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2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502265135 上传时间:2024-05-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2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2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2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2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2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2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2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质量检测生物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30分。1. 研究表明脑出血损害呼吸中枢可导致过度通气的产生,过量的二氧化碳被呼出引起血浆中碳酸含量下降,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发生。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脑出血导致脑神经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引起脑组织水肿B. 过度通气会使患者血浆pH由正常时的弱酸性变为弱碱性C. 呼吸性碱中毒患者体内过多的HCO3-可由内环境中HPO42-中和D. 细胞水平上也存在类似于内环境稳态的特性,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稳态等【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详解】A、脑出血导致脑神经细胞外的组织液增多,引起脑组织水肿,A错误;B、过度通气会使患者血浆pH由正常时的弱碱性变为弱酸性,B错误;C、呼吸性碱中毒患者体内过多的HCO3-可由内环境中H2PO4-中和,C错误;

3、D、细胞水平上也存在类似于内环境稳态的特性,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稳态等,D正确。故选D。2. 大脑海马区两个神经元之间在进行信号传输时存在一种持久的增强现象,称作长时程增强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NO通过扩散在细胞间和细胞内进行信号传递B. Glu经AMPA、NMDA通道进入突触后膜引起后膜兴奋C. 该过程可体现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和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 长时程增强作用可引起突触前膜持续释放Glu,该过程中存在正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当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同时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

4、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这样,信号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详解】A、NO是气体小分子,通过自由扩散在细胞间参与信号传递,发挥作为神经递质的作用,且NO可以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细胞,因此也可以参与细胞内信号传递,A正确;B、Glu作为神经递质不能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B错误;C、NO作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前膜后,促进Glu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进而可使兴奋时间延长和兴奋作用增强,可见,该过程可体现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

5、功能,C正确;D、Glu持续释放是一系列信号传导的结果,该过程中通过NO的调节作用会使兴奋增强和兴奋时间延长,体现了正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B。3. 通过在果蝇接触某种气味时给予电击的反复训练,可以使果蝇记住并避开该气味,但运动和睡眠等会使记忆很快被遗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将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的过程B. 果蝇避开某种气味的反射,是将气味与条件刺激电击关联而建立的C. 与学习和记忆相比,语言和情绪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D. 短时记忆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6、,如缩手反射、眨眼、排尿反射和辣跳反射等,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脑干)参与即可完成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因此,条件反射)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而且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简单的条件反射的丧失,而是中枢把原来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B、果蝇避开某种气味是建立在电击这种刺激之上的,是后天习得的,属于条件反射,反射建立过程,是气味与无关刺激电击关联形成的

7、,该过程中电击属于非条件刺激,气味属于条件刺激,B错误;C、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学习和记忆、情绪动物也有,C错误;D、长时记忆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有关,D错误。故选A。4. 关于激素的发现与探究历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可采用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B. 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了胰液分泌不受神经控制C. 班廷和贝斯特用正常狗的胰腺提取液进行实验证实了胰岛素由胰腺中的胰岛分泌D. 给公鸡摘除睾丸和移植睾丸以证明睾丸分泌雄激素的实验,运用的是“减法原理”【答案】A【解析】【分析】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

8、,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2、与常态相比,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减少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详解】A、甲状腺激素属于氨基酸的衍生物,属于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A正确;B、斯他林和贝利斯利用盐酸和小肠黏膜提取液静脉注射,刮下小肠黏膜并制成提取液后破坏了细胞结构,但不能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控制,B错误;C、班廷和

9、贝斯特用正常狗的胰腺提取液进行实验证实了胰腺中含有促进血糖降低的物质,但不能证实胰岛素由胰腺中的胰岛分泌,C错误;D、摘除睾丸体现了“减法原理”,注射移植睾丸体现了“加法原理”,D错误故选A。5. 肾上腺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有关肾上腺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GC、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可以提高血糖浓度B. 图中以下丘脑作为靶器官的激素有肾上腺素、GC和ACTHC. 若长期大剂量使用GC,则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D. 人在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大量增加,此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下丘脑分泌的CRH可促进垂体分泌ACTH,ACTH

10、也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GC),同时糖皮质激素(GC)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详解】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可以提高血糖浓度,A正确;B、图中以下丘脑作为靶器官的激素有肾上腺素、GC和ACTH,B正确;C、若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对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作用增强,垂体分泌的ACTH减少,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C正确;D、人在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大量增加,此过程为神经调节,D错误。故选D。6. 某些感染可引起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大量产生,形成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威胁生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免疫活

11、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B. 感染引起的细胞因子大量产生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功能C. 过量细胞因子导致正常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 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减轻感染者的细胞因子风暴【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因子风暴”会引起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免疫系统的无差别攻击会使得正常细胞大量受损,这属于免疫异常中的自身免疫病。【详解】A、溶菌酶可以由除免疫细胞之外的其他细胞产生,A错误;B、免疫防御是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的功能,“细胞因子风暴”能体现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功能,B错误;C、过量细胞因子导致正常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因为这并非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C

12、错误;D、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减轻感染者的细胞因子风暴,因为免疫抑制剂能一定程度减弱免疫防御功能,D正确。故选D。7. 已知药物A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使发烧病人退热,科研人员为探究A的结构类似物B是否具有相似的作用,将A、B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利用发热猕猴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组处理方式结果甲发热猕猴模型+2mL生理盐水发热乙发热猕猴模型+2mLA溶液退热丙发热猕猴模型+2mLB溶液退热丁?发热A. 丁组处理方式为发热猕猴模型+2mLA溶液+2mLB溶液B. 发热猕猴模型相比正常猕猴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持续大于散热量C. 猕猴退热时可能会出现大量出汗的现象,

13、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多D. 根据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可知药物B也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退热【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文描述和表格信息可知,甲组为空白对照组,发热猕猴模型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乙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溶解的A溶液,已知药物A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使发烧病人退热,因此发热猕猴模型会退热。丙组是加了等量生理盐水溶解的B溶液,也出现退热现象,说明B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退热作用,但不能说明B使发热猕猴模型退热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实现的,因此丁组的处理方式为损毁下丘脑的发热猕猴模型+2mLB溶液。【详解】A、为探究A的结构类似物B是否具有与A相似的作用(

14、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使发烧病人退热),实验设计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与丙组相比,丁组的处理为损毁下丘脑的发热猕猴模型+2mLB溶液,损毁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B不能起到调控体温的作用,由此可知,B是通过影响下丘脑来调控体温的,A错误; B、在发热猕猴模型建立的过程中,致热性细胞因子通过中枢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使体温在一个新的调定点达到平衡。可见,发热猕猴模型相比正常猕猴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C、皮肤是最主要的散热器官,猕猴退热时可能会出现大量出汗的现象,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多,C正

15、确;D、已知药物A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使发烧病人退热,根据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可知:药物B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退热作用,但不能说明B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退热,D错误。故选C。8. 将酵母菌接种在培养液中静置培养48h,取样后稀释100倍,采用规格为25中格(400小格,0.1mm3)的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经检测得知四角及中心5个中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1、25、23、27、24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可直接从培养液下层取样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B. 若先滴培养液再加盖玻片,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C. 此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约为6107个mL-1D. 该调查方法为逐个计数法,结果一般是活菌数和死菌数的总和【答案】B【解析】【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注意事项:(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因为该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