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案例分析之二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2015821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乙己教学案例分析之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孔乙己教学案例分析之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孔乙己教学案例分析之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孔乙己教学案例分析之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孔乙己教学案例分析之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乙己教学案例分析之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乙己教学案例分析之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乙己教学案例分析潘友军【教学设计】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且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尽量创设一个个学生能够有情感共鸣的背景或者环节。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发多种课堂资源,但又不脱离文本的教学方法就是一个不错的设想,那么教师怎样来达到这个目标呢?孔乙己的教学就是力图做到这点。小说这种文体与别的体裁有所区别,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及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因此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

2、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去感知这个离他们已经很远的社会,我深知课堂上没有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没有达到小说赏析的基本目的,哪怕这堂课再严谨、再热烈,但永远称不上精彩。 孔乙己这篇小说全文总共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是如何挣扎在自尊与生存、高贵与堕落、敏感与麻木之间的。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以及整个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运用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白描手法,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所以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把

3、整堂课的重点定在人物形象的剖析,而难点放在如何由孔乙己个人的悲剧反窥整个病态社会的不合理,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由浅入深的赏析效果。【教学片断一】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孔乙己吗?生:没有。(齐声)师:那对于我们没有见过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者都是通过什么手段让我们有个深刻印象的?生: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七嘴八舌)师:那么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呢?请大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解决投影片上的问题(出示投影)。阅读全文,思考问题你觉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试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来分析。 (学生热烈的讨论)师:经过交流我想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初步想法,你们觉得孔乙己具有哪

4、些性格特点呢?请举手。生: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很懒的人,因为他一件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师:很好,同学们,这可不是一般的懒,你们能达到这种境界吗?(众生笑)生: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很清高的人,因为短衣帮的人问他读过书没有,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师:嗯,旧时知识分子的通病。生:我认为孔乙己是个善良的人,因为他分茴香豆给小孩吃。师:确实,因为他也很贫穷。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书呆子,因为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师:对,如果用书面语就是生:迂腐。生:我认为他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因为明明偷了书,还说窃书不算偷。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窃跟偷有没有区别?生:没有。师:比较一个词,我们往往从词性、词义等方面

5、入手,你们觉得没区别吗?生:有,一个是书面语,一个是口语。师:很好,那这两个字意思有没有区别?生:没有。师:那么作为读书人的孔乙己知不知道它们意思相同?生:知道。师:那他为什么还这么说?生:因为他认为短衣帮不懂。师:你们很聪明,那么这反映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生:师:以为骗了别人,其实是在骗自己。生:自欺欺人。(齐声)师:很好,还有吗?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守信的人,因为他不出一个月定然还清酒钱。师:他也有可爱的一面。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因为他爬着到酒店来喝酒。(生笑)师:这里除了看到他的坚强还看到什么?生:他很喜欢喝酒。师:我们通过大家的分析,对孔乙己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可这些毕竟还是比较破

6、碎的拼凑,孔乙己在你心目中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出示投影)你觉得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试从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用一句话给孔乙己的形象做个高度的概括。例如:孔乙己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叶圣陶)生: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师:很有深度。生:孔乙己是一个可怜但又令人讨厌的人。师:确实,他的遭遇令人同情,可行为却让人生厌。生:孔乙己是一个可悲又可敬的人。师:可悲能理解,可敬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因为他考试没考上又接着考,坚持了很久,所以可敬。师:从这个方面来讲,他是很有毅力的,但这种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生:不值得。(生笑)师:同学们在概括这个人物形象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

7、你们知道在名家眼里的孔乙己是怎样的吗?请大家齐读一遍。(出示投影)孔乙己是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孔乙己是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师:大家看看这些评价当中有什么共同点吗?生: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教学片断二】师: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到底到了一种怎样的状况呢?请大家带着三个问题来观看电影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的片断。(出示投影,打开视频)问题一:电影中孔乙己身边的人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问题二: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

8、怎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问题三:仔细观察孔乙己的外貌、动作、神态等,结合前面两个问题,你觉得孔乙己的结局会如何?(学生静静的观看,电影中的悲剧艺术效果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师:我想大家的心里都很悲哀,孔乙己那么凄惨的时候,身边的人是如何对待他的呢?生:嘲笑。师:你们觉得这是怎样一个社会?生:冷漠的,残酷的等(七嘴八舌)师:孔乙己的结局会如何?生:肯定是死。师:可在文中最后一段却是这样说的: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大约”“的确”是一组矛盾的词,作者怎么会把它们放在一起?生:大约是猜测的意思,的确是肯定的。师:为什么是猜测的?生:因为没有亲眼看见。师:那为什么肯定他死了?生:(默然)师:不如我们回到文本

