文字中渗透 着被贬荒州、怀才不遇的孤愤情怀。因此,在初次教学时,笔者这样设计本文的 问题:1、“小丘”如何小?找出文中语句回答。2、小丘为何值得作者记载? 它有何特殊之处?3、如此小丘,价值几何?4、小丘的命运,作者为何认为值 得“贺”?5、结合作者经历,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从教学实际来看,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反应不积极,师生无法互动,课堂推进艰 涩。痛定思痛,回顾课堂流程,思考问题设计。笔者发现,造成这种局面的关

5、键 在设计的问题上。如第二个问题小丘为何值得作者记载?它有何特殊之处?” 过于宽泛,指向不明。课堂上,学生的沉寂也是从此时开始的。细细揣摩,笔者 发现这是两个相互干扰、似有联系又不完全有联系的问题,不应该一起提问。小 丘为何值得作者记载?”指向的是小丘的“遭”值得贺,指向的是作者发现小丘 的奇特,了解到小丘被弃的命运,花钱购得加以整饬重现小丘的壮美的遭际。而“它有何特殊之处? ”主要指向作者发现小丘山石奇特的内容:“其石之突怒偃 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 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借此弓I领学生赏析山水之美。但教学时,问 题明显交叉,问懵了学

6、生。如果将第二问改为小丘虽小,但其景物有何奇特之 处?”应该就明晰些了。再如第三个问题如此小丘,价值几何?”究竟引导学 生解决什么问题,十分含糊。文本中问其价,曰止四百。”是其价值;嘉 木立,美竹露,奇石显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是其价值;“以兹丘之胜,致 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也是其价值。 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维混乱,让课堂进程滞涩。如果将该问题改为作者认为小 丘是其果有遭乎,请问这是怎样的遭遇? ”指向就更明确了。而第四个问题“小丘的命运,作者为何认为值得贺? ”明显与第二问重合,内容指向一致。 干扰教学,扰乱学生思维,应做调整。因此,改变课堂沉寂、师生疲惫的

7、方法是 改进问题设计。基于此,在另一个班级教学时,笔者将问题作了如下调整:1、小丘如何小?找 出文中语句回答。2、小丘虽小,但其景物有何奇特之处? 3、作者认为小丘是 其果有遭乎!请问这是怎样的遭遇? 4、作者只是简单地为了记录下小丘不被人 认识的遭遇吗?5、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作者是借小丘喻自己的?希望能够改 变之前教学中出现的尴尬局面,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热情。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反应、课堂的效果确实改观不少,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没 有了盲目感,教学的过程也流畅许多。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细化的问题,削 弱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了问题的质量,消褪了文本的艺术价值。同时,通过 课堂的问题探讨和

8、对课文的再阅读,笔者发现,按照这样的设计,师生关注的教学重点只是文本结构和内容的梳理,而语文的魅力、文本的味道未被重视。再次 教学,笔者还发现作者创作的煞费苦心,构思的独具匠心,内涵的凄神寒骨以及 文字隐藏的人生苦楚,无不令人动容、令人喟叹。钻潭西小丘记不仅展现 了山水的生动活泼、清新自然、动静相得之美,语言的清丽流畅、简约凝练之美, 更展现了难以言说的悲苦无奈、凄楚冷落之孤寂情怀。因此,在教学之后,再读文章,再思教学过程,如果再次教学,问题如何设计? 重点放在哪里?最终确定了三个主问题:1、文中哪句话交代了作者为小丘” 作记的目的?2、“小丘”有着怎样的“遭”?为何值得贺”? 3、“小丘”

9、的“遭”与作者的命运有着怎样的关联?问题设计主要抓住两个字:“遭”和“贺”。“遭”突出命运的变化,有“同时天涯沦落人”的共同命运;也有“人 生所贵在知己”的不同命运;“贺”突出情感的变化,小丘遭弃荒芜直至缘遇作 者重现胜景、再现胜境,这是值得庆贺的命运之喜,而自己同样被弃,才华埋没, 何时能像小丘一样遇见明君,遇到伯乐,重见天日,施展才华?自己的贺”遥 遥无期,满含悲怆。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立足文 本,找出作者写作的目的句,以此过渡到小丘有着怎样的“遭”的探讨,从而品 味作者描写的山水之美,语言之美;并理解小丘命运的遭际,感悟作者的情感变 化。然后,水到渠成,探究作者

10、贺小丘遇己之遭的真正目的是表达自己对不幸遭 际的不满、悲愤和能够早日改变处境的期待。这样,文章的内涵显露山水,看似 写作者发现并购得小丘的窃喜,其实是借写小丘的遭遇变化来表达自己的不幸命 运,抒发自己弃之荒野、不被重用的愤慨情怀。小丘的不幸遭遇如同自己的不幸 遭遇,而小丘的幸运遭逢又何时会降落在自己的身上呢?作者在对小丘的“贺” 中包含了对自己命运无奈的自嘲和期待被发现的凄苦愿望。在这样反思基础上,本文的教学最终获得了市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得到了专家 的认可。三、案例评析(一)反思思出对策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教学行为(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 程等)的回顾、重新审视、自我剖析与

11、评价、总结得失的活动。认真有效的教学 反思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能力,完善教学艺术;更能逐步丰富自我素养,完善自我 价值。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 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足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然而,教师大部分的 教学反思只是停留在思的层面,只关注寻找问题、总结得失的表面反思,而对存 在的问题应该如何改进,缺少相应的对策和明确的解决之道。钻潭西小丘记 的教学成功,关键是对反思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明确而有效地改进办法,在回顾教 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从而获得教学 的成功。所以,只有思出对策的教学反思才是具有真正意义、能提高

12、教学素养的 教学反思。(二)问题问出价值叶圣陶说: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 功弥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精心设计问题,凸显问题价值。首 先必须深入研读文本,反复咀嚼,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在文字背后蕴藏的深意, 从而问出有思考价值、探究价值的问题。其次,问题设计要目标明确,指向分明。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提问不是随 心所欲的产物,要服从课文分析和课堂活动的需要,清晰明确的问题可以引领学生的思路,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钻潭西小丘记的问题设计 经历了由不明确到明确,由指向不明到指向分明的过程。对于问题的设计,教

13、师 应反复揣摩,反复比对,设计最适合教学、最有效的问题。再次,问题的设置要 留白。教学问题,不是越细越好,越多越好,过于简单直白的问题,不足以激发 学生的思维和兴趣。问题的设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寻幽探胜的兴 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钻潭西小丘记的第三个问题“小 丘的遭与作者的命运有着怎样的关联?”很好地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引导学生探究文字背后的真实内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路,学非 问不明。”教师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问题,问出问题价值,问出学 生的思维,问出文本的厚度。参考文献:1 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 学参考书M.南京:凤凰教育出版传媒,2009.2 董艳艳,清丽流畅简约凝练一一钻潭西小丘记语言赏析J.名作欣赏, 2011,( 20 ).3 毛荣富,备课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第一要务J.河南教育,2014 ,( 03 ).(顾海学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21004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