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培训理论考试试题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2058478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培训理论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业培训理论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业培训理论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业培训理论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业培训理论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培训理论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培训理论考试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培训理论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1. 农业推广活动的实质是( A )。A组织和教育农民B迫使农民改变行为C. 完成国家农业推广计划D发展农业生产2. “农业推广”一词的应用最是在( C )。A. 英国1866年B.英国1914年C.美国1914年D.中国宋真宗时 期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是在( B )。A. 1991 B.1993 C.1995 D.19974. 被称为“美国农业推广之父”的是( C )。A.罗杰斯(E.M.Rogers) B.瑞安(Rya n)C.纳伯(S.

2、 A.knapp) D.巴特菲尔德(Kenyonl Butterfield)5. 组织的最大功能是( C )。A.部分替代生产力要素B.成立机构C.产生新的生产力D指挥和控制6. 根据农民对农业创新采用时间的不同分成不同的群体,称为采 用者群体。各类采用者采用农业创新过程各阶段的时间差异存在明显 的规律性,其中( A )。A. 从认识到试用所需的时间: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 期多数落后者 p=B. 从试行到采用所需的时间: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 期多数落后者 p=C. 从认识到试用所需的时间: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 期多数落后者D从认识到采用所需的时间: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

3、多数后 期多数落后者7. 从第一个实践者运用农业创新发展到社区中其他农民运用创新的过程称为( C )。A.农业推广过程B.创新采用过程C.创新扩散过程D创新的发展过程8. 农业推广组织的运行机制是( B )。A.行政命令B.试验示范C.服务D协调和指挥9. 农业推广的目标体系可以分为( C )级。A.二 B.三C.四D五10. 依据一定的原则,由农民自已拟定农业推广计划,这种方式是( B )。A.自上而下的计划拟定方式B.自下而上的拟定方式 C.联合拟定方式D.上下结合拟定方式11. 乡村农业推广目标体系一般不包括( A )目标。A.经济目标B.基本目标C.般目标D工作目标12. 反映单项技术

4、推广的程度指标是( B )。A.推广率B.推广度C.推广指数D转化度13.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可以用转化率来表示,转化率可用下式计算:R二“00%式中:R表示成果转化率A.aO表示实际转化成果数B.a表示实际转化成果数C.t0表示正常转化周期D.t表示实际转化周期14. 推广人员与农民在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定技术承包合同,按合同规定推广技术。这种推广方式是。CA.群众性推广方式B.联产提成技术承包推广方式C.技术承包责任制推广方式D项目推广方式15. 以技术传输,改良农业技术为主的推广方式是( A )。A.般推广方式B.农作系统开发推广方式C.产品专业化推广方式D项目推广方式16

5、. 对推广对象评价的重要标准是( B )。A.生产率B.采用率C.推广效益率D推广度17. 农业推广工作评价是确定农业推广的( D )。A.计划和目标B.内容和方法C.机构和人员D.效果和价值18. 农业推广工作的评价可以主要从推广对象和( A )两个方面来内 容和标准进行。A.推广组织B.推广人员C.推广方法D.推广技术19. 推广成效率是( C )除以适宜推广面积。A.推广后的总收入B.推广总经济效果C.实际推广面积D推广总面积20. 农业推广工作过程实际上是( A )。A.解决农民自己的问题B.解决推广人员的问题C. 推广人员完成本职工作D.推广人员为农民决策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

6、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 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 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1. 构成农业发展支持系统的要素有( ABCDE )。A.研究B.教育C.农业投入D政策 E推广2. 农业推广工作环境变量因素有( ACDE )。A.政治与法律B.市场C.经济D. 社会文化E.农村区域位置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条件主要是( ABCD )。A转化主体B转化客体C转化受体D转化手段E.转化环境4. 在农业推广工作评价中,收集评价资料的方法有。ABCDEA.问卷法B.访问法C.讨论法D观察法E.比较法5. 农业推广方法效果的评价,应该是改变农民的行为程

