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2285656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主备人:王志立 任佩真【学习目标】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2、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3、学习举例证明论点的写法。4、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5、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2、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学习难点】1、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2、体味议论文语言的特点。【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模式( ) 孜孜不倦( ) 根深蒂固( ) 不言而喻( )汲取( ) 持之以恒( ) 袖手旁观( ) 轻而易举( ) 2、根据所给成语的意

2、思,填写相应的成语。 形容事情很容易做,不费力气。_ 一贯地长久的坚持、保持。 _ 比喻做事努力并且不放弃。 _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_ 根深深地扎于土中,很牢固。比喻基础稳固,不易动摇。 _3、议论文知识。议论文的三要素是_、_、 _。 议论文论据类型_ _ 、 _ _。议论文论证方法有_、_。议论文论证结构有_、_、_、_。议论文语言特点_、_。【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论点是什么? 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探究活动】活动一:(1)在课文中划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的弊端,结合自身的经验,检测自身是否拥有这种思维模式,你怎样看待这种弊病?(2)为什么“不满

3、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要素?(4)拥有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吗?活动二:1.在实际生活中,你是否有求异思维或逆向思维的习惯?请结合“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进行自我解剖,考虑问题时,是否有钻牛角尖的现象。 2.对以上问题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选取优胜者在班级交流,评价小组给出评价,老师在适当的时候给出点拨和综合评价。【拓展阅读】 我们的想像力哪去了 一天,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里播出鞠萍姐姐和几个小朋友唱的一首新儿歌。鞠萍姐姐唱道:“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因为他们怕回家迷路!”我惊讶极了:孩子们的想

4、像力是多么的丰富奇妙呀!然而鞠萍姐姐唱道:“回答得不好!回答得不妙!”我突然感到:一棵想像力的春芽被理性的成人无情地扼杀了!鞠萍姐姐和孩子们仍在一问一答地唱着: “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没有抓到老鼠害羞了!” “气球为什么飞上天?”“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要捉小鸟!” “为什么吃饭的时候不能把书看?”“我知道!我知道!因为会把书一起吃掉了!” 我一面惊讶孩子们的奇特想像力,一面感慨着鞠萍姐姐每次都用同样温柔的话语否定着孩子们的回答:“回答得不好!回答得不妙!” 可怕的大人! 第二天,我又从同事那里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用粉笔在

5、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儿,让被试者回答这是什么。问到机关干部,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上级。局长沉默良久,气呼呼地说:“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们的的问题呢?”问到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他们则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问到初中生,一个尖子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个调皮的学生大喊“英文字母O”却遭到班主任的白眼。最后问及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异常活跃地举起小手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烧饼”“是李谷一唱歌的嘴巴”“是老师发脾气时的眼睛”事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给这个节目起了个名字“人的想像力是怎样丧失的?”到底人的想像力是怎样丧失的?我们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所

6、受教育越多,人的想像力就越贫乏越苍白,甚至于非要研究一下才能回答。难道是现行教育扼杀了他们的想像力? 据说,西方国家的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我们国家的教育则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进行理性的冷静思考,以致学生常在“正确答案”面前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生怕一不小心就被老师痛斥为“回答得不好!回答得不妙!”学习变得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甚至一点儿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有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以求万无一失。久而久之,一个个学生经过严格规范的学校教育后,变得呆头呆脑、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一台学习的机器,哪里还有什么想像力、创造力可

7、言? 我不知道在现场回答鞠萍姐问话的那几个孩子会有什么想法。会不会在今后回答大人们的问题时也学得乖了,再也不轻易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而是一脸严肃地想想“标准答案”,以免说出“不好”“不妙”的答案来,而误入大人们从容设下的“圈套”?反正,当我抱着我那两岁的儿子哄他睡觉时,儿子用天真无邪的眼睛看着我问:“妈妈睡觉了?娃娃睡觉了?电视睡觉了?被子睡觉了?”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我小心翼翼地抱着儿子,肯定着他的每一句问话,就像捧着一点稚嫩脆弱的想像力的火种,生怕一不留神它便被风熄灭了。谁知以后上了幼儿园,上了学,儿子会不会也像其他孩子一样,被鞠萍们用一次次无情的教育将他内心的想像力扼杀了呢?第六

8、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发出了“可怕的大人”的感叹?第七自然段写一次智力测验,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你认为“圆圈儿”还可以是什么?西方学校教育孩子的模式与中国学校有何不同?结合第八自然段,谈谈孩子为什么会丧失创造力。最后一段末句加点的“鞠萍们”指的是哪些人?3对某问题的观点、看法、主张、见解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准确、严密、鲜明。4四种答案全正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力的人留意细小的想法。 略 创新问题。 略自主学习见课本P58第一自然段 渊博的知识;探求新事物;持之以恒地尝试 略练习测评1能自圆其说即可。 2见伴你学习新课程P56 3切实自我剖析,

9、导向求异思维。作业1角度不同例子不同。2孩子们的想像力被理性的成人扼杀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受教育越多,人的想像力就越贫乏越苍白,可以是游泳圈、戒指等。西方国家的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中国的教育则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进行理性的冷静思考。教育方式使学习变得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甚至一点儿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能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以求万元一失。那些像鞠萍一样无情扼杀孩子们的想像力、创造力的教育者。参考答案:1、m z d y j ch xi y 2、轻而易举 持之以恒 孜孜不倦 不言而喻 根深蒂固3、论点 论据 论证;事实论据,道

10、理论据;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准确严密。4、论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论点:“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则材料所体现的就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并且用这个问题开头很具体,生的形象,又富有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必须精通各种知识,这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必须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师:从三维目标和学习重点来讲,同学们须弄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和方法;试回顾课文,作者开篇即提出一个实际数以选择题引出论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原因是“由于情况变化,原来行之有

11、效的方法到现在往往不灵了。”由此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导出本文论述的重点创新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要素,这就是我开场白引导同学们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渊博的知识;探求新事物;持之以恒地尝试。而如何运用知识,则是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这又引出又一个学习重点:论证方法。作者举出古登贝尔克和布歇内尔予的例证,还用贝多芬、莎士比亚这些明人作比喻论证,并提醒我们具备创造力的人关注极其普通的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反复推敲,逐渐充实,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你具备了:用好奇心去积累知识;探求新思路,运用所学;抓住灵感的火花,锲而不舍地去尝试,你就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把握了这些,同学们也就达成了我们本节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