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读后感15篇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2173687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聊斋志异读后感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聊斋志异读后感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聊斋志异读后感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聊斋志异读后感1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聊斋志异读后感1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聊斋志异读后感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聊斋志异读后感15篇(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聊斋志异读后感(一): 聊斋志异是古代灵异、志怪故事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聊斋志异看来偏偏讲的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 在聊斋志异中的婴宁这章中,讲述了一种容貌美丽的狐仙婴宁与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恋的故事,婴宁有情有义、心灵纯洁,比现实中的人更加可亲可爱。虽说她是一只托给鬼母所养的狐狸精,可她并没有邪恶,喜欢笑。她让子服将自我的父母合葬,并且感谢子服一家人对自我的关照,之后,子服的妈妈给她们两个人主持了婚礼,一年过后,婴宁生下一种胖儿子,不认生,见人就笑,很像她妈妈。 其实,聊斋志异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

2、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我从这本书上感受到了,蒲松龄当时所在的那个时代,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没有几种。想到那里,尚有谁没有理由再去好好学习,去把社会不规则的事情改正过来?我想,每个读过聊斋志异的人,都能深刻的体会这本书的含义,要是想过上完美、不被欺负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要从此刻开始,从身边做起,以自我为楷模,做一种有素质的人。在那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她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 这些故事,让我入迷,我不禁大声朗读起来,吸取其中的精髓。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写的一部优秀的的文言文短篇故事。运用的题材十分广泛,资料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刻画的鲜明生动,

3、多谈狐、鬼、花、妖,以此来阐明当时社会的关系和反映了17世纪中国社会面貌,既有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 其中既有对贪官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答,又有对敢于对抗、敢于复仇的平民夸奖。写得最多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的感情篇章。情节曲折离奇,幻化形象刻画得独具特色。 这篇文言故事集抓住了人们内心对鬼、妖的恐惊,和对神灵的深信不移,多处运用象征手法,把当时社会风貌体现得淋漓尽致。更能让人深刻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堪。以及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与此有共同之处,巧妙地达到了与读者产生共鸣的目地。 狼这篇文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资料情节曲折。语言生动。随

4、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体现了狼的贪婪、凶恶、狡猾的本性,也烘托屠夫的勇敢机智。这篇文言文反映现实生活中像狼同样贪婪、凶恶、狡诈却愚蠢的恶人,不滚如何狡猾,不滚要耍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 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鬼、神之说,但在人们心中还是有鬼神之分的。那些损人利己,残害人民,助纣为虐,仗势欺人的人在人们心中就是鬼。反之,在生活中那些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尊老爱幼的人,在人们心中就是神。此前的封建社会让人们无法安居乐业,但此刻虽说科技发展迅速,人们不必为吃饱穿暖而烦恼,但是总有那么某些小人作出损人利己的事,不到目的,决不罢休。这些人是社会的败类,是国家的耻辱。 聊斋志异让我们彻底明白了,

5、人类无论生活在那个时代,都会有相符的磨难,似乎人类的生活水平再高,人的道德观念和自身素养却总是也提高不了,由于在这世上的人内心总有一种特殊的信念,你把握好它,它就使你不如正道,相反,虽然是一念之差,它也会让你误入歧途,不能自拔,这要看你是如何控制它的。世间总有善恶之分,我们不能控制这种局面,但是我们可以进自我的绵薄之力,适量地去变化一下,让善良的人多某些,凶恶的人少某些。或许有一天善良的人感化凶恶的人,帮忙她们走入正途,让这世间不再有善恶之分,只有善,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有多么祥和,多么完美。 聊斋志异读后感(三): 清末,有一鬼狐居士,其聊斋志异流传于后世,谓之蒲松龄。松龄怪异,喜以鬼狐为记,

6、故得名。鬼、狐、精、怪,在人看来是不及人的,那么松龄为什么要用它们做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我,然而只要是别的东西,便一目了然。待她们将这些东西讥笑一番,却恍然大悟:哦,原先这就是我们自我。 以比较幼稚的分法,鬼狐精怪也就分那么两类: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要么是奸诈的,要么是真诚的;要么是深邃的,要么是无知的。它们的分类的确比较明显,人可就不同样了。 人有时看狐,觉得狐比人好;而狐看人,又觉得狐不如人。在人看来,鬼狐自由;在鬼狐看来,人活得踏实。在人看来,鬼狐法力无边;在鬼狐看来,平但凡福。于是,人觉得鬼狐没有要成人的理由,然而,鬼狐们却为此而绞尽脑汁。 鬼狐之中,道行高的,此志不渝;道行

