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理论知识点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2278436 上传时间:2022-07-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术理论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武术理论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武术理论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武术理论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武术理论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术理论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术理论知识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术理论知识点一、武术概述部分1. 武术的称谓 :春秋时期称技击,汉代称武艺,清初称武术,民国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武术” 。2. 武术的概念:狭义 上讲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其运动形式的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称为武术运动。 广义上 讲,武术是一种包含攻防技击的人体文化,是属于体育而高于体育的。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仅相同,它的 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 从历史上看,早期人类生存竞争、狩猎及战争中技能形态与武术初期的技术形态同源同构, 甚至在一定时期交织,然而随着历史变

2、迁,武术发展至今,体育功能日渐显着,并归属与体育范畴,其内容、形式和手段的体育化特点更趋明显。 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将其视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 武术的属性 :从武术概念中可看到内涵的三个属性:武术是中国传统技击术,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4. 武术的本质属性:攻防技击性5. 武术的四击 :踢、打、摔、拿6. 武术的 传统文化内涵 :涵摄了古典哲学 、 兵学、中医学、古典美学、民俗、宗教等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其影响。中华民族独特的 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宇宙观等在武术中有集中反映。7. 武术“内外兼修 ”的内涵: 追求外在形键 和 内在神韵 ,

3、达到形神兼备;强调内练外练;要求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追求高度协调和统一;追求德艺双修。武术所谓的“内”指心、神、意、气 。所谓 “外”指手、眼、身、步的活动。在武术练习中,强调形是神的外部表现,神是形的内在实质。8. 武术的分类方法: 地域分类法、名山大川分类法、姓氏分类法、技术特点分类法、 形式与类别分类法和功能分类法。9. 形式与类别分类: 两种运动形式 (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 , 内含五个类别 (拳术、器械、对练、集体项目、攻防技术) , 对武术内容进行归纳 。10. 功能分类法:根据武术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分为,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和学校武术11. 套路运动: 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

4、防动作为素材,遵守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主要内容包括单练、对练、集体项目。12. 搏斗运动:两人或多人在一定条件下 ,按一定的 规则 进行斗智较力的攻防性练习形式。现在武术竞赛中开展的主要是两人进行的对抗性活动,包括散打、太极推手、短兵 等等。13. 武术的特点:具有攻防技击性、具有锻炼方法的独特性、具有练习的广适性。14. 武术的作用: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修生养性,观赏娱乐15. 器械分为: 长、短、双、软 四类16. 对练: 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定动作程序进行的功防格斗套路。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17. 对练分为:徒手对练

5、、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18. 集体演练:以六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集体套路演练,可变换队形与图案和采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20 . 散打:指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21 .太极推手:两人按一定的规则,使用太极拳中的珊、捋、挤、按、采、例、肘、靠等技法,搭手对峙,通过粘、连、黏、随的形式,以肌肉感觉判断对方用力,从而借力发力,将对方推出,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22 . 短兵:两人按一定的规则,手持一种特制的类似于刀剑的器械,在16 市尺直径的圆形场地内,使用武术短器械中的劈、砍、刺、崩、点、斩等方法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23 学校武术:侧重体现武术教

6、育功能,其目的使学生通过武术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并使之了解祖国传统文化 ,达到振奋民族精神、培养优良品质的教育目的。24 竞技武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25 健身武术: 流行与广大民间的“渊源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 传统武术 。26 . 武术挖整: 1983 至 1986 年练习 三年 进行了 全国范围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 ,查明渊源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 拳种有 129 种 。27:武术六合包括内三合和外三合。外三合指: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28. 武术呼吸方法有提、托、聚、沉四法。29. 天人合一

7、观: 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 反映了总体上观察事物的思想。在武术中的体现就是要求练武实践必须顺应、遵循自然的规律, 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以达到完善和提高。30. 知行合一观 :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切身体悟 ,进而指导实践,认识与实践是统一的。 它是武术认识论的基础。 这一理论在武术中的表述是“ 学以致用, 直觉体悟” 。31. 反者道之动:指对立事物向其反面转化的规律。对武术而言表现在刚能克柔,柔也能克刚,强能胜弱,弱也能胜强。技击要符合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的原则。32. 中国传统哲学与武术:中国传统哲学对武术影响极为深远,如基于周易哲学

8、的武术阴阳观、 以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为理论基础的八卦掌、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形意拳、 以太极哲理为精髓的太极拳以及以孙子兵法为指导思想的武术技击战术观等。33. 武术与宗教:道教以武当武术为代表,佛教以少林武术为代表34. 武术与传统医学:武术将传统医学的 整体观和阴阳辩证观, 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等理论完整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逐渐形成内外兼修、形神合一、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养身之道。35. 武术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同源之水,同本之木。这是 由二者有着最本质的共同特征攻防技击性所决定, 他们相互渗透与促进。36. 武术与传统美学思想:在武术练习中 强调形是神的外部表现,神是形的内在实

