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与信息素养教育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2268117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素养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素养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素养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素养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素养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素养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信息化与信息素养教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信息化与信息素养教育张文娟苏州大学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摘要: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 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新的时代教育的全新观念 和必然趋势。信息素养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和重视。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IT-Based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Zhang wenjuan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center of Soochow UniversityAbstract: In modern socie

2、ty ,with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network developing violently, IT-Based Education has become a whole new notion and inevitable tre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a necessity aptness of citizen at modern times ,has been more and more concerned.Keywords: IT-Based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informatio

3、n literacy educating随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 迅速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正在日益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使几百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 度受到严重挑战,也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面对史无前例的 信息技术革命,传统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已成历史的必然。教育信息 化是新的时代教育的全新观念,更是必然趋势。1. 教育信息化的产生与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1993年9月, 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俗

4、称“信息高速公路”(National Superhighway)的建设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 化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 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 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尽管多媒体与网络管理理所当然是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先锋,但我 们不能仅仅把它理解为“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化”学校教育的多媒 体化和网络化也决不能等同于教育信息化。一般理解的教育信息化, 即指在教育与教学中,开发并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信息社 会需要的教育环境,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利用现代教育教学

5、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个能使教育者和学习者方便地获取信息 和交换信息的环境。而教育信息化中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是指围绕学 校教学活动周围的一切活动,是教学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内外 条件的总和。美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克林顿总统自1992 年上任后,一直十分重视发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他说:“为了将 信息时代的威力带进我们的全部学校,要求到2000年使每间教室和 图书馆连通国际互联网(Internet);确保每一儿童能够用上现代多 媒体计算机;给所有教师以培训,要求他们能够像使用黑板那样自如 地使用计算机;并且增加高质量教育内容的享用。”在1996年1月 所作的国情咨文中,他又

6、把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 迎接信息社会对于教育挑战的重要措施之一。欧盟各国也根据本国自己的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同先后制订了 各自的学校信息化发展计划。在亚洲,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 地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显示出赶超美欧的强劲势头。我国的教育信息 化计划也已开始启动。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提高全体公民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不可或缺 的条件,而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更是当 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 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教师 和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理论。2. 信息素养概念的产生与沿革信息素养,最

7、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于1974 年提出。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 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 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认为教育部 门应该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政、数据分析以及图 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我国有关专家认为,进入到信息社会以后,作 为一个具有文明修养的人,甚至于要作为一般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生 活、工作的人,应该能够积极、正确、有效地应用信息系统,正确地 了解与认识信息技术,掌握信息传播方法,利用与开发各种各样的信 息资源。也就是他们除了需要读写算等工业社会所应该具备的

8、文化素 养之外,还应该具备信息社会所特有的修养与能力这就是信息素养。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于1989年提交了一 份关于信息素养的总结报告,提出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认识 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所要的信息,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 息,有信息素养的人最终是指那些能够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懂得如何 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信息、如何找到信息、如何利用信息。 1994年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信息服务处的布鲁斯总结出了信息素 养人的七个关键特征。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 术协会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从信息素养、独立 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提出了学生学习的九条

9、信息素养标准。3. 信息素养教育的构成与目标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与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信息 知识以及信息能力教育。3.1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 主要包括:(1)能认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确立在信息时 代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一些新的观念;(2)对信息有积 极的内在需求;(3)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信息技术在为人们提 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些与传统伦理道德相悖的现象,比如信 息的滥用与泛滥、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网络安全、网络信息共享 与版权等问题。作为信息社会的现代人,应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 意义及其

10、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 道德,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具有信息责任感,抵制信息污染, 争取早日创建一个理想的信息社会。3.2信息知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是指传授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信 息知识教育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包括:1)传统文 化素养;(2)信息的基本知识;(3)现代信息技术知识;(4)外语等。 3.3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 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它也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即信息时 代重要的生存能力。信息能力教育主要包括:(1)信息工具的使用能 力;(2)获取信息、识别信息的能力;(3)加

11、工处理信息的能力;(4) 创造、传递新信息的能力3.4构成信息素养的各要素的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统一整体。信息观念在其中起着 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是保 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4.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素质培养的关系培养高素质的信息素养人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信息化社会是学 习化社会,学习实际上成了行为和知识创造的一部分。网络既是学习 的媒体,也是学习的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 高信息素质,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在全社会传播科学思想,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需要。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是信息素质培养的前提。

12、在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全面推进教育信息 化是至关重要的。教育现代化要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 建立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信息网络技术和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极大地拓展了人的智力和能 力,促进了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化,尤其是教学方法、教学 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管理过程等环节由于信息技术的采用而发生重 大变革,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局限。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 态的发展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包括: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 设;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 人

13、才的培养与培训;教育信息产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等 六方面。其中,信息网络是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 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则是教育信息化的 保障。只有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信息素养人,才能保证教育信息化沿 着健康的轨道快速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 共同发展的。5.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信息化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习实际上成了行为和知识创造的一 部分。网络既是学习的媒体,也是学习的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 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素质,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在全社 会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需要。因此培养高

14、素质的信息素养人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使教学目标、内容、 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通过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都发生根 本性的变化。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后各领域中 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 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信息教育,广义地 说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 地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 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 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 括信息技术、

15、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 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 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 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 习信息,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 会了学习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核心的 素质教育的实施。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知识密集度高的活 动,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 育。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开展广 泛的信息素质教

16、育,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与之相适应,教育本 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信息技术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给教育带来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1)促进教育的改革。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 想和观念,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2)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多媒 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多媒体技术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 方便有效。(3)学日益发展。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络在我国日益普及,出现了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 点主要有开放性、协作性、交互性、共享性、实时性、个别性,为信 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教学 质量,有效实施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科研更加富于成效。参考文献: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北京:高度教育出版社, 20022. 王珏.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教 育.http:/ww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