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写生考察报告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2279654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6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林写生考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玉林写生考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玉林写生考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玉林写生考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玉林写生考察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玉林写生考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林写生考察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林写生考察报告考察时间:2015年 11 月 2 日2015 年 11月 13 日,共 12天。考察目的: 为提高大学生自生视野,开拓眼界,从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方面,收集可 作为艺术设计的最佳素材,为毕业设计做好充分准备,通过本次考察,也可以使 学生真正了解到民俗文化研究的意义,更好的发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作业要求:(1)、考察地点为玉林本地区,超出玉林地区视为无效考察。(2)、每人搜集的照片资料1000 张,为后期的应用环节及毕业设计打 下了良好基础。(光盘交付,像素基本统一,照片清晰,内容贴切、网络下 载照片视为无效文件)。(3)、要求学生就考察所收集到的民族图案纹样、建筑风格以

2、及人文形态 等进行现代图形设计,每人68 张,能够反映当地民族特色又具现代图形视觉传达语言(尺寸25X25cm)。( 4 )、寻找当地有待于推广或者有待改进的民族特色产品、旅游景点、意识形态等概念展示等,选择一项进行一系列的相关设计。内容包括(海报 3张,LOGO设计1个)。(海报3张,LOGO设计1个,制作成成品,并展板进行展示)( 5)、考察报告一份。 考察完成情况:在采风中不仅增长了同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锻炼了体能, 开拓了视野,提高创新能力,把收集到的民族图案纹样、建筑风格以及人文形态 素材升华为艺术作评,培养了个人以及团队的社会实践能力。 考察路线及内容:以玉林为中心,四天为一个

3、单位,路线为谢鲁山庄真武阁高山村 一、谢鲁山庄庄内亭台楼阁,回廊曲径,依山构筑。所有房屋建筑均为砖墙瓦顶,保持着 浓郁的乡风民俗。山庄的建筑布局依照苏杭园林特色,依山而建,造型幽雅别致。 全庄园贯以“一到九”的设景,每字各建其景,其义各不相同,园内门景、长廊、 小桥、池塘、石山、房屋错落有致,曲径通幽,融中国各庄之大观于一炉,素有 “八桂第一庄”之称。谢鲁山庄是一座民国时期的私家园林,原名树人书屋”,也称谢鲁花园”, 始建于1920年,历时20年建成。1、课书养身怡情自有得意处谢鲁庄园不是一所普通的庄园。创建之初,庄园主人以培育人才的明确目的。 贡生出身的十分重视读书,这从山庄原名“树人书屋”

4、及书院前门大门的题刻楹联 安得奇书三车娱兹白首,再种名花十万本缀此青山”可见一斑。营造庄园,不仅 要以书娱兹白首”,更要培养后代,造福乡里。山庄主体建筑树人堂大门的楹联 也文雅地道出了主人的心意:花色欲迷仙半角,书声常伴月三更。”目睹这样的 楹联,依稀闻到似浓似淡的书香。2、中为体,洋为用”园艺创新重在实用从明末迄今,建筑的主导思想是中为体,洋为用”,既强调体”,“洋”也讲 究“用”。晚清的圆明园,在维持传统“体”的前提下布置了“西洋楼”的景点;当时 的骑楼建筑,在南方开始大量修建;谢鲁山庄的建筑,远看类似“西洋发券加柱 式”,近看全然不是,从建筑手法在谢鲁山庄的建筑物上的使用,可以看到当时

5、探索的结果。谢鲁山庄的建筑既保持了本地特色,又在诸多技术细节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 索和演进。如,水抱山环、树人堂、等屋顶构造引进民间穿斗架悬山顶山墙边上 加“披厦”的做法,构成接近歇山顶的形式,进一步改进了主屋顶与“披厦”顶交接 的转角处屋顶的做法。园内假山选材只重瘦”字,对皱”漏”透”三字不作重点考虑;在布置时, 与房、树、山结合得很好,但是只是少量作点缀,不做独立成章的运用。庄内家 具有明式家具的简约和清式家具的繁缛细腻,是“中为体、洋为用”的实践和运用。3、科学布局源头活水流不断科学的水源布局,除造景、观赏外,还要解决排洪、蓄洪,防涝、防旱,生 活饮用、养殖和消防等的用水。为此,庄园在没有

