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2031137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毒理学基础 第5版,供预防医学类专业用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编:王心如(一)概念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二)研究内容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

2、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毒性(toxicity):指化学物质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剂量相同时,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大的化学物质,毒性越高。相对于同一损害指标,需要剂量越小的化学物质,其毒性越大。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

3、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毒效应(toxic 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当改变暴露条件时,毒效应会相应改变。毒性是一种能力,中毒是一种状态,毒效应是一种表现。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

4、高。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选择性毒性产生的原因:(1)物种和细胞学差异 (细菌、青霉素)(2)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百草枯、肺) (3)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 磺胺类药物的发明)(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肝、肾再生能力强,脑、神经再生能力弱)靶器官 (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特点: 一种毒物可以有几个靶器官,不同的毒物可

5、以作用于同一个或同几个靶器官。 在同一靶器官产生相同毒效应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又称生物学标记或生物学标志物,是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人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量反应(graded response),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剂量效应关系( dose-effect relatio

6、nship ),现称剂量-量反应关系(grade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现称剂量-质反应关系(quanta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剂量-量反应关系和剂量-质反应关系统称为剂量-反应关系,是毒理学的重要概念。化学物质的剂量越大,所致的量反应强度应该越大,或出现的质反应发生率应该越高。剂量-反应关系是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实验研究(

7、微观):用实验为人类提供剂量效应(反应)关系等资料,结合人群接触水平对化学物质进行安全性评价。 * 体内实验* 体外实验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 受控的临床研究 毒理学体内试验 毒理学体外试验 优点 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 规定的限定暴露条件在人群中测定反应对某组人群(如哮喘)的研究是有力的能测定效应的强度 易于控制暴露条件能测定多种效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作用(如:性别、年龄、遗传特征等和其他调控因素饮食等)能评价机制 影响因素少,易于控制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如:机制,代谢)人力物力花费较少 缺点耗资、耗时多(多为回顾性

8、),无健康保护难以确定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可检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倍以上测定指标较粗(发病率,死亡率) 耗资多较低浓度和较短时间的暴露限于较少量的人群(一般50)限于暂时、微小、可逆的效应一般不适于研究最敏感的人群动物暴露与人暴露相关的不确定性受控的饲养条件与人的实际情况不一致暴露的浓度和时间的模式显著地不同于人群的暴露 不能全面反映毒作用,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最后依据难以观察慢性毒作用 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LD50是评价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化学物质进

9、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的数值越小。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 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 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10、/Limch 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第三章 外源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1、 生物转运(biotransport):是指在ADME这四个过程中,外源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即都是外源毒物穿透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与性质不发生变化。2、 ADME过程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3、 生物转化(biotransf

11、ormation): 是指外源毒物的代谢变化过程,即外源化学物形成新的衍生物的过程,所形成的产物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改变,所以又称为代谢转化。4、 外源毒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 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毒物的固有毒性和剂量、毒物到达靶器官的数量以及在靶器官存留的时间 。5、 剂量包括外剂量、内剂量和靶剂量;靶剂量指到达靶组织的可与特定器官或细胞交互作用的外源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剂量,对于外源毒物所致损害作用的性质和强度起决定性作用。 6、 毒物动力学 (toxicokinetics) :是指研究外源毒物的数量在ADME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7、 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

12、、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膜动转运)(主要出选择题)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外源毒物顺浓度差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毒物由生物膜浓度较高的一侧向浓度较低的一侧扩散,当两侧浓度达到动态平衡时,扩散即终止 滤过(filtration):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依靠生物膜两侧的渗透压梯度和流体静压的作用 。(eg:肾小球、毛细管)特殊转运(special transport):外源化学物借助于载体或特殊转运系统而发生的跨膜运动。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外源化学物在载体的参与下,逆浓度

13、梯度通过生物膜的转运过程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外源毒物,利用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的过程,所以又称为载体扩散;膜动转运(cytosis transport):胞饮和吞噬:液体或固体外源毒物被伸出的生物膜包围,然后将被包围的液滴或较大颗粒并入细胞内,达到转运的目的,前者称为胞饮,后者称为吞噬,总称为胞吞作用; 8、 胃肠道吸收 胃肠道是外源化学物的主要吸收途径之一; 外源化合物的吸收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但主要在小肠; 吸收方式: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还可以通过主动转运系统、滤过、胞饮或吞噬9、 肝脏的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是指经

14、胃肠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通过门静脉首先到达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后,再进入体循环,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消除。经呼吸道吸收:肺是主要器官;肺泡解剖生理特点;外源毒物经肺吸收迅速,仅次于静脉注射;不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全身; 10、 气溶胶毒物经肺吸收的影响因素 :粒子大小、水溶性粒子大小a) 气溶胶的直径5 m者多数沉积于鼻咽部;b) 2m5m沉降于气管、支气管; c) 0.52 m的粒子可吸入肺泡;d) 而0.1 m则由于其布朗运动而随呼气而呼出; 水溶性:溶解度大的易在上呼吸道吸收, 溶解度低的气溶胶易到达肺泡被吸收11、 在毒理学中, 有意义的颗粒直径为0.110 m 12、 蓄

15、积作用(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 现象称为蓄积。(CO、铅) (1) 物质蓄积(DDT存于脂肪,毒性在神经)(2) 功能蓄积(百草枯存于肺,引起肺水肿) 13、 排泄的主要途径:经肾脏随尿液排出;粪便排出; 经呼吸道随同呼出气体排出;其他途径。14、 经肾脏随尿液排泄: :主要排泄机理 肾小球滤过 肾小球简单扩散 (脂水分配系数高的物质,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管主动转运 其中简单扩散和主动转运更为重要 15、 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是指部分外源化学物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形成结合物,并以结合物的形式排出在胆汁中;肠内存在的肠菌群以及葡萄糖苷酸酶,可将部分结合物水解,则使外源化学物又重新被吸收的过程。毒理学意义:排泄速度减慢、延长生物半减期、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16、 生物转运的毒理学意义 1.吸收与毒性:进入体内毒物的量; 吸收途径;吸收部位;2.分布与毒性:器官组织中毒物的量; 毒物不均匀分布,浓集点可能就是靶器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