7、局限性的,前仆后继。不少的鬼狐有着悲惨的下场,或是魂飞魄散,或是含恨而终。对于它们来讲,成人的道路是那样的崎岖,那样的艰险。多少得道高僧,多少降妖术士,她们本着狐是狐,人是人的公理天命,狠狠地挡在了鬼狐们成人成仙的路上。但是鬼狐们屡败屡战,就算尸骨无存,也在所不惜。人们看来,鬼狐们是那样值得同情的主角,那些所谓降魔服妖的道士和尚又是那样的多管闲事、冷血无情。尽管如此,人们却仍是对鬼狐们敬而远之,她们怕它们那种追求时的顽固,追求时的阴险,追求时的不惜一切。鬼狐们的追逐已经不是可以容易放下的欲望,而仿佛有这一种不出名的力量在支配着它们。那种不出名的成人或是成仙的欲望,逐渐集结成了一种盲目而可怕的追

8、求。在它们的心中,就有这样的一种信念:要成为一种真正的人。人字,是一种奢侈。于是,或是诱惑,或是惊吓;或是勾魂,或是索命;或是投之以情,或是杀之以暴。然后,鬼狐们得以换上了人的衣裳,尝着人间的疾苦,经历着人世的生老病死,而无怨无悔。而活在尘世中的人,却为了得到鬼狐所抛弃的长生不老,千辛万苦。为了得到鬼狐所不屑一顾的高超法力,不惜上刀山、下油锅。 有时候觉得,要是两者可以一开始便将主角对换,那也许就没有了不必要的杯具。其实,即便将她们的主角对调,成果还会是同样的,由于两者都会追逐对方的主角。 在没有鬼狐的现实社会中,人却有着同样的追逐。只要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的平等,那么这种追逐便无休无止。过着幸

9、福小日子的老百姓们,都盼望有朝一日可以升官加禄。而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在心底却向往着平凡的日子。于是,在这两者之间,便是一种思想追求上的循环。穷人一旦变成了富人,便会怀念穷人的生活;富人若不幸变成了穷人,也自然会回忆那富人的生活。固然,在这之前,有一段艰苦的追逐,甚至有痛苦的杯具。 其实这种无谓的追逐也不只是存在于像穷人和富人这样有着明显差距的两者之中。人,总是这样的观念:别人的东西总是比自我的好。就是两样完全相似的东西,在一种人看来,也会觉得对方的比较好。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一种人,她们总是盼望得到别人的东西,甚至是性格。在寻觅之中,她们看不见原先的自我。她们将别人的长处当作是不可多得的长处,却将

10、自我的亮点一味地抹杀。有朝一日,当她们真正地变成了此外的一种人,也许就只会对着往昔的日记问到:陌生人,你究竟是谁? 就像聊斋志异中的鬼狐精怪,追逐的低手,却是遗忘的高手。 倘若鬼狐安心做它们活得如浮萍同样的鬼狐,人安心做她们平凡甚至于庸俗的人,世上固然是能太平些许。但那停歇了的追求,那所谓的安宁,却会使尘世不仅少了些引人的故事,更是没有了进步的光彩。现实之中,亦当如此。再读了聊斋,再得后感。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报恩复仇,不去叹息人世间的世道炎凉,不去讨论人怪之间的孰对孰错。偶得谬感,不知所言。 聊斋志异读后感(四): 清末,有一鬼狐居士,其聊斋志异流传于后世,谓之蒲松龄。松龄怪异,喜以鬼狐为记,

11、故得名。鬼、狐、精、怪,在人看来是不及人的,那么松龄为什么要用它们做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我,然而只要是别的东西,便一目了然。待她们将这些东西讥笑一番,却恍然大悟:哦,原先这就是我们自我。 以比较幼稚的分法,鬼狐精怪也就分那么两类: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要么是奸诈的,要么是真诚的;要么是深邃的,要么是无知的。它们的分类的确比较明显,人可就不同样了。 人有时看狐,觉得狐比人好;而狐看人,又觉得狐不如人。在人看来,鬼狐自由;在鬼狐看来,人活得踏实。在人看来,鬼狐法力无边;在鬼狐看来,平但凡福。于是,人觉得鬼狐没有要成人的理由,然而,鬼狐们却为此而绞尽脑汁。鬼狐之中,道行高的,此志不渝;道行局