6、现代的水利技术时期,凭经验 和观察,估计汇水面积和流量、流速,将山体的自由落水引进宅园。山庄水渠均 为砖砌,每处山体均有相应的水渠接应,并设有沉砂池。其截面按不同地段的流 量变化,根据水流量从高到低逐渐增大,如此科学布局,将山水引入宅园内的池 塘,再流出宅园外,保证池水是活水,达到清洁可饮水平。这与现代要求大致符 合,所以至今仍正常发挥作用。4、独特的数字设景山庄的设计全部出自芋农之手,他根据嫏嬛记中描述的神仙洞府和红 楼梦的模式,结合苏杭园林的特色,依着本地山形布局,按照地势高低构造, 从低到高,循序而上,造型奇异,深蕴人生哲理。全庄以“一至九”的数字设景: 一扇小门,二重围墙,三层建筑,园

7、开四门,假山五处,六屋,七池,八亭轩, 九曲巷道。每个字各建其景,其含义不同。谢鲁山庄建筑虽非红墙绿瓦、雕梁画栋,但其素中见雅,土中显秀,独具南 方特色的山庄园林中的曲折幽深、小巧别致,也是客家文化的典型建筑。整座山 庄融入了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勉励后人苦干实干的人生哲理。其规模之大,布局 之精妙,是岭南地区少见的园林建筑,是研究我国南方园林建筑、客家文化、建 筑特色和地方名人的重要物证史料,更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严谨治学教育 的不可多得的文物教材,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二、真武阁1、三大特色:一是地基既没有坚硬的石头,也没有牢固的钢筋水泥,而全是在 砖墙内填上夯实的河砂,经略台

8、、真武阁建在砂堆上,历千年而不倒;二是全楼 阁不用一颗钉子,全部是木结构,以杠杆原理串联吻合,数百年里却稳如泰山; 三是二楼中有四根大柱子承受上层楼板、梁、柱和屋瓦的千钧重量,柱脚却悬空 不落地。2、真武阁是一座完全木质结构的建筑物,整个楼阁共有三层,全阁不用一件铁 器,用近3000条格木构件,斜穿直套,以杠杆结构原理,串联吻合,彼此扶持, 互相制约,合理协调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统一整体。3、真武阁二十根笔直挺立的巨柱中,八根直通顶楼,是三层楼阁全部荷载的支柱。柱 之间相互连接,柱上各施有四朵斗拱,上面承托四根棱木,有力地把楼阁托住。二层楼 的四根大内柱,虽承受上层楼板、梁架、脊饰的沉重荷载,柱

9、脚却悬空离地3厘米, 是整个真武阁中最精巧、最奇特的部分。这是“杠杆原理”所造成的悬柱奇观,就是将从底层通到二层的八根通柱,变成二、三层的支点,其通住又分上下两层横贯七十二根(每 柱九根,共七十二根)外面长的一端挑起宽阔的瓦檐,里面短的一端跳起二层的内柱,使 它头顶千斤,脚不落地。这种方法在我国的古建筑中应用较多,而真武阁则用得特别巧妙 奇绝。其结构之奇巧,举世无双,被誉为“天南杰构”、天南奇观”、古建明珠”、“天下 一绝”,在当地的民间故事中更是鲁班建造的神仙楼”。四、高山村高山村民居建筑群是以两广地区宗祠文化为主要载体的民居文化。古民居、宗 祠一般三进、四进或五进,外墙青砖包皮,内墙石灰批白,两广特有的“推笼”以及 融风水、美学、礼教为一体的屏风广泛应用于几乎每座建筑,更有大量工艺精美、 栩栩如生的壁画、木雕、泥塑、石刻占缀其中。无论是建筑物内部结构,还是纹饰、 诗书画的选择,都体现其怀念祖宗、崇尚礼教、推崇科举、祈求人丁兴旺、福禄寿 全的特点。村内共保存有明清宗祠13座,古民宅60座150幢,古闸门6个,古青砖巷道9 条,以及古坟、古井、古戏台、古剧场、古石碑、古石礅、石柱一大批。明清时 代的进士匾、文魁匾、楹联、画像、古线装书籍、壁画、灰塑、木雕、雕花屏风门、 龙凤床、椅等,这些富含历史文化内涵且保全完好的古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