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2021632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成都十二中 任志恒一、【教材分析】琵琶行并序属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单元,是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人教版教材虽然几经修订,但几乎都有这首诗,说明本诗在诗歌史上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其重要之处表现在诗中出色的音乐描写,将抽象的声音写得具体形象生动可感,更在于本诗通过白居易忽闻琵琶声、偶遇琵琶女中所传递出的知音之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而如此渴望知音则由于诗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下的寂寥之情。正是这种人生的寂寥之感,使得琵琶女夜半空弹、诗人泪湿青衫、后人为之喟叹。所以本文的学习就需要抓住关键诗句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情感。二、【学生分析】 学

2、生在学习本诗以前已经知道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然而对于琵琶女和白居易为什么萍水相逢却能产生知音之感不清楚。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进行设计,因此借助白居易为何说自己是泣下最多之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且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诗歌关键诗句对作者情感进行把握。三、【目标分析】1、结果性目标:能结合诗歌的关键语句品味作者的情感。2、体验性目标:在揣摩诗人为何说自己是泣下最多之人的活动中,体验关键语句和作者情感之间的关联四、【媒体运用】 黑板、课件、投影五、【核心问题分析】核心问题:抓住文章关键句,探讨作者为何说自己是泣下最多之人。由于本文属于诗歌,是诗歌史上描写声

3、音的经典,对琵琶声的描写具体而传神。尤其难得的是,作者在三听琵琶曲的过程中传递出的情感。白居易曾说诗歌创作乃“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本诗就是因事兴感,听闻琵琶曲、相遇琵琶女引发诗人强烈的共鸣,作者泪湿青衫感叹自己是泣下最多之人,其原因既是为琵琶女漂沦憔悴独守空船而悲伤,又是为自身转徙江湖、孤独寂寥而喟叹,更是为天涯沦落之人的精神寂寥而泪落。作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在已经疏通了文意、品味了音乐描写的基础上,就要将品味作者的情感作为关键。借助什么品味呢,抓住诗中的关键诗句,探讨作者为何是泣下最多之人,从而品味情感。六、【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出问题l 引入:

4、同学们,我们已经结合注释梳理了字词文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课时。在本诗的最后,白居易写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是谁,何为是泣下最多之人?l 核心问题:抓住文章关键句,探讨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泣下最多之人l 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思考核心问题问题通过核心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核心问题的探讨。解决问题l 巡视,观察小组活动并进行适时点拨阅读要求:1、 勾画圈点关键语句并朗读2、 批注作者情感l 请学生小组交流分享(若学生只关注了眼泪中的“悲”,则引导学生思考眼泪中有无其他的情感眼泪难道只是能表达悲伤的情感吗?白居易的眼泪里还有其他的感情吗?)l 阅读思考:

5、江州司马是谁?为什么他是泣下最多之人呢?请同学们独立阅读课文,圈点勾画文章关键语句并思考l 小组讨论分享,在教师的追问中思维走向深入。通过独立阅读思考和小组交流分享,一方面是对关键诗句进行揣摩,一方面是对作者情感进行把握。反思提升l 请学生归纳对关键诗句的把握方法:把握重要意象、抓住关键字词l 对诗人情感的揣摩:1、 悲中有喜,喜中含悲。遭遇之惨、环境之苦,渴望知音相遇,渴望心灵共鸣。喜和乐是偶遇、短暂,悲和伤却是旦暮、长久。2、 眼泪绝非只为环境艰苦,也不单为形只影单,更重要的是人生失意、远离家园时产生的精神寂寥。通过解决问题环节的回顾,完成本节课在揣摩关键诗句和把握情感的提升。学生对关键诗

6、句把握方法的主动归纳将处于缄默状态的知识显性化。运用反馈l 请学生利用抓重要字词或是重要意象的方法对文中某句诗的情感进行把握。l 分享交流l 完成运用反馈练习学生在明确了把握关键句的方法以后进行反馈练习,加深对关键诗句和作者情感之间的关联的体验。七、【评价预设】提出问题环节,看似引入,实则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江州司马”是谁?学生能够立马回答出来,但从哪里发现的呢?需要利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回答的兴趣。教师在这个环节,不需要进行过多的专业点评,而主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处于兴趣盎然的状态,为解决问题做准备。解决问题环节,学生根据核心问题“抓住文章关键句,探讨作者说自己是泣下最多之

7、人”,学生的目光可能聚焦在琵琶女的身世、白居易的遭遇、白居易贬谪所到环境的艰苦、白居易送别友人的悲伤,需要有专业的引导,因此我采用两种方式:第一方面,利用追问如“眼泪难道只是能表达悲伤的情感吗?白居易的眼泪里还有其他的感情吗?”或是“你从暂的字眼中能揣摩到什么”,促进学生拓展思维,进行合理的思考揣摩,体现教学评价的引导功能;第二方面,利用评价,通过聚焦问题,学生相互点评或是教师追问与学生的对话,将课堂的单向沟通变成双向沟通。反思提升阶段,主要凸显评价的积淀功能,通过教师诱导反思,提升讲解,将学生对关键诗句把握的缄默知识显性出来。需要以专业的术语或是方法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尤其引导学生在思考和