12、限性的,前仆后继。不少的鬼狐有着悲惨的下场,或是魂飞魄散,或是含恨而终。对于它们来讲,成人的道路是那样的崎岖,那样的艰险。多少得道高僧,多少降妖术士,她们本着狐是狐,人是人的公理天命,狠狠地挡在了鬼狐们成人成仙的路上。但是鬼狐们屡败屡战,就算尸骨无存,也在所不惜。人们看来,鬼狐们是那样值得同情的主角,那些所谓降魔服妖的道士和尚又是那样的多管闲事、冷血无情。尽管如此,人们却仍是对鬼狐们敬而远之,她们怕它们那种追求时的顽固,追求时的阴险,追求时的不惜一切。鬼狐们的追逐已经不是可以容易放下的欲望,而仿佛有这一种不出名的力量在支配着它们。那种不出名的成人或是成仙的欲望,逐渐集结成了一种盲目而可怕的追求

13、。在它们的心中,就有这样的一种信念:要成为一种真正的人。人字,是一种奢侈。于是,或是诱-惑,或是惊吓;或是勾魂,或是索命;或是投之以情,或是杀之以暴。然后,鬼狐们得以换上了人的衣裳,尝着人间的疾苦,经历着人世的生老病死,而无怨无悔。 而活在尘世中的人,却为了得到鬼狐所抛弃的长生不老,千辛万苦。为了得到鬼狐所不屑一顾的高超法力,不惜上刀山、下油锅。 有时候觉得,要是两者可以一开始便将主角对换,那也许就没有了不必要的杯具。其实,即便将她们的主角对调,成果还会是同样的,由于两者都会追逐对方的主角。在没有鬼狐的现实社会中,人却有着同样的追逐。只要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的平等,那么这种追逐便无休无止。过着幸

14、福小日子的老百姓们,都盼望有朝一日可以升官加禄。而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在心底却向往着平凡的日子。于是,在这两者之间,便是一种思想追求上的循环。穷人一旦变成了富人,便会怀念穷人的生活;富人若不幸变成了穷人,也自然会回忆那富人的生活。固然,在这之前,有一段艰苦的追逐,甚至有痛苦的杯具。 其实这种无谓的追逐也不只是存在于像穷人和富人这样有着明显差距的两者之中。人,总是这样的观念:别人的东西总是比自我的好。就是两样完全相似的东西,在一种人看来,也会觉得对方的比较好。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一种人,她们总是盼望得到别人的东西,甚至是性格。在寻觅之中,她们看不见原先的自我。她们将别人的长处当作是不可多得的长处,却将

15、自我的亮点一味地抹杀。有朝一日,当她们真正地变成了此外的一种人,也许就只会对着往昔的日记问到:陌生人,你究竟是谁? 就像聊斋志异中的鬼狐精怪,追逐的低手,却是遗忘的高手。 倘若鬼狐安心做它们活得如浮萍同样的鬼狐,人安心做她们平凡甚至于庸俗的人,世上固然是能太平些许。但那停歇了的追求,那所谓的安宁,却会使尘世不仅少了些引人的故事,更是没有了进步的光彩。现实之中,亦当如此。再读聊斋,再得后感。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报恩复仇,不去叹息人世间的世道炎凉,不去讨论人怪之间的孰对孰错。偶得谬感,不知所言。 聊斋志异读后感(五): 寒假期间,有一天,妈妈带我去书店读书,我在书店读了聊斋志异,便有感而发,写出了一篇读后感。聊斋表面虽然是些妖魔鬼怪与书生仙士敌对与情感的故事,内在却透露着封建王朝的黑暗面,如其中的席方平这一章,在人们看来,但是只是写阎王、郡县城隍受羊家贿赂,不问青红皂白将席方平以及其爸爸加以酷刑,不允其再告贪赃枉法的官吏与羊家,最后二郎神给席方平平反,将羊家、郡县城隍以及阎王加以重罚,使羊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