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构架高层建筑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217625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木构架高层建筑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木构架高层建筑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木构架高层建筑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木构架高层建筑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木构架高层建筑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木构架高层建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木构架高层建筑(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木构架高层建筑,大概比西方用砖石结构建造高层要早得多。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例子,是北魏熙平元年(516),灵太后胡氏所建的洛阳永宁寺塔,“九层高,四十丈”(魏书释老志),塔的形状是“四面九间六窗三户”(释教录)“架木为之”(洛阳伽蓝记)。是一幢3X 3间,平面呈方形;一面围蔽,三面设门窗,每面一门二窗的木构高塔。按北魏每尺折合02550295米计,取低限四十丈高就达100米,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用木构架能建造如此之高,堪称世界奇迹。 现存最古老的木构高层建筑,是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塔的平面为八角形,底层直径3027米,高九层为673米。在斗拱挑出平座部分形成暗

2、层,因有四个暗层,所以塔虽九层,外观却为五层,暗层内加斜撑的戗柱,保证的塔的刚度和稳定性,历近千年沧桑,巍然屹立。层层挑出的平座,栏干周绕;重重飞扬的檐宇,翼角交错,庞大而高耸的形象,给人以雄伟钜丽之感。在中国建筑史上,秦汉的高台建筑时代,早就建造过木结构的高层建筑了。汉代别馆建章宫内与“别凤阙”相“对峙的井干楼”。井干楼,据三辅黄图记载:“井干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楼名“井干”者,“言筑万木,转相交架,如井干”(史记孝武帝本纪索隐)。汉宫阙疏说得较详:“井干楼,积木而高为楼,若井干之形也。井干者,井上木栏也,其形或四角或八角。”在古代辞书和有关古籍中,对建筑名称的释义,无论是厅堂楼阁,还

3、是斋馆轩、榭都不是根据建筑功能不同而异其名的,这也说明中国的单体建筑非类型性的特点。因此,在这些命名的建筑之间,离开它在组群建筑中的位置和环境,绝大多数是很难做出严格界定的。例如:厅与堂就很难分,世说新语黜免:“大司马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听:聴后加“广”为“廰”,简化为“厅”。这句话中所说的“厅”,是大厅或正厅的“堂”?还是一般会客休息的“客厅”、“花厅”?是难以确定的。所以,在行文时往往厅堂二字连用,泛指体量较大具有公用性的建筑。楼与阁亦难辨。从空间构成两者都是“重屋”。如著名的江南三大楼阁:湘北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汉黄鹤楼南昌腾王阁,史载都是三层的高楼杰阁,皆栏回绕,重檐飞角,是登高远眺

4、饱览河山胜概的历史名胜。而“滕王阁”上层前额,由翁方纲原来所题的匾额则是“西江第一楼”,是阁,也是楼。清代为藏四库全书建了七阁,即文渊、文溯、文源、文津“内廷四阁”,和扬州的文汇、镇江的文宗、杭州的文澜“江南三阁”均仿照浙江宁波的天一阁形式,六开间二层楼房,是典型的楼,因藏书的功能,而称之为“阁”。再如:佛阁,多为平面方形,多层,因设平座多为明三内五(有两个暗层),皆称“阁”。但山西万荣解店镇的东岳庙,现存山门内的飞云楼,空间构成基本相同,因四出抱厦而屋顶呈十字脊,造型秀丽而挺拔,则名之为“楼”,而不称为“阁”,说明在古人概念中“楼”与“阁”并无严格的区别,所以统称之谓楼阁,但不等于相同制式的

5、楼阁就是千人一面的雷同,在建筑艺术形象上,仍然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风格。轩的多义 轩,是古代车的通称,本指车辕前端拱曲的部分,引申为高起、高敞、飞举。对建筑是一种形容,主要是指空间的特点,与建筑的形制和功能无直接关系。对体量较大的厅、堂、馆、榭,为扩大进深,抬高前檐,空间开敞的部分就称 “轩”。这一部分的顶椽,为空间的完整,常做成拱曲形的,随其形状不同,在园林建筑中有各种名称,如船篷轩、菱角轩、鹤胫轩等等,如厅堂内顶部用假的椽子做成等跨连续拱券形,则称为“满轩”,这里的轩只是名这种空间和顶部的构造形式,不是建筑物的名称。对体量小而高敞的建筑,也称“轩”,如苏州虎丘拥翠山庄的“月驾轩”,就是名其建

