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学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2176996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学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案作者连线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传世的论语共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20篇。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晚年整

2、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孔子热心救世,遭到不少隐士泼来的凉水,像选文中的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这句话反映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可以说是“不识时务”,但也可以说是坚韧不拔。这种精神是极难得的,也是可敬佩的。1掌握“见”“易”“而”等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特殊句式,能翻译课文。2学习选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表现人物的艺术手法。3把握文中

3、所体现的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1字音字形木铎(du)桀溺(n)长沮(j) 执舆(y)荷蓧(h dio) 见其二子(xin)怃然(w) 殆(di)八佾(y) 黍(sh)耦而耕(u) 耰而不辍(yu chu)2通假举要长沮、桀溺耦而耕:“桀”通“杰”,形容高大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通“尔”,你;“辟”通“避”,躲避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回去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仪封人请见:镇守边界的官二三子何患于丧乎:担忧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发布政令时

4、,常摇动木铎来召集百姓。此处用的是比喻义八佾:舞的行列长沮、桀溺耦而耕:两人使子路问津焉:渡口耰而不辍:停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参与往者不可谏:匡正,挽回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不仕无义:出来做官(2)一词多义见与易为而(3)词类活用耰而不辍: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耕地子路从而后: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落在后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4)古今异义遇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子见夫子乎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今义:是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君子之至于斯也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对象,

5、不译。今义:达到(某种程度),导致(某种结果)(多用于否定或反问);引出另一话题。子路从而后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却。今义:一个词,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明日,子路行以告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4特殊句式(1)判断句子路曰:“为孔丘。”子曰:“隐者也。”为仲由。(2)宾语前置句而谁以易之?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奚自?(3)介宾短语后置句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子路宿于石门。(4)省略句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遇丈人,以杖荷蓧。至,则行矣。5成语积累(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

6、知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2)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6名言名句(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4)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7重要虚词结合例句,掌握“而”的常见用法。(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和”或“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7、”,或不译。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论语微子)(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语微子)(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7)表示因果关系。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9)通“尔”,用作代词第二

8、人称,译为“你”“你的”。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微子)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10)放在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1选文主旨本课5则选文均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孔子的言行及别人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极力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具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更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与坚韧的品质。2句段赏析(1)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赏析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长时间了,上天将借孔子来宣扬大道。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卫国仪地时,一位

9、镇守边界的官员说的话,他对孔子游说天下的行为持肯定态度并抱有很大希望。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争霸,民众身处乱世,渴望过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生活。孔子在鲁国做小司空时,把鲁国的土地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原、平地,根据其不同土地属性,指导百姓种植和渔牧。由于他的政绩突出,不久就升任为大司寇,掌管鲁国司法刑狱事务,为国家的最高司法长官,位同卿大夫。孔子在司寇任上三年,鲁国安定太平,他以很强的能力和高尚的德行,得到了鲁国国君的信任和民众的拥护。孔子从政的能力和业绩还远扬其他诸侯国,所以卫国仪地镇守边界的官员对孔子很崇拜,把匡救天下的希望寄托在孔子身上。(2)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

10、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赏析孔夫子以天下为己任,一心频思君臣义,万里奔波志不改。他的“君子之仁”,是为了实现“仁政”的政治理想,济世安民,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宁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也要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他的这种精神也感染着弟子们,子路的这一番评论,是对孔子的政治追求的一种体会和认识。好一个“不仕无义”,孔子的出仕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天下之义。任凭路途遥远,不顾世人眼光,夫子带着弟子们,驾着马车,奔波在追求道义的路上。3精读深思(1)试比较孔子跟长沮、桀溺、荷蓧丈人这类人的异同,并简要说说自己的看法。答案类别相同不

11、同孔子对混乱污浊的现实强烈不满力图改变现实,并且不屈不挠;重视社会道义的担当,对自我考虑较少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面对现实,不想改变,选择了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不太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担当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消极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积极入世),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2)你是如何理解子路“不仕无义”的思想的?这种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答案儒家学说的支柱是伦理,试图用固定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来维系社会的安定。朱熹说“人之大伦有五”,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12、,朋友有信是也”。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俸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子路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以废除呢?而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的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朱熹说:“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然谓之义,则事之可否,身之去就,亦自有不可苟者,是以虽不洁身以乱伦,亦非

13、忘义以徇禄也。”儒家认为“行义”和“行道”是不同的,“行道在君,必在遇而后行;行义在我,遇与不遇皆然”。(3)选文是如何塑造孔子这一人物形象的?答案正面体现:文中直接引用孔子的话“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思想境界,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先哲形象,用人物自己的话来体现其内心世界,显得说服力极强。侧面衬托:所选的这几段文字以正反两方面的衬托阐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文中仪封人和晨门的话语都是侧面叙述,交代出了孔子改变天下无道现实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这种悲剧性的执著。另外长沮、桀溺和接舆则作为孔子的对立面出现,他们消极避世的态度和孔子积极入世的观点形成强烈对比,凸现了孔子的崇高思想境界。除此之外,选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极富特色,往往三言两语,使之情态毕见,富有个性。如第2则中桀溺说完后“耰而不辍”,写出了桀溺的那种神态,使人物格外生色。接舆劝孔子一段,在他唱完后,写了一个场面:“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这之后便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1.(论语八佾)2.(论语微子)3.(论语微子)4.(论语微子)5.(论语宪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