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课题论证资料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2283069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课题论证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课题论证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课题论证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课题论证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课题论证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课题论证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课题论证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一、课题提出背景1(一)课改背景1(二)学科背景1二、课题研究意义2三、概念的界定2四、课题的理论依据3(一)认识理论31、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3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33、建构主义理论3(二)课堂学习理论和原理31、行为主义课堂学习观32、认知主义课堂学习观43、其它4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5六、主要的研究方法5七、研究的时间安排5八、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55一、课题提出背景(一)课改背景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基础阶段课程改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基础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在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培养公民素质以及健全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世界各国都把基

2、础课程改革作为改革的核心之一,以适应日益变革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1993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是适应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个纲领性教育文件。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实现了跨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多方突破。在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关键时刻,2010年7月29日,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

3、现代化进程,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改革,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必将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这种缺乏生命活力的、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二)学科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

4、展,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产生了学习革命,迫使人们变革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和合作性,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新生议题,信息技术技术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地位。因此,早在1999年末,教育部宣布我国中小学从2000年9月份开始逐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公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并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则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最终目标。从广义上看,信息

5、技术教育亦是一项信息文化活动,一方面,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它们的生成和发展。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仅站在技术能力的角度,忽视与脱离了文化视野,影响了学生完整的信息素养的发展。新课改理念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必须提升到文化层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可塑时期,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有关的道德、法律、法规,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在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与利用信息的道德观,使学生具有自觉抵制社会不良现象影响的能力。新课改

6、轰轰烈烈的进行当中,信息技术课顺应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摸索与探讨。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是信息技术教师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三)现实背景黄冈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了“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虽然是一个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实践能力等有很大帮助的学科,但我市由于信息技术是非考试科目,没有引起学校、家长、学生的足够重视,再加上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任务非常重,信息技术教师要全程参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网站建设与维护、学校电脑等教学设施的维护、摄像摄影等等工作,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对教学、教研投

7、入的时间较少,很多老师的教学仅仅满足于技术的教授,没有将技术融合于生活情景之中,没有为学生提供大量自学资源,没有切实高效、引起学生兴趣的任务驱动,没有教师精讲而是讲解过多,没有学生作业的收集与评价,从而造成了老师教的学生不愿意学,学生想学的老师又没教现象,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提不起兴趣,更谈不上学习的高效,面对这些困惑,需要我们集全市信息技术教师之群力,发挥集体智慧,理顺关系,系统研究,以新的,系统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广大信息技术教师。二、课题研究意义自2000年11月14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发,信息技术学科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获得长足发展,但这门课程在经历从无到有过程的同时,

8、仍然面临着课时不足,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差,缺少教学经验,学生不知怎么学、教师不知怎么教等诸多问题,只有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才能提高学生获取、加工、表达信息的能力,才能够有实效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课程目标的定义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目前,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学科课堂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课堂形式与内容自然比较落后,满堂灌、放任自行等仍很盛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信息技术

9、学科主体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有助于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并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三、概念的界定对于高效课堂,有许多种看法,以下列举几种:其一、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其二、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其三、高效的课堂应该让孩子们过得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安全学习心理环境。高效的课堂即学生学习的高效。为什么就不可以少讲,有针对性地讲,把学生的作业消灭在课堂中呢?(摘自网络资料)其同点是:课堂教学的目

10、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它针对的主体是学生群体。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这一节课,使每个学生个体都有所发展,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算实现。基于上述观点,我们认为:“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与人们常说的有效教学相比,更强调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高效课堂”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是研究主导和主体及二者的关系。教师是学教学、搞教学的,教学就是如何把知识同化在学生身上,以我昭昭使其昭昭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并不在同一认识水平上,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会照顾到,一次成功,这就是效率。而有的教师反复讲,这不能理解为诲人不倦,百讲不厌,而只能说明教师

11、的水平问题。教要出效率,出效益,学也是如此。指导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记忆的也牢固。平常我们谈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如何备学生?那就是要清楚学生的基础、思维和接受能力。所以“高效课堂”研讨,必须首先肯定这两个方面,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出高效。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新型基础学科。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上也就与其他学科不同。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切实内化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目标;其次,必须灵活处理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

12、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结合本学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教学策略,并以此实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最后,必须非常重视和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中心环节,切实做到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让课堂充满活力,让课堂实现优质、高效。在信息时代,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肩负着“教”与“学”的双重任务,在教学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他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时还是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终身学习者。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四、课题的理论依据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主要将参考以下一些教育教学理论(一)认识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心理

13、学理论皮亚杰(J.Piaget)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

14、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以维果

15、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

16、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二)课堂学习理论和原理1、行为主义课堂学习观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联结起来,学习就发生了。(1)学习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2)学习是刺激和反应在时间上的接近。(3)学习是不断地尝试错误的过程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4)学习即强化(5)学习是通过观察来进行的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2、认知主义课堂学习观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