8、交流中对诗句重要字词、重要意象与诗句情感的关联把握。运用反馈环节,主要是要求学生以反思提升阶段概括出的方法对同学的作业进行点评,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是否把握重要字词、重要意象与情感的关联,同学点评是否恰当等角度进行评价,并要求学生即时进行修改。八、【板书设计】琵琶行并序 送别之悲悲 谪居之苦泣下最多 琵琶女身世之叹之人 精神寂寥知音之感 喜 终闻丝竹九、【教学流程图】开始课件诗性散文的阐述导入问题引入 引发思考出示核心问题课件提出核心问题:抓住文章关键句,探讨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泣下最多之人小组讨论交流巡视、查看、解疑活动一:抓住文章关键句,探讨作者说自己是泣下最多之人课件提升:请学生归纳对关键诗

9、句的把握方法;对诗人情感的揣摩进行总结讲解提升归纳总结活动二:请学生利用抓重要字词或是重要意象的方法对文中某句诗的情感进行把握。完成反馈实物投影点评结束十、【信息搜集】 课后由于没有及时请学生写下上课的感受,所以只搜集了本课运用反馈环节的学生作业。十一、【反思判断】川大附中校本教研公开课目标达成点检测表基本信息执教教师任志恒学 科语 文年 级高二年级上课时间2015年10月19日课题名称琵琶行并序核心问题抓住文章关键句,探讨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泣下最多之人教学目标结果性目标能结合诗歌的关键语句品味作者的情感。体验性目标在揣摩诗人为何是泣下最多之人的活动中,体验关键语句和作者情感之间的关联检测点运

10、用反馈部分请学生回到文本,带着把握关键诗句的方法理解诗人情感,从而检测学生是否掌握利用重要字词检测工具请学生利用抓重要字词或是重要意象的方法对文中某句诗的情感进行把握。检测统计(学生总人数:)分类等级分类标准学生人数所占百分比A能明确抓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字词或者重要意象,清晰表达诗句的情感。由于下课后没有及时统计,写本教案的时候一些同学的作业已经找不到,所以此处的人数和百分比无法统计。我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大致情况进行了等级分类。B能较为明确地抓住一到两个重要字词或者重要意象,比较清晰表达诗句的情感。C能抓住一到两个重要字词或者重要意象,但不能准确把握对诗句的情感。D不能抓住重要字词或者重要

11、意象,不能把握诗句的情感。深度体验实例批改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学生抓了诗句中的三个字组成的一个短语进行把握,如“欲语迟”“半遮面”“暗恨生”“秋月白”“等闲度”“红阑干”“良久立”。“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一句中“秋月白”三字非常传神。秋月之白既是写当时浔阳江畔之景,又是满含情感的意象。秋月之“白”写出东船西舫听闻之后的静谧,同时也寄予着琵琶女和白居易思念之情、孤独之情、寂寞之情。杨滨羽我选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这句诗中的“沦落”是对白居易境遇和琵琶女身世的精准概括,两人明明是萍水相逢、未曾相识却在天涯之隅产生知音之感,“何必”两字写得释怀坦荡。不沦

12、落无此等释怀,不相识才有此等相知。文舜嵚十二、【反馈调整】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叙事性诗歌,诗歌的学习应该注重朗诵,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对诗歌尤其是重点诗句的情感把握不够,朗诵的指导也不够。这点值得调整。在课后材料整理中,我发现本课时设计的体验性目标定得较好,“在揣摩诗人为何是泣下最多之人的活动中,体验关键语句和作者情感之间的关联”,但是在学生活动中对其点评专业度不够。因为采用什么方法体验关键语句和作者情感之间的关联,显得较为空白,只有抓住重要字词和重要意象两种,而对一句诗整体或者是联系诗句的前后文进行把握,这是学生在分享交流中体现到、教师准备不够点评薄弱的地方。结合本学期的核心问题教学文化来说,我认

13、为本课在投入实践活动方面体现得好,因为“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泣下最多之人”,这是一个引起了学生兴趣的真实问题,而这也是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因为理解到这个,那就理解到了本诗蕴藏在萍水相逢、知音相惜之下的深刻,即人生的寂寥之感。而寂寥之感是通过文字来传递表达,需要我们借助文字来读取的,怎么读取呢?就需要抓住诗句中的重要字词或是重要意象,当然还有学生提到的把握完整的诗句、联系上下文把握诗句等方法。在把握中体会关键语句和情感的关联,这就体现了核心问题内核文化中的“感受意义关联”。如果能够及时了解同学上课的感受、完成作业资料的搜集,应该可以更加全面的对本课进行反馈调整。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这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