9、中来看看孔乙己活动的环境是怎样的。(出示投影)【一】小伙计至今仍记得孔乙己的原因是什么? 生:孔乙己来了可以笑几声。师: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生:“我”、掌柜的、短衣帮、小孩。师:这些人是不是同一个阶层?生:不是师:那么在鲁镇这个社会的缩影中有没有认同孔乙己的阶层?生:师:文中其实有一个词就暗示了。生:没有,因为他是“唯一”的人。师:那孔乙己是个什么人?生:多余人师:【二】孔乙己的腿是被谁打折的?(出示投影二)生:丁举人师:丁举人为什么要打折他的腿?生:因为他偷了丁举人的书。师:为什么在偷了几本书的情况下,他敢把孔乙己的腿打折?生:因为他有权势。师:所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生:黑暗、腐朽、残暴

10、的社会师:【三】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的悲惨遭遇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出示投影三)生:掌柜的和喝酒的人聊天。师:掌柜为什么要提起孔乙己,他们谈论的口气是怎样的?生:因为他还欠十九个钱。师:他们谈论孔乙己时跟谈论一条狗有没有区别?生:没有。师:所以他们的口气很生:冷漠师:我想请大家推举两位同学来表演这段对话?(学生推举,两位同学表演,完毕,学生鼓掌)师: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待不幸的人是一种什么态度?生:冷漠无情师:同学们,在这样一个社会,孔乙己活得下去吗?生:活不下去。师:所以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因为生:在那个社会里必死无疑。师:(出示投影)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

11、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生:社会问题的悲剧师:那么那个社会合理吗?生:不合理。师:同学们,在当今社会有没有因为各种原因像孔乙己一样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学生分为两派,各举例子)师:我很想给大家看一段小录像。(出示灰色的震撼的视频)(学生专注得出奇,有的女生已经泪流满面了,泣不成声了)师:我这里还有几份资料(出示投影),一是为受海啸灾区捐款1000万的丁磊,二是浙江省为受洪水侵犯的灾区捐款,三是为希望工程的捐款。相比之下,哪个社会更文明,更人文?生:我们这个社会(骄傲的回答)师:老师给你们看这段灰

12、色的震撼是为了什么呢?生:我们的社会还是有不幸的人。师:就为了让你们痛哭流涕吗?生:不是(生笑)。师:那是希望?生:我们能够帮助这些不幸的人。师:同学们真的很善良,我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孔乙己看到一个社会问题,更希望在我们的社会不会存在因为冷漠麻木而导致的悲剧,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要吝啬我们能够伸出的双手。【教学反思】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脱离这个载体,一切的讲解都变得苍白,所以整堂课的起始阶段就安排在解读“学生”眼中的孔乙己。在这里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通过交流达到一个初步的共识,并且能更

13、全面的看待孔乙己这个人。鉴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文学修养,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把评价标准定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只要言之有理或者能自圆其说就给予肯定。所以很多我们无法界定的答案也出来了,比如有人说孔乙己很坚强,因为他爬着来喝酒的等。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通过对文本整体的分析,让他们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尝到了自己探索发现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这是感受。可是这一切都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赏析上,每个人都只是发现孔乙己身上的某一个或者某两个特点,在这点来说这个人物形象学生心中还是独立的,或者说是被割裂的,于是我要想办法让学生从不完整的碎片印象过渡到整体的人物形象,于是我设计了这样

14、一个问题:你觉得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试从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用一句话给孔乙己的形象做个高度的概括。例如:孔乙己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叶圣陶)我让学生思考一分钟后发言,对于这种有高度的题目,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可是顾此失彼的现象也多了,这时举手的人数明显下降,但回答的精确度却在提高,这是对孔乙己的理解。然后我出示一些名家对孔乙己的评价,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人物。应该说,课堂这块二十分钟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铺垫效果,这为我转向难点的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还只是孤立的来看孔乙己个人的悲剧,那么这堂课就没有实质的意义。因为我们都知道鲁迅所要指向的是整个不合理的社会,可是怎么把孔乙己的

15、悲剧跟社会联系起来呢?毕竟他本身的性格实在是太突出了,这么一个好吃懒做、迂腐不堪、又鄙视劳动的人实在很难有好的结局。于是我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在网上找到一段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的一分五十七秒的视频录像,利用电影里孔乙己的凄惨和旁人的冷嘲热讽的鲜明对比让学生先从心灵上得到震撼,然后再回归到文本中来感受这个已经有段距离的社会。我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看这段视频,做到有的放矢,为回归文本埋下伏笔。通过这段震撼人心的视频,学生把关注的角度转向了孔乙己身边的人,我趁热打铁,再次出示投影片,让学生回归到文本中,看看文本里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我把它分为三块,从不同的角度引入,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从而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自己来回答这是个怎样的社会,这是赏析。三个板块所有的问题都是文本中的知识,所以学生回答起来很轻松,随着问题的一步一步深入,学生的感情也在起着微妙的变化,这个社会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赫然在目了,当我问到:孔乙己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时?没有一个学生不说是社会悲剧了,学生至此达到了评价的较高层次。这种由浅入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