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的植物学特性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203651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生的植物学特性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花生的植物学特性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花生的植物学特性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花生的植物学特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生的植物学特性(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花生的植物学特性http:/www.zh-、(一)种子花生种子通常称为花生仁或花生米。成熟种子外形,一端钝圆 或较平(子叶端),另一端较突出(胚端)。种子形状可分为椭圆形、三角 形、桃形、圆锥形和圆柱形5种。普通型品种种子多为椭圆形、较长, 珍珠豆型品种多为桃形、较短圆。通常以饱满种子百仁重表示花生 品种的种子大小,分为大粒种、中粒种、小粒种3种。百仁重在80克以 上的为大粒种,50-80克的为中粒种,50克以下的为小粒种。也可以 每千克子仁粒数来反映种子大小。品种间种子大小差异主要取决于 品种遗传因素、自然条件、栽培措施和种子成熟度。适宜的环境和良 好的栽培条件有利于荚果充实饱满。普通型

2、大粒品种百仁重可达 100克,一些珍珠豆型品种百仁重不足50克。同一植株上种子大小和 成熟度差异很大。在两室荚果中,通常前室种子较后室种子发育晚, 重量轻。种子由种皮、胚两部分构成。种皮颜色(以晒干新剥壳的成熟 种子为准)大体分为紫、紫红、紫黑、红、深红、粉红、淡红、浅褐、淡黄、 红白相间、白色等11种,以粉红色品种最多。种皮颜色受环境和栽培 条件影响甚小,可作为区分花生品种的特征之一。种皮主要起保护 作用,防止有害微生物的侵染。胚分为胚芽、胚轴、胚根及子叶四部 分。子叶较大,两瓣,肥厚而有光泽,贮存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及其 他营养物质。种子发芽时,子叶内所贮藏的营养物质经过复杂的转 化,供给

3、发芽出苗所需养分。胚芽由1个主芽及2个子叶节侧芽组成。 主芽发育成主茎,子叶节侧芽发育成第一对侧枝。种子近尖端部分 种皮表面有一白痕为种脐。花生种子休眠期的长短,因品种而异。一 般早熟品种休眠期短,为9-50天;中晚熟品种休眠期长,为100-120 天;有些晚熟品种可长达150天。珍珠豆型与多粒型休眠期较短,有 的甚至在收获不及时的情况下,常在植株上大量发芽,造成损失。利 用乙烯利、激素等处理,或应用晒种、浸种、催芽等处理,能有效地 解除休眠。(二)根花生根为圆锥根系,由主根和次生根组成。在土壤湿润条件下, 胚轴及侧枝基部也可能发生不定根。主根由胚根直接长成,可深达2 米左右,根群主要分布在3

4、0厘米内土层中。由主根上分生出的侧根 称一次侧根,一次侧根分生出的侧根称二次侧根,依此类推。侧根在 苗期有数十条,开花时可达数百条。土壤性质好坏,与根系生长极为 密切。土层深厚、透气性好的土壤,对根系生长有利;土层痔薄的丘 陵地或黏重土壤,根系分布范围小,数量也少;沙壤土透气性好,但 保水保肥力差,对根系发育不利。根主要起着吸收、输导、支持等作 用,并具有合成氨基酸、激素等物质的功能。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和矿物质营养元素,通过导管输送到地上各部分器官,而由叶片合 成的光合产物则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往下运输到根系的各个部分,供 给根的生长。花生根部长着许多圆形突出的瘤,叫“根瘤”。着生在根 颈和主

5、侧根基部的根瘤较大,固氮力较强,着生在侧根和次生细枝 根上的根瘤较小,固氮能力较弱。根瘤形成初期,根瘤菌的固氮活动 很弱,不但不能供给花生氮素营养,还需吸收根系的营养来维持它 的生命。随着花生的生长,根瘤菌的固氮能力逐渐增强,始花后与花 生成为“共生”关系。花生结荚初期,根瘤菌固氮能力最强,是为花生 供氮最多的时期。(三)茎花生主茎直立,苗期呈圆形,中部有髓;盛花期后,主茎中、上部 呈棱角状,全茎中空,下部木质化,截面呈圆形。主茎绿色或带有部 分红色,一般具有15-25个节间,上部和下部的节间短,中部的节间 较长。主茎高度通常15-75厘米;主茎高度与品种和栽培条件有关。 相同栽培条件下,丛生

