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系统与连续时间系统的根本差别是:离散系统(图3)有采样开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202983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散系统与连续时间系统的根本差别是:离散系统(图3)有采样开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离散系统与连续时间系统的根本差别是:离散系统(图3)有采样开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离散系统与连续时间系统的根本差别是:离散系统(图3)有采样开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离散系统与连续时间系统的根本差别是:离散系统(图3)有采样开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离散系统与连续时间系统的根本差别是:离散系统(图3)有采样开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离散系统与连续时间系统的根本差别是:离散系统(图3)有采样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散系统与连续时间系统的根本差别是:离散系统(图3)有采样开(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离散系统与连续时间系统的根本差别是:离散系统(图3)有采样开关存在,而连续系统则无。连续信号经过采样开关变成离散信号(图4),采样开关起这理想脉冲发生器的作用,通过它将连续信号调制成脉冲序列。图3 离散系统方块图图4 离散型时间函数图5 信号频谱图调制之后的信号中,包含与脉冲频率相关的高频频谱(图5),相邻两频谱不相重叠的条件是:其中: -采样开关的采样频率-连续信号频谱中的最高频率这就是采样定理,通常选择采样频率时取四倍连续信号的最大频率。实验中,信号源产生频率可调的周期性信号,计算机通过A/D板将信号采集入内存,通过软件示波器显示出来,调整采样频

2、率,可以得到不同的采样结果,以波形图直观显示出来。由此,可考察波形失真程度。三、实验使用的仪器设备及实验装置1. 装有LabVIEW软件和PCI-1200数据采集卡的计算机一台2. 频率计或信号发生器一台3. 外接端子板、数据采集板、计算机、组态软件基于LabVIEW的信号测试系统主要包括信号发生器、DAQ数据采集卡和计算机软件三部分组成。A/D数据采集采用NI公司PCMCIA接口的PCI-1200型多功能数据采集卡;L abVIEW 7.1软件。将PCI-1200数据采集卡插到计算机主板上的一个空闲的PCI插槽中,接好各种附件,其驱动程序就是NI-DAQ。附件包括一条50芯的数据线,一个型号

3、为CB-50LP的转接板,转接板直接与外部信号连接。图7 DAQ设备与DAQ节点以及VI的层次关系图图6 CB-50LP转接板的引脚定义图图8 采样定理验证实验构成图四、具体实验步骤(一)通过LabVIEW进行模拟信号的数据采集1. 安装数据采集卡,根据数据采集卡接线指示(图6)连接线路,并检查测试。2. 熟悉LabVIEW软件中与数据采集相关的控件与设置项。3. 编制DAQ程序,并调试数据采集组态。4. 应用该组态软件进行波形数据采集并存储,信号种类设置为正弦波,分别设置信号发生器频率为50,100Hz,观察并记录波形变化。5. 设置信号种类为方波或锯齿波,重复上述实验。(二)采样定理验证实

4、验1. 按图8连接线路,并检查测试。2. 熟悉 GeniDAQ软件中与数据采集相关的控件与设置项。3. 编制、调试数据采集组态。4. 应用该组态软件进行波形数据采集并存储,信号种类设置为正弦波,分别设置信号发生器频率为50,100Hz,采集频率设置为50、100、150、200、300、500Hz,观察并记录波形变化,体验采样定理的正确性。五、实验准备及预习要求1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在老师答疑和同学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实验准备任务:1).了解数据采集及其硬件(A/D变换器和数据采集卡)选择的基本知识;2).熟悉G语言编程环境和虚拟仪器的含义;1. 理解采样定理的意义;2. 实验前可以参考的书籍:

5、现代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LabVIEW7.1测试技术与仪器应用等。六、实验报告内容及格式1实验目的2实验内容3实验装置4实验原理(测试实验系统图)5实验步骤6实验结果与分析(包括实验数据、处理图形、主要关系式和有关程序)7思考题解析七、开课教师及联系方式开课教师:刘艳明 伍耐明 联系方式:82317426“振动测量和轴系动平衡实验” 教学实验指导书教学实验编号: 041701-3 (可不填)教学实验名称: 振动测量和轴系动平衡实验 (中文) Oscillation Measurement and Shafting Inertia Balance (英文)学分/学时:1学分/16学时适用专业:发

