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字2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2329527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q正传读后感字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阿q正传读后感字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阿q正传读后感字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阿q正传读后感字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阿q正传读后感字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q正传读后感字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q正传读后感字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阿q正传读后感202X字篇一:阿q正传读后感1500字阿正传读后感150字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于18年9月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 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q正传是 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写于9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

2、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 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 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

3、,自甘 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 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 猾”。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

4、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 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

5、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著。 鲁迅先生在荆天棘地的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斗,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除外)。呐喊收集了从198年到1922年创作的小说14篇,于123年8月出版。彷徨收集了从124年至1925年创作的小说1篇,于1926年 月出版。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

6、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那副苦恼的面孔。”篇二:阿正传读后感 读阿正传有感读完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脑海里浮现出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的场景。鲁迅先生笔下的小说中,一个闭塞落后的未庄,一群愚昧的农民,一场看似轰轰烈烈的革命,引发了我对那个时候关于中国的思考。阿正传刻画出一个独特的阿Q形象,再通过主人公阿的个人活动贯穿全文,描绘了旧中国的农村生活,以及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贫苦落后的生活。阿Q正传通过对不同群体的人对待革命的态度的描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原因。刚开始,白举人在面对自己的亲人参加革命时,不惜大义灭亲;赵太爷、钱太爷

7、由害怕革命,到投机革命,充当未庄革命的急先锋这些本应是革命的对象,却投机革命,顺利将自己的封建腐朽的一面隐藏起来,成为伪革命者,成为屠杀先进平民的刽子手。反观最低层人民,由于受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根本无法了解革命的真谛;同时,也没有人发动他们革命,打破封建压迫。他们认为“革命就是造反”,更多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指向封建压迫的枪已经打响。即使有少数农民,像阿Q,迫于阶级压迫的现实参加革命,也是处于革命了自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目的。农民作为封建压迫的受害者,本应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者,反而进一步沦为被屠杀的对象,这更是辛亥革命的可悲之处。所以,辛亥革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导阶层忽视了广大农民,没

8、有将革命思想传入广大农民中间,没有激起农民的革命热情造成的。读完本文,除了此间深刻的意义,阿Q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先,阿作为千千万万旧中国农民的一员,有着旧时农民的愚昧,封建,穷困,自私自利,懦弱等特点。阿Q上无片瓦,下午寸土,只能靠给别人打短工维持生计;他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跑到尼姑庵偷萝卜,和闲人争着给赵太爷家干活,并且为之大打出手,显示出阿Q的自私自利;阿Q在在封建势力面前显得十分懦弱,对土保的敲诈勒索忍气吞声阿Q体现出的旧中国农民的共性进一步注定辛亥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还不够强大,要想单独消灭封建压迫十分困难。资产阶级只有发动广大农民,才有可能彻底消灭

9、封建压迫。但旧中国的广大农民由于受上千年的封建思想的控制,对封建压迫已经麻木,再加上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利于发动农民革命。鲁迅先生的阿正传也正好深刻揭露了这一点: 要想赢得辛亥革命的成功,只发动农民群众远远不够,给广大农民进行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势在必行。 阿Q最显著的特点当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别人打他,他会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安慰自己;别人笑他穷,他大声夸耀自己“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在面对自己老婆也没有的无奈境况时,他还能说出“我儿子会阔多了”的狂言总之,阿Q总能通过自己的思想的作用,将自己想象成为一个胜利者,即使自己是一败涂地。 在我看来,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象征着当时

10、的清王朝的精神胜利法。当时的清王朝统治处于风雨飘摇的地步,清王朝内忧外患;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不断蹂躏中国土地的时候,清王朝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思进取。甚至,当时还有不少妄自尊大的人,和阿一样,认为“这是儿子打老子”,聊以自我安慰。阿Q正传也正是对清王朝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揭露与讽刺。把阿正传放在今天来看,它同样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深刻的启示: 首先,辛亥革命不发动群众,最终导致革命失败,让我们明白,无论一场什么样的革命,或大或小,都不可能脱离人民大众。脱离人民的结果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失败。于是,后来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大力发动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是对

11、鲁迅先生思想的最好诠释。 其次,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小农思想的根深蒂固,直到今天,封建意识或多或少的还影响着当今的人,特别是在农村;而当年扎根在阿Q一类人心中的落后思想也不能因为社会的进步而在短期内铲清。所以,今天对于农村的建设仍需要重视。加强三农“建设”,加强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传统的农民摆脱愚昧,成为有素质,讲科学的新农民。 最后,我们在嘲笑阿的精神胜利法的自欺欺人与无聊的同时,或许还可以从中找到精神胜利法值得借鉴的一面。当我们面对别人盛气凌人,无理挑衅时,我们应保持应有的克制,可以用“儿子打老子”来安慰自己,然后冷静处理问题;当我们面对财

12、大气粗的人时,我们可以用一句“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暗示自己,而不要对别人的豪车豪宅嫉妒不已阿的精神胜利法对于一名旧中国的农民来说,用得过多,就代表着他的愚昧与懦弱;而对于当今物欲横流,社会浮躁的时代,适当用点精神胜利法也可以算作一种优化社会风气的良药,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它所塑造的阿Q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而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仍需我不断地挖掘。我想这也正是阿Q正传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以至于它的伟大,它的不朽。篇三:阿正传读后感100字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于181年

13、9月2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着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写于19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的典型性格,而且

14、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着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

15、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

16、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着。 鲁迅先生在荆天棘地的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