6、品种高于蔓生品种。水肥过多、密度过大、光 照不足或叶面积过大,使节间伸长,主茎增高,生长细弱。主茎高度 可作为衡量花生生育状况和群体大小的简易指标,但主茎并非越高 越好。一般认为,丛生型品种主茎高以40-50厘米为宜,最高不超过 60厘米,如发现有超高趋势,应及时采取措施抑制其生长。主茎一般 不直接着生英果或着生很少。主茎上叶片一般比侧枝叶片大。茎部 主要起着输导和支持的作用,根部吸收的水分、矿物质元素和叶片 合成的有机物质,都要通过茎部向上和向下运输;叶片靠茎的支持 能适当地分布空间,接收日光进行光合作用。此外,花生的茎部在一 定程度上起着一个养分临时贮藏器官的作用,在生长后期,茎部积 累的

7、氮、磷和其他营养物质逐步转移到荚果中去。花生的第1对侧枝 和第2对侧枝长势强,这2对侧枝及其发生的二次分枝构成花生植株 的主体,是着生英果的主要部位。单株分枝数的变化很大,连续开花 型品种单株分枝数5-10条,交替开花型的品种分枝数一般在10条以 上。蔓生品种稀植时可达100多条。同一品种的分枝数受环境条件影 响很大。肥水不足、密度大、光照不足单株分枝数显著减少。夏播植 株分枝数明显少于春播。花生植株由子侧枝生长的姿态以及侧枝与 主茎长度比例的不同,而构成不同的株形。第一对侧枝长度与主茎 高度的比率称株形指数。直立型与半蔓型一般合称丛生型。一个品 种的株形比较稳定,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小,是花生品

8、种分类的重要 性状之一。(四)叶花生真叶为羽状复叶,由叶片、叶柄和托叶3部分组成。叶片在 茎枝上均为互生。每片复叶一般由4个小叶组成。4个小叶两两对生 在叶柄上部,小叶的形状有椭圆、倒卵圆、长椭圆和宽倒卵圆等4种。 花生叶片是由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脉维管束及大型贮水细 胞组成。大小叶脉由维管束组成。花生叶柄细长,一般为2-10厘米。 叶柄的上面有一纵沟,由先端通达基部,基部膨大部分叫做叶枕或 称叶褥)。小叶的叶柄很短,基部也有叶枕。叶柄基部有两片托叶,托 叶的下部与叶柄基部相连,它的形状因品种而异,可作为品种鉴别 的标志之一。花生叶片的光合潜能很高。据测定,幼苗期花生的光合 生产率可达

9、每平方米叶面积每小时同化40-51克二氧化碳,接近玉 米和超过大豆的净光合生产率。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气温、土 壤水分、叶位和叶龄对光合强度的影响很大。每到日落或阴天下雨, 复叶相对生的4个小叶就会自动闭合,复叶下垂,至翌日晨或晴天 时,小叶片重新开放,复叶柄隆起。这种昼开夜闭和下垂隆起的现象 叫感夜运动或睡眠运动。产生这种运动是由光线的强弱变化使叶枕 上半部薄壁细胞内的膨压变化所致。(五)花花是生殖器官,一般是2-7朵(有的多达十几朵),各个短柄的花 集生在一条总花梗上,形成一个总状花序。花序实际是一个着生花 的变态枝,在花序轴第1节上着生1片苞叶,其叶腋内着生花。根据花 序在植株上着生