6、动机、工程热物理、宇航、气动、汽车专业先修课程和环节:了解振动测量的基本原理;振动传感器(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工作原理;振动信号的描述;机械振动基本参量的常用测量方法。一、实验目的1、掌握刚性转子现场动平衡的基本作业;2、掌握有关测量仪器的使用;3、通过实验了解动静法的工程应用。二、实验内容及基本原理实验内容即是对一多圆盘刚性转子用两平面影响系数法进行动平衡。工作转速低于最低阶段临界转速的转子称为刚性转子,反之称为柔性转子。本实验采取一种刚性转子动平衡常用的方法两平面影响系数法。该方法无需专用平衡机,只要一般的振动测量,适合在转子工作现场进行平衡作业。图 一根据理论力学的动静法原理:一匀速旋

7、转的长转子,其连续分布的离心惯性力系可向质心C简化为一个合力(主向量)R和一个合力偶Mc(主矩),见图一。如果转子的质心恰在转轴上,且转轴恰好是转子的惯性主轴,则合力R和合力偶矩Mc的值均为零,这种情况称转子是平衡的;反之,不满足上述条件的转子是不平衡的。不平衡转子的轴承与轴颈之间产生交变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引起轴承座和转轴本身的强烈振动,从而影响机器的工作性能和工作寿命。刚性转子动平衡的目标是,使离心惯性力的合力和合力偶矩的值趋近于零。为此,我们可以在转子上任意选定两个截面,称校正平面,在离轴心一定距离,称校正半径,与转子上某一参考标记成夹角和处,分别附加一块质量为、重块称校正质量。如能使

8、两个质量和的离心惯性力(其大小分别为和,为转动角速度)的合力和合力偶正好与原不平衡转子的离心惯性力相平衡,那么就实现了刚性转子的动平衡。两平面影响系数法的过程如下:1) 在额定的工作转速或任选的平衡转速下,检测原始不平衡引起轴承或轴颈A、B在某方位的振动动量和,其中和是振动位移,速度或加速度的幅值,和是振动信号对转子上参考标记有关的参考脉冲的相位角。2) 根据转子的结构,选定年两个校正平面、,并确定校正半径、,现在平面上加一试重,其中为试重质量,为试重相对参考标记的方位角,以顺转向为正。在相同转速下测量轴承A、B的振动量和。矢量关系见图二a、b。显然,矢量及。为平面上加试重所引起的轴承振动的变

9、化,称为试重的效果矢量。方位角为零度的单位试重的效果矢量称为影响系数。因而,我们可以由下面式子求影响系数:3) 取走,在平面上加试重,为试重质量,为试重方位角。同样测得轴承A、B的振动量和,从而求得效果矢量和(见图二c、d)及影响系数:图 二4) 校正平面、上所需的校正量和,可通过解矢量方程组求得:或、为校正质量,为校正方向角。求解矢量方程组最好是使用计算机。要求自编计算机两平面影响系数法动平衡实用程序。5) 根据计算结果,在转子上安装校正质量,重新启动转子,如振动已减小到满意程度,则平衡结束,否则可重复上面步骤,再进行一次修正平衡。三、实验使用的仪器设备及实验装置测试系统如图三所示。1、转子

10、系统转子轴上固定有四个圆盘,两端用含油轴承支承。电动机通过橡胶软管拖动转轴,用自耦调压器调节转速。最高工作转速为4000,远低于转子轴承系统得固有频率。2、 电涡流位移计及ST5000A型动平衡仪电涡流位移计包括探头和前置器。探头前端有一扁型线圈,由前置器提供高频(2MHz)电流。当它靠近金属导体测量对象时,后者表面产生感应电涡流。间隙变化,电涡流的强弱随之变化,线圈的供电电流也发生变化,从而再串连于线圈的电容上产生被调制的电压信号,此信号经过前置器的调节、检波、放大,成为在一定范围内与间隙大小成比例的直流或低频交流电压信号。本实验使用两个电涡流计,分别检测两个轴承座的水平振动位移。两路位移信