9、质, 进而达到形神兼备37. 武术 十二型 :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雀、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快如风、缓如鹰二、武术发展简史部分1 武术的 起源于 我国远古祖先的 生产活动2 . 武术 发展于 我国远古祖先的 军事战争3 . 商周 时期出现“武舞” . 周代设有 庠、序 等学校。把射、御、习舞干戈 列为教育内容。4 唐代长安二年始行 武举制 ,用考试方法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5 . 宋元时期以 民间结社 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6 明清时期 是 武术大发展时期 ,武术流派林立。年霍元甲 在上海创立精武“体操学校”, 1910 年改为

10、“精武体育会 ”。8 国民政府于1928 年在南京建立“中央国术馆” ,对当时武术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年 8 月,第 11 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由 11 人组成的中国武术队表演引起轰动,展示了武术。10 1956 年中国武术协会在京成立。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成立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 , 1995 年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 武术运动管理中心。12,1982 年 12 月,在京召开首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13 , 1957 年 第一次把武术列为国家体育竞赛项目14 武术运动员等级标准分为武英级、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武童。15 . 散打 1979 年 3 月国家体委决定将散手列

11、为实验项目 。年,国家体委提出 “全民健身计划 ”和“ 奥运争光计划” ,武术在这两项计划中均肩负特殊使命。 、17,1999 年 10 月 15 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办 “纪念邓小平题词” “太极拳好 ”发表 20周年和庆祝中国武术协会成立 40 周年万人太极拳表演。年 10 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 1994 年 10 月国际武术联合会 被世界体育联合会正式接纳入会 。年在 日本横滨 成立了“ 亚洲武术联合会” 。20, 2001 年 3 月 5 日在 三亚海滨 举行的迎朝阳, 申奥运“ 万人太极拳晨练” 作为规模最大的晨练活动被载入 世界吉尼斯之最。21, 1992 年开始,国家体委

12、在全国范围开展评选“ 武术之乡 ”活动,更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武术活动的开展。年 10 月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中国北京举行。23. 武术于 1990 年被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三、武德修养部分1. 武德概念: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应始终贯穿于习武者整个的练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武术社会活动之中。2. 传统武德的伦理精神是由儒家的德性、道家的道心和释家的佛性构成。武德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精神表现,实质上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在武术领域内的体现。3. 武德的内涵为:仁、义、理、智、信4. 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

13、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最求和德行的最高境界。其基本涵义就是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5. 义:义为行善之本。义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在武德中“义”可以理解为秩序、等级,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等。6. 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代人接物的礼节仪容。7. 智: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它根源于人们的是非判断心,其功用在于体人生,知人伦,明是非,辨善恶,只有如此才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8. 信: “信,诚也” ,做人要诚实,守信用。9. 勇:武德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10. 现代武德的内涵:树立理想,为国争光;爱

14、国爱民,见义勇为;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正。11. 抱拳礼:有中国传统“作揖礼盒少林拳的抱拳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赋予新义。行礼方法为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并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颌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掌拳与胸相距20-3- 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12. 抱拳礼的含义: 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 象征高尚情操。 屈指表示不自大, 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有权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 , “武不犯禁” , 以此来约束、节制武勇的意思。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弯曲

15、成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 ,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13. 鞠躬礼方法:并步站立,两手垂置于体侧,手心向内贴于大腿外侧,上体向前倾斜15度。14. 抱刀礼:并步站立,左手抱刀,屈臂抬起使刀横于胸前,刀刃向上;右手拇指屈拢成斜侧立掌,以掌心附于左手拇指第一指节上,高于胸齐,两手与胸距离为20-30 厘米,目视受礼者。15. 持剑礼“并步站立,左手持剑,屈臂抬起使剑身贴铅前臂外侧斜横于胸前;右手成掌以掌外沿附于左手食指根节,高于胸齐,两手与胸间距离为20-30 厘米,目视受礼者。16. 武礼的运用:在教学训练中运用,在理论课堂的运用,在竞赛和表演中运用。17. ,递接武术器械的方法:递接器械是武术外在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向对方递交器械时刀、剑尖向下,切忌刀尖、剑尖指向对方。枪、棍垂直离地约 20 公分递给对方,切忌枪尖朝向对方。四、拳械套路理论1. 长拳:中国重要拳种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组织专家将在群众中流传广泛的查、华、洪炮、弹腿、少林等拳术,综合整理创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