10、部位和方式,可将花生分成连续开花型和交替开花 型2种。连续开花型的品种,主茎和侧枝的每个节上均可若生花序。 交替开花型的品种,主茎上不着生花序,侧枝基部1-3节或1-2节上 只长背养枝、不能着生花序,其后几节只生花序不生营养枝,然后又 有几个节只生营养枝不生花序,如此交替发生。花器由苞叶、花芬、 花冠、雄蕊和雌蕊组成。花生苞叶两片、绿色;花4位于内苞叶之内, 下部联合成一个细长的花粤管,尊管上部为5枚绿色尊片,其中4枚 连合,1枚分离;花冠蝶形,从外向内由1片旗瓣.2片翼瓣和2片龙骨 瓣组成,一般为橙黄色,亦有深黄色或浅黄色的品种,雌雄蕊包在其 内。每朵花有雄蕊10枚,其中2枚退化,少数品种退

11、化1枚或不退化。 雌蕊花丝通常4长4短相间而生,长有花药。雌蕊位于花的中心,分为 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细长的花柱从花甘萼管至雄蕊管内伸出,柱 头密生茸毛,顶端略膨大呈小球形。子房位于花曹管及雄蕊管基部, 内有一至数个胚珠,子房基部有子房柄,在开花受精后,其分生延长 区的细胞,迅速分裂使子房柄伸长,把子房推人土中,这一过程称为 下针。能够受精结实的花为有效花,不能受精结实的花为无效花,无 效花的成因很多。有些花着生在茎的基部,且为土壤所覆盖,一般称 其为地下花。在连续开花型品种中,常可见到此花,它们也能受精结 实。花生植株的花,大体按由内向外、由下而上的顺序依次开放。整 个植株(或整个群体)

12、开花期,一般珍珠豆型品种50-70天,普通型品 种60-120天。如果气候适宜,有的品种在收获时还能见到零星花开 放。开花最多的一段时间称盛花期。连续开花型品种始花后10天即 可达盛花期,交替开花型品种始花20天后才能达盛花期,有些晚熟 品种盛花期不明显,常出现好几个开花高峰。(六)果针花生的胚受精后3-6天,即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子房柄。子房柄连 同其先端的子房合称果针。果针的表皮细胞木质化,形成帽状物,其 作用似根冠,保护子房人土。子房位于果针先端约1毫米内,其后1-2 毫米为子房柄细胞分裂区,再后至4-7毫米内为细胞延长区。子房柄 的构造与茎相似,生有表皮毛,果针人土后可吸收水分和养分。子房

13、 柄表皮细胞含有花青素,皮层的最外一层细胞含有叶绿体,故子房 柄的曝光部位呈紫绿色。(七)英果花生果实为英果。果壳坚硬,成熟时不开裂,多数荚果具有二室 或三室以上,各室间无横隔,有或深或浅的缩缢,称果腰。荚果的先 端突出似鸟喙状,称果嘴。荚果形状因品种而异,大体可分为普通 形、斧头形、葫芦形、蜂腰形、蚕茧形、曲棍形、串珠形7种。通常以随 机样品(包括饱果、秕果、单仁果、双仁果和多仁果)的平均每千克荚 果个数来表示荚果的大小,或以饱满荚果的百果重(克)表示品种正 常发育的荚果大小。同一品种的荚果,因环境条件、栽培措施、形成 先后、着生部位不同等原因,其成熟度及果重差别很大。百果重是品 种的主要特征。果壳厚度因品种而异,珍珠豆型品种较薄,荚壳重占 果重的25%-30%;普通型品种较厚,荚壳重占30%以上。发育良好,子 仁充实饱满的荚果,千克果数少,英壳占果重比例小,荚果的出仁率 (子仁重占荚果重的百分数)高。果壳由子房壁发育而来,在荚果发 育成熟过程中,果皮纤维层日益木质化,并逐渐由白色转为黄白、黄 褐或褐色,果壳逐渐变薄、变硬、网纹逐渐清晰,内含物质逐渐转向 子仁,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固有的暗黄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