6、筑了。还有称层廊为轩的等等。中国建筑名称在概念与实物之间的矛盾,说明研究中国建筑的一个为人们所忽略的思想,即厅堂楼阁,斋馆轩榭等名称,只是对单体建筑而言,它们都不是建筑类型。有的中国建筑著作中,把这些名称的单体建筑与宫殿、佛寺、陵园等,统统纳入建筑类型,就模糊了单体建筑与组群建筑“质”的不同。堂,本不是指房屋建筑,这是现今辞书中对“堂”的解释,会产生谬误的原因,如辞海释堂:1。“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2。“四方而高的建筑;四方形的坛”。堂的1。义,虽不是错误,读者查阅“堂”、“室”,既是房屋的名称,何以不讲两者的功能用途,却用两者的前后位置来解释?是指两栋房子的前后位置,还是在一栋房子里两

7、者的相对组合关系呢?从词义解释,是无法弄懂的。此释大概来自说文: “室,实也。”段注:“古者前堂后室。”这是指古代寝制居住房屋平面布置而言,以“寝图”词义就清楚丁(见图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名物图宫所示)。辞海在2的解释下,引用了礼记檀弓:“吾见封之若堂者”的郑玄注:“堂形四方而高。”藉以证明堂是“四方而高的建筑”和“四方形坛”的说法。显然“堂”的词条撰写者,主观认为“堂”是定指房屋的,只见“堂形四方而高”这几个字,既忽视礼记檀弓讲的是丧礼,也无视于“封之若堂者”明明不是指堂本身,为了证明堂是房屋建筑,不惜断章取义,将郑玄注:“封,筑土为垄,堂形四方而高。”的前半句删掉,只取所要的后半句,这就歪曲了

8、檀弓中的这句话,是讲坟墓筑土形状的原意。周礼封人注:“聚土曰封。”冢人注:“王公曰匠,诸臣日封。”而“筑土为垄”的“垄”,是坟墓。元陈皓在礼记集解中释“封之若堂”说:封,筑土为坟也:若堂者,如堂之基,四方而高也。”陈注虽将“堂”作房屋,而用“如堂之基”解释“堂”,意思是对的。准确地说:是将坟墓用土堆筑成像台基“四方而高”的形状。从说文:“堂,殿也。从土,尚声。 古文堂如此。”段注:“ 从尚省。”汉字属建筑空间的词,均在山部,“八”是屋顶交覆的形状,如宫、室、宅、宇等。而堂属土部,尚,是加也、饰也、崇也、贵也。堂,就是用土堆筑以示崇敬的意思。一、堂的本义说文:“堂,殿也:,”段玉裁注:“释宫室曰

9、,殿有殿鄂也。殿鄂即礼记注之沂鄂。”又:“堂之所以称殿者,正谓前有陛,四缘皆高起,沂鄂显然,故名之殿。”可见这里的“堂”与“殿”是指同一东西,但都不是指房屋建筑。 说文:“陛,升高阶也。”段注:“自卑而可以登高者谓之陛。”又:“阶,陛也。”段注:“凡以渐而升皆曰阶。木部曰:梯,木阶也,”说明“阶”是台阶,或曰踏步。“陛”是有多级踏步的台基,故云:“四缘皆高起”。阶级多则堂高,为了升高阶的安全,在阶级与建筑物之间,就需要有一个过渡和缓冲的余地,即露天的平台。对“陛”与 “阶”不妨作如下的区别:多级有露台之基称陛,少级无露台之基称阶。台基见于古籍的均作“堂”。墨子谓:“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礼记礼

10、器:“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如按商尺每尺折合公制0169米,“堂高三尺”仅高50厘米,九尺也只有15米,绝非是住人的房子。周礼考工记中的“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郑玄注:“修,南北之深也。”所云“堂”,即台基。五室,是造在台基上的五个室也。房屋之堂西汉史游急救篇:“凡正室之有基者,则谓之堂。”是后世将当正向阳比较高大的房屋,称之谓“堂”。汉以后帝正之堂称“殿”。据初学记渭殿之名起于始皇纪曰:“作前殿。”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许(慎)以殿释堂者,以今释古也。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在民间如计成在园冶中解释:

11、“堂者当也,当正向阳之谓也。”二、堂与殿之别宋高承事物纪原中对阶与陛的区别说:“殿则有阶陛,堂有阶无陛。”汉有三阶之制,左碱右平,三阶是三层台基,碱是台阶的踏道,平即御路。这种阶陛,只能用于帝王的宫殿,以示尊贵。如蔡邕所说:“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故古之臣称君王为“陛下”,就如古埃及称国王为“法老”。法老为pharaoh之音译,本意与“大宫殿”的意思相同。 实际上,皇宫中有阶陛的殿,是在主要轴线上的殿,次要轴线上的殿也多是“有阶无陛”的。看来有阶是否有陛,也难区别堂和殿。就是在帝王宫殿中,也有称“堂”的,如颐和园中的乐寿堂即是。 宋代叶梦得在石林燕语

