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III)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2335018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III)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III)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III)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III)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III)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III)》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III)(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III)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1. 下列做法体现珍爱生命的是 骑车路过一个十字路口,看见红灯马上停下 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陌生人诱骗能智慧拒绝 遇到落水者,不善水性的未成年人马上下水营救 外出游玩时,遇到意外伤害能及时自救 A B C D2西塞罗说:“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这是因为 A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B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延长生命的时间 C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D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3小宁在日记本上写道:“我

2、是独一无二的,我有许多优点,我一定要塑造完美的自我形象。”小宁的这一自我激励法A是自卑的表现 B是善于悦纳自我的表现C不利于全面认识自己 D说明他是一个没有缺点的人4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情 绪:A欢喜 B愤怒 C悲哀 D恐惧5不同的情绪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有不同的作用,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人们健康成长的是 A保持和培养积极的情绪 B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 C把不良情绪置于心中,自己默默忍受 D多培育轻松、开朗的良好情绪6“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说明了 A喜怒哀乐都应该适度 B影响人的情绪有多种因素 C积极的情绪有利于正常水平的发

3、挥,消极的情绪则反之 D积极的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消极的情绪则损害人的健康7 2014年4月6日是“国际枕头大战日”,人们纷纷带上枕头,在漫天羽毛和欢笑声中,开心“互殴”,享受这个“减压聚会”。这种调节情绪的方法是A. 认识改变法 B.注意转移法 C.情绪升华法 D.合理发泄法8一天晚上,七年级学生小丽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发现有两个男青年一直跟踪着自己,她马上走到行人较多的地方,并打电话让爸爸来接她回家。小丽的做法 A不应该的,给爸爸添麻烦 B提高警惕,防范要害,保护自己 C多此一举,完全没有必要 D不履行公民义务,纵容违法犯罪行为9遇到雷电交加的恶劣天气时,下列做法比较危险的是 A关闭手机

4、B躲在大树下 C不要停留在山顶 D待在家中102014年3月31日是第十九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全国多所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 的安全教育演练。这些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 A生命健康权 B受教育权 C名誉权 D隐私权11国家制定的专门保护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律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A B C D12 法院在处理八年级学生小陈刑事违法案件时,依法判处小陈有期徒刑一年,缓期执行, 还与学校协商,让他继续在校读书。法院的做法属于对小陈的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132014年

5、3月31日是第十九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今年的主题为“强化安全意 识,提升安全素养”,我市中小学为配合这一主题教育也纷纷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安全演 练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体现了家庭和司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有利于未成年人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救方法 有利于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A B C D14到目前为止,江苏省泰州市95%以上的中小学配备了法制副校长,以加强对青少年进 行法制教育。这种做法 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有利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可以从根本上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 A B C D15在汽车站、火车站,我们常常可见“严

6、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等提醒语。上车的每位旅客都必须自觉遵守这些规定,因为 A社会生活需要一定的规则、秩序的 B社会秩序限制人们的自由 C遵守社会秩序有利于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D我国的法律制度有待加强16“无规矩不成方圆”,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我们应该A加强法制建设 B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C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D人人都可以按自己的规则办事17.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A. B C D1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B实现人民群众的

7、共同富裕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施对外开放国策19. 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先进的东西,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A.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B.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 深入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D.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思路20近几年,我省各县市都在努力建设“绿色江苏”“绿色城市”,这说明我省正在建设_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诚信友爱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判断题:(对的写A,错的写B。每小题2分,共10分)21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一旦形成就会长期保持不变。 22只要有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四大保

8、护,未成年人就能健康成长。 23在面对不法侵害时,我们要勇于抗争,必须“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24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25只要发展经济,就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简析题(要求对问题作简要的分析与说明。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26小华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初三女生,可是,最近几次考试很不理想,这使她变得沉默了,不再愿意与同学、家长交流。(1)小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2分)这种心理有什么危害?(3分)(2) 如果你是小华的好朋友,请你给她两条建议帮助她走出这种心理牢笼?(5分)27“见缝插针、乱穿马路”的行人、“随意

9、变道、鲜有礼让”的司机,这是很多城市交通现状的真实写照。“凑够一撮人就走,与红绿灯无关” 这概括了司空见惯的不文明现象,更直戳我国交通现状之痛。近期,各地对行人闯红灯行为进行了处罚,但少数人不以为然,认为闯红灯、违反禁令标志等都是小事。【令行禁止】(1) 试写出下列两种警示图标的含义。 (4分) A. B. 【明辨是非】(2)你认为行人闯红灯是小事吗?请从道德、法律、生命等角度说明理由(6分)28材料:面对长江沿岸的景色,李白在流放途中写出的诗句是:“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而当他重新获得自由后写出的诗句却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1)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请

10、你探究引起这一结论的原因。(3分)(2)运用19课的相关知识说明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5分)四、实践探究题(要求紧密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探究问题。共20分)29青少年的生活是美好的,国家和社会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护。但是生活中也有阴影,中小学生受伤害的事件仍时有发生【生活在线】 xx年我省调整完善了省对县、县对乡镇的财政体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与乡镇脱钩,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予以保障,先后实施了“校校通”工程(为每所农村学校新建网络教室)、“四项配套”工程(图书、实验仪器、体育和艺术教育器材配套)、“龙芯”电脑推广应用工程、农村初中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

11、件改善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和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 材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哪一方面的保护?(2分) (2) “特别的你”能从材料中感受到自己的哪些权利得到了保障?(4分) 【学会自护】防范侵害1.同学遇险,积极设法救助。2.路遇敲诈勒索,殊死抵抗。3.上学放学,相互结伴而行。 (3)左边图框中有一项做法欠妥,请找出并 说明理由。(6分)我家门锁被撬,有贼!(4) 生活中难免会有意外。当你遇到右图情境时,你的有效对策是什么?(8分)(要求:至少说出两种有效对策,且不得雷同。)七年级思想品德答

12、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ADBACDDBB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DBCABACAD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号下写“A”,错误的在题号下写“B”。每小题2分,共10分)题号2122232425答案BBBAB26、(1)闭锁心理(2分)危害:出现闭锁心理,如果处理不当,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使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任其发展下去会形成有缺陷的人格。(3分)(2) 积极与同学、培育交往,相信父母和老师,在交往中分享友谊; 有想不通的问题大胆向别人倾诉,不让问题长期困扰自己;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心情; 可以写日记来倾吐宣泄。(5分)27.(1)禁止泊车;(2分)禁止行人通行(2分)(2)不是。因为行人闯红灯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有损一个城市的文明形象;是违法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