11、号通过切换开关依次馈入动平衡仪,以光电变换器给出的电脉冲为参考,进行同频检测(滤除谐波干扰)和相位比较后,在动平衡仪面板上数显出振动位移的幅值、相位及转速数据。同频检测前后的振动位移波形,通过电子示波器随时观察。图 三3、 精密天平用以测量平衡加重的质量4、 用电表用以调整电涡流探头的安装位置(初始间隙)。四、具体实验步骤1、按图三所示连接测试仪器及传感器。2、打开平衡仪和示波器电源,预热2分钟。3、转速传感器杆头调整:适当调整传感头端面与标志块(凹块)之间的距离,同时观察转速显示窗口下方的指示灯以表示绿色“OK”灯亮,红色不亮为最佳位置,绿色灯灭为太远,调整时注意凹块不处在传感器的端面为合适

12、。4、 调整两个电涡流探头的位置,使其前端距离轴承座测量表面约1mm,这时用万用表测量前置器的输出,应约为8.0V,因该电涡流位移的灵敏度为8.0,线性范围02mm。5、 转动调压器旋钮,启动转子,供电电压可从零快速调到120V左右,待转子已启动后,再退回到80V左右,以获得较慢转速。6、 用调压器慢慢升速。从动平衡仪上观察转速、振幅、相位度数的变化。在转速从2000 至3000之间,选择一比较稳定的转速,并使其稳定不变。从动平衡仪上分别读出转子原始不平衡引起左(A)、右(B)轴承座振动位移的幅值和相位角及。7、 转速回零。在平面(号圆盘)上任选方位加一试重。记录的值(用天平测量,可取其在58

13、克),及固定点的相位角(以凹面边缘为准作为参考标记算起。顺转向为正)。8、 启动转子,新调到平衡转速,测出平面加重后,两个轴承座振动位移的幅值和相位角(和)。9、 转速回零。在平面(4号圆盘)上任选方位加一试重,拆除。测量记录的值及其固定方位角。10、 转速重新调到。测出平面加试重后,两个轴承座振动位移的幅值和相位角(和)。11、自编程序计算。12、按11步,求出的平衡质量、及校正相位角、在校正平面,重新加重。然后将转速调到,再测量记录两个轴承座振动的幅值和相位角。13、计算平衡率(即平衡前后振动幅值的差与未平衡振幅值的百分比),如高于80,实验可结束。否则应寻找平衡效果不良原因重做。14、停

14、机,关掉电源。拆除电源。拆除平衡质量,使转子系统复原。五、实验准备及预习要求认真阅读本实验指导书,必要时预先到实验室看看实验装置和测量仪器,对照仪器阅读ST-5000A型多功能性柔性转子实验台实验系统使用说明书,学会操作使用本仪器,并请求有关教师答疑或学生自行讨论。六、实验报告内容及格式实验报告内容要求:1. 写出实验目的、内容、装置及步骤。2. 实验记录和计算结果整理成表格,格式可参考附录一。3. 分析讨论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4. *参考图二,画出实验测试数据的矢量关系图。5. 画出实验装置系统图。6. *自编一套应用程序。把本实验的数据输入自编程序,求解出校正量。实验报告格式如下:1、实验目的2、实验内容3、实验装置4、实验原理(测试实验系统图)5、实验步骤6、实验结果与分析(包括实验数据、处理图形、主要关系式和有关程序)7、思考题解析七、开课教师及联系方式开题教师:伍耐明 刘艳明; 联系方式:82317426附录:实验数据表(供参考)平衡转速n=2750, 实验日期:A轴承 平面 B轴承 平面 幅值相位幅值相位原始振动degdeg平面试重克deg及degdeg平面试重克deg及degdeg计算校正量克deg克deg平衡后振动degdeg*平衡率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