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写作文学短评的写作 学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233000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写作文学短评的写作 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专题写作文学短评的写作 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专题写作文学短评的写作 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专题写作文学短评的写作 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专题写作文学短评的写作 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写作文学短评的写作 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写作文学短评的写作 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写作:文学短评的写作 学案(含答案) 文学短评的写作文学短评的写作训练目标1.掌握文学短评的写作角度与内容.写作方法与过程。2.掌握文学短评的一般写作模式,学习写文学短评。作文题呈现请就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写一篇文学短评。佳作赏析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1 音乐本是无形之 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 是很不容易被捕捉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分抽 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 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 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 音色分明。诗人描绘音乐的比

2、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 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2 在诗 中的音乐描写中,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 响变化。2 用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 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 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 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 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 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第 1 页 共 8 页“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 骤然响起;以“

3、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 非凡。34 在妙喻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使人 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 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5 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 融。2 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 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 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 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 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 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34 无不生 动地传达出演奏者

4、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 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5 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 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2 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 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天涯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 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 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 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 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的一幕。34 声声乐曲.滴滴 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第 2 页 共 8 页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5 总的来说,

5、琵 琶行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的创作手法,它表现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 它的对音乐的透彻的理解,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 到很好的示范作用。21 题目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 “点”与“面”的关系。琵琶行并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其细密的结构.清晰 的层次,还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无不为后人所称道。本文着重选 取了音乐描写这一方面,足以体现作者选点的精心独到。2 采用文学评论的“总分总”的基本结构模式。文章第段是文学短评的总纲,段开头画线句子是分条论述, 第段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3 从原文中举出实例,“叙”“议”有机结合。段从分析原文 中音乐描

6、写的具体内容入手,分别分析了音乐描写中的比喻手法. 以声传情和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 展的描写亮点,做到了“叙”“议”的有机结合。4 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有一定的文采,适当引用了原文精彩 的语句。5 选择恰当的评析角度对作品进行点评。第段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点评,第段从情感的角度点评,第段 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和人物命运的角度进行点评,注意了点评角度 的层次性和针对性。第 3 页 共 8 页点评本篇文学短评有如下亮点一是精心选点,以小见大;二 是切口虽小,挖掘颇深;三是论据充分,评论深刻。同时能够做到“叙”“议”有机结 合,是一篇规范的.有深度的.有见解的文学短评。文学短评属

7、于考试纲要中规定的议论文写作训练内容。它是 一种把作家.作品.文学创作等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有机统一。 文学短评的写作,大致有“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 其中,“阅读”必须细,要找准议论的触发点;“定题”切入口要“小”,切忌“大而空”;“评论”贵在透,要体现层次 性和时鲜性,言别人未言.议别人未议之见。写文学短评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 1 评论作品的主题思想主 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表现了怎 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 或局限性。常用的评论术语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 丰.意在言外

8、.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2 评论作品的人物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 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 品塑造的人物及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 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二是揭 示人物的典型意义。第 4 页 共 8 页3 评论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 明。2 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 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 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 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

9、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 描写等。5 表现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 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 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 于景等。4 评论作品的构思技巧 1 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 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2 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 空间为线索等。3 文章结构,如层次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整体布局纵式结 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4 选材特点,如真实典型.源于生活.时鲜亲切等。5 鉴赏作品的语言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 点,如准确.简练.生动.

10、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 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第 5 页 共 8 页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 .比拟 .设问 .反问 . 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命题呈现请结合李清照声声慢中开篇四叠寻寻觅觅,冷冷清 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表达效果,写一篇文学短评。不少于 600 字。审题导引抓住【关键词】声声慢中开篇“四叠”,逐字分析字里句间蕴含的词人凝重 的情感,并结合语言表达效果及词句的意境,从多个角度进行分 析。佳作展台浅析李清照声声慢中叠词的表达效果叠词,是我们 汉语中特有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为了表达的需要,

11、把同一个多音 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一个词重叠后可能会增添某些附加意 义,甚至可能会改变原来那个词的词性和词义。所以说,运用叠 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丰富了 语言的涵义,有强调的作用,一箭双雕,常被古代诗人使用。易安居士的声声慢一词运笔哀婉,凄恻动人,韵味无穷。篇 首三句四字,实分三层,由浅而深,含意深刻。开篇“寻寻觅觅”劈空而来,侧 重写行为,恰当地表达了词人当时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词 人如此“寻寻觅觅”,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呢是在寻找逝去的青春 年华,还是在寻找流亡以前夫唱妇随的美满生活,抑或是两者兼 而有之我们不得而知。第 6 页 共 8 页但词人“寻寻觅觅”

12、中的那种孤寂空虚,却真实可感她在孤 寂空虚中总想抓住点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抓住,一切仍然归于孤 寂空虚。“寻寻觅觅”四字,顿顿跌跌,情附于形,恰当地渲染了情 境;如果仅用“寻觅”二字就显得单薄,无此效果。词人在“寻 觅”一番后,什么也没得到,因而感到“冷冷清清”,境界更加 凄寂。“冷冷清清”侧重写词人的状态,既是她闺房独处清冷环境 的描写,又是她抑郁寂寞.心事难照的心态描写,四字既明写环 境,又暗示心情。“凄凄惨惨戚戚”纯粹描绘内心感觉,是她坐卧不宁.衷肠难 述的悲凉心境的形象化描写。“凄凄”是外在环境与内在凄恻心情相联结的关键,承上启 下。“惨惨戚戚”重在内心的诉说,中间用一“凄”字做媒介, 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声声慢开篇四叠,蕴含了词人难言的沉重.无声的哭泣,声声 慢一词最大的成功,也在于叠词的巧用。由此可见,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独具语言魅力,鉴赏诗歌时借 助它,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深远的意境,洞悉诗人丰富的 情感世界。第 7 页 共 8 页点评本篇文学短评,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 “点”与“面”的关系;选取声声慢中的原句进行叙述,并且做 到了叙议结合;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条理非常清 晰。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