7、度,包括 的方面有( ABC )。A. 推广方法与农民接受和采用的情况B. 推广方法与农民采用后所取得的效果C. 推广方法对推广人员本身及农民的影响D推广方法与推广内容的结合E. 推广方法与推广手段的比较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 农业推广基本概念的涵义2. 进步农民策略3. 合作推广4. 职权结构5. 个别教学法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 简述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2. 农业推广项目的主要来源有哪四个方面?3. 简述有效组织设计特征。4. 简述制定农业推广计划的原则。5. 农业推广教育有哪些基本特点?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 何谓成果示范?怎样才

8、能充分发挥成果示范的作用?2. 试运用提高成果分布的理论阐述提高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成果 分布的对策。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合格的农业推广人员应具备 哪些素质?农业培训理论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 A 2.C 3.B 4.C 5.C6. A 7.C 8.B 9.C 10.B11.A 12.B 13.A 14.C 15.A16.B 17.D 18.A 19.C 20.A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1.ABCDE 2.ACDE 3.ABCD 4.ABCDE 5.ABC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 农业推广是一

9、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和咨询活动。2. 依据创新扩散规律所制定的农业推广策略,即推广人员与农民一起工作,先将技术传播给进步农民,再由进步农民传播给其他农民 的一种推广策略。3. 是农业推广的一条原则,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业推广, 实行大联合、大合作。在农业推广工作中,推广人员与农民要合作, 科研、教学和推广要合作,农业推广部门与社会有关部门要合作。4. 各层次、各部门在权力和责任方面的分工及相互关系。5. 推广工作者同对象一对一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和培 训。四、简答题(每小题5 分,共 25分)1. 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依此为认识阶段、 感兴趣阶段、试用

10、阶段、评价阶段、采用阶段。2. (1)引进技术;(2)科研教学单位的科技成果;(3)农民群众的先进;(4) 农业推广部门的技术改进。3. (1)有助于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使组织活动更有秩序和预 见性;(2)有助于及时总结组织活动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而形成合 理的组织结构;(3)有助于保持组织活动的连续性 ;(4)有助于正确确定组 织活动的范围及劳动的合理分工与协作,提高工作绩效。4.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2)与地区长远规划相结合的原 则;(3)干部、农民,专家三结合原则 ;(4)技术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 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5)有助于提高农民认识自我价值的能力

11、及 自助能力的原则。5. (1)农业推广教育的普及性;(2)农业推广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3)农 业推广教育的实践性;(4)农业推广教育的时效性 ;(5)农业推广教育的综 合性;(6)农业推广教育场所、形式、手段的多样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0 分,共 30分)1.成果示范是在农业推广人员的指导下,将在当地经实验成功的 某项科技成果组装配套技术或某项实际种植经验有计划地在一定面积 上进行实际应用,做出样板,示范给其他农民,引起他们的兴趣,鼓 励推动他们共同效仿的推广方法。要发挥成果示范的作用,应该:(一) 坚持成果示范原则 (1)有计划;(2)与农民目标一致;(3)示范点有 代表性;(4)取得

12、当地领导的合作;(5)技术正确,示范有把握;(6)有相应的物资和资金配套。(二) 做好示范的每一步 (1)示范布局与示范地块选择 ;(2)确定示范 户;(3)做好观察记载;(4)及时组织示范参观;(5)做好示范的总结评价工作2. (一)简要分析技术上限、经济上限和成果分布的决定因素及其相 互关系。(二)对策:(1)积极引进适用技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培植生产 力新的增长点;(2)增加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 建立价格体系和有效的生产信贷计划;(4)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5)强化党对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领导。3. (一)政治素质: (1)热爱本职,服务农民 ;(2)深入基层,联系群 众;(3)勇于探索,勤奋求知;(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5)谦虚真诚,合作 共事。(二)业务素质:(1)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2)丰富的农村 社会学知识和较强社会工作能力;(3)经营管理能力;(4)教育学知识和推广教学能力 ;(5)语言和文字表 达能力。(三) 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要强调 (1)经营管理能力 ;(2)信息知识;(3) 知识更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