12、中,从制式上抓住了“堂”与“殿”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制设吻者为殿,无吻者不为殿矣。” 吻 清式营造则例:“一种龙头形的装饰,张开大口将正脊咬着;吻下山面有吻座,吻背上有扇形的剑把,背后有背兽。在较大的建筑物上,正吻常常有八九尺高,由若干块(窑制)拼垒而成。”营造法原称哺龙脊或龙吻。龙,在古代是帝王的象征,这种屋脊两端龙形翘起的饰物“吻”,只能允许用于宫殿和寺庙中的殿堂。所以,用吻的有无来区别“殿”和“堂”,是简单而准确的界定方法。三、堂的空间构成 释名释宫室:“堂,犹堂堂,高显貌也。”又:“占者为堂,自半以前虚之,渭堂;自半以后实之,谓室。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这是古代宫室寝制的形式,

13、明代的计成在园冶屋宇中仍然以寝释“堂”,后世不知“寝”为何物者就无法理解,对园林建筑设计也毫无意义。汉代始已改变了这种“前堂后室”的“寝制”平面布置,简化为“一堂二内”的形式,即三间房屋,中间的正间(明间)为“堂”,两边隔间为“室”。多进住宅,不论三间五间,亦有不加分隔的通敞厅堂,有时不论是否分隔都通称为“堂屋”。如晋干宝搜神记:“家人既集,堂屋五间拉然而崩。”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有正屋才能称“堂”。 当正向阳 这是堂在组群建筑中不同于其他建筑物的重要之处。“当正”是指堂的位置在组群建筑的中央轴线上。正,也有主体和庄重的意思。“向阳”,俗云:南阳,北阴,东曦,西晒。向阳就是要求堂屋布置“坐北朝

14、南”。在北半球建筑朝南,是最佳的方位和朝向。按空间组合的基本模式,沿轴线对称均衡的布置一进庭院时,作为主体建筑的“堂”,必须当正向阳。就是在布局灵活力求自然的园林中,堂也必须与直接对外的园门对位,即计成在园冶立基中所说:“安门须合厅方。”园门与园林主体建筑的“堂”,形成一条轴线,这对园林的总体规划具有决定性作用,故有 “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之说。四、堂的意义 最早的堂,如淮南子本经训所说:“堂大足以周旋理文,静洁足以享上帝,礼鬼神。”说明早先古帝王之堂明堂,高大能在里面处理政事,举行典礼和集会;安静洁净可以用来祭天帝、祀鬼神:一般仕寝之堂,也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则说:“堂,

15、当也,当正向阳之屋;又堂,明也,言明礼仪之所”。这是指一般住宅中的堂,也是供奉和祭祀天地君亲师神位之所,是举行婚丧礼仪之处,听事处理家政的地方,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家庭生活神圣的场所。所以“堂”就含有尊贵、敬重的意义,正是古称父母为“堂上”、“高堂”;母居内堂,而称“萱堂”、“令堂”的道理。堂的这种表示尊贵和礼敬鬼神的意义,在其他建筑类型而有此功用的建筑,也就多以堂为名了。如清代皇家园林的颐和园,在宫殿区里,对皇帝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等政务活动的殿堂,只称为殿,如以“仁寿殿”为主的组群建筑。那些供帝室生活起居的殿堂,就以堂为名而不称“殿”,例如,仁寿殿后,西面临湖的“玉澜堂”,曾是光绪皇帝的寝宫。南临昆明湖的一组建筑,是慈禧太后的寝宫,名“乐寿堂”。专为慈禧欣赏戏剧建造的“大戏楼”一组建筑,则名“怡春堂”等等。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宫殿区,前朝称殿,如“澹泊敬诚殿”、“烟波致爽殿”等,后寝称堂,如七间大殿的皇太后寝宫,亦名“乐寿堂”,后改名“悦性居”。皇太子所居名“继德堂”等。其他建筑用斋、馆、轩、榭之名的皆有。在皇家园林中,帝室生活起居的建筑,多不称“殿”,而名之为“堂”,大概是殿太严肃政治化,而以堂为名,既合园居的生活化,又不失尊贵之意。 中国的宗教建筑佛寺中,除供佛的主要建筑称殿外,也有以堂为名的。如:供僧众涌经的经堂,坐禅的禅堂;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