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全答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1990656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通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全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流通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全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流通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全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流通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全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流通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全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通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全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通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全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通概论作业答案 作业1 第1至3章一、 填空题1 社会分工 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 商品交换 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P62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进了每个部门、每个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产生。P53要进行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明晰的产权制度。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几乎同时产生,并具有同样的悠久历史。P54从总体上看,影响零售商业发展、变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政治法律、宏观经济、消费者需求和竞争状况等等。P375零

2、售要素组合的各种要素包括:商品、价格、顾客服务、广告与促销、店铺设计与商品陈列、销售和选址。P406在零售业态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三次革命性的变革:百货店的产生被称作零售业的第一次革命;连锁店的产生被称作零售业的第二次革命; 超级市场 的出现被称作零售业的第三次革命。P207零售业态优劣的判定标准是: 竞争优势性 、连锁适应性、 运营“两便性” 。P838就商业而言,一个城市的发展既取决于 批发商业 的发展,又取决于 零售商业 的发展。P19二、名词解释1 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又对社会经济结构和

3、人类交往、商品交换体系的深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P42 业种与业态业种指的是商业的经营对象,即商品的种类,是按商品别对商业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业态指的是商业的经营方式或商品销售方式,即经营形态,是按经营或销售方式的区别对商业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P93 零售要素组合也叫零售营销组合,是指零售商用以满足顾客需求并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各种营销要素的组合。包括商品、价格、服务、广告及促销、店铺设计与商品陈列、销售、选址等。P394 正规连锁亦称为联号商店、公司连锁、直营连锁。国际连锁店协会的定义是:“以单一资本直接经营11个以上的零售业或饮食业,也称所有权连锁。”P685 超级市场是指采取自选方式,以销售

4、食品、生鲜食品、副食品和生活用品为主,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零售业态。P71三、单项选择题1据商业史学家的研究,我国在(C)就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人。A商代 B西周 C夏代 D东周 P82商业的分类方法很多,将商业划分为生产资料商业和消费品商业,就是按(C)进行分类。A业态 B流通阶段 C业种 D流通范围 P93解决供需矛盾的最公平、最稳定、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B)。A赠与与乞讨 B交换 C自行生产 D诈骗或掠夺 P54零售商业在商品流通中的首要功能是(A)。A分类、组合、备货 B服务 C娱乐休闲 D商品储存与风险负担 P335对有店铺零售商业来说,(D)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其他

5、竞争者不易模仿的竞争优势。A顾客服务 B店铺设计与商品陈列 C价格 D选址 P416真空地带理论是由(A)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零售业态的变迁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而消费者的偏好主要表现为对零售商提供的场所、商品组合、价格和服务的偏好。A尼尔森 B迈克纳尔 C吉思特 D斯卡尔 P467(C)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盟主,各成员店在财产与法律上是独立的,加盟店在经营管理上失去自主权,一切要在盟主规定的条件下经营。A正规连锁 B自由连锁 C特许连锁 D购物中心 P698百货店发展到现阶段,其主要形式有:(D) A.独立的百货店 B小型百货店C百货商业集团 D大型百货公司和独立的或单体的百货店9购物中心的主

6、要功能是购物、休闲与娱乐。购物中心的首要功能是(D)。A提供服务 B休息与娱乐 C.金融支持 D提供齐备的商品 P7910自由连锁是指一批所有权独立的商店自愿归属于一个采购联营组织和一个管理中心领导。管理中心负责(D)、推销计划、账目处理等。P70A统一管理 B提供货源 C统一价格 D统一商标四、判断正误(若有错误,请更正)1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分离。 ()P4更正: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的分离。(或: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分离。)2 没有社会分工就不会产生产品供给单一化与产品需要多样化的矛盾,从而也就不会有商品交换。 ()P

7、53 商人资本是历史最早出现的资本形态。商人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规模和空间范围,节约了生产者用于交换的时间和费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P74 我国商业的就业比重仅次于农业,居第二位。与制造业相比,商业经营的资本与技术约束低,因此,商业的进入与退出障碍低。 () P10,11更正:我国商业的就业比重仅次于农业与制造业,居第三位。5 商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可通过商业产出弹性系数这一项指标来衡量。 ()P16更正:商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可通过商业产出弹性系数、商业增长贡献率和商业增长贡献额三项指标来衡量。6 批发商业与零售商业的最终分离大约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时期。批

8、发与零售相分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流通职能上的专业分工,而且在于两者相分离之后演化出一系列流通组织形式,并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P22更正:批发商业与零售商业的最终分离大约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时期。7 适者生存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迈克纳尔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零售业态也是一个“物种”,某一业态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环境直接相关。适应时就生存、发展;反之,就会被淘汰。 ()P45更正:适者生存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吉思特(Gist)和迪斯曼(Dreesman)提出的。8 正规连锁是成员店的所有权、经营权独立,实行自愿联合,统一进货、统一管理,独立核算,共同分享经营的利益。 ()P70更正:自

9、由连锁是-。9 便利店是以经营即时性商品为主,以满足便利性需求为第一宗旨,采取自选式购物方式的小型零售店。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营业时间一般是从早上6点至晚上11点。 ()P77更正: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10 国民福利包括国民收入、生活质量、工作兴趣、消费者闲暇和消费者爱好的满足五个方面。我们认为,商业与这五个方面具有直接的相关性。 ()P19更正:商业虽然不能与所有的福利内容直接相关,但是在国民收入、消费者闲暇和消费者爱好的满足这三个方面具有直接的相关性。五、简答题1联系所在地区的实际,说明商业对充分就业的贡献。P14答:充分就业是所有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商业的

10、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对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能力。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才使商业成为一个对充分就业有特别贡献的产业。一国就业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的发展水平。从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商业的确承担了相当大部分的就业任务,因此,有的国家甚至把扶持、发展商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经济政策。在我国南方的沿海城市特别象上海、广州、深圳等商业发达的地区,人们的就业程度就相对较高。2.零售商业三次革命的主要内容:P20第一次革命是现代意义的百货店的诞生。 第二次革命是连锁商店的产生。第三次革命是超级市场的产生。3零售商业的特点是: P33 (1)交易次数频繁,交易批量小。 (2)对店铺选址及店铺设计有较高的依赖

11、度。 (3)经营场所分散,经营受商圈的限制。4超级市场的经营特征:P72商品构成是以食品、衣服、日用杂货等常用必需品为主;实行顾客自我服务和一次集中结算的售货方式;薄利多销,商品周转速度快;商品新鲜、洁净,明码标价,并在包装上注明商品的质量和重量;实行商品经营管理制度,按部门陈列商品;一般周边设有停车场。超级市场的优势在于:低价销售,促进批量购买;大量采购,进货成本较低;节省人工及送货费用;开架陈列,方便消费者选购。六、分析题(略) 作业2 第4至6章一、 填空题1. 理想的店铺位置应该是商业活动频度高、 人口密度高、客流量大 、交通便利、接近集客地以及同类商店集聚的地区。P972. 商圈可分

12、为核心商圈、次级商圈和 边缘商圈 三个层次。其边缘商圈的顾客大约占 10% 。P903. 店铺的外观设计必须遵循两个原则,这就是:让顾客确知店铺的存在和让顾客来店。P1034. 评价商品组合优劣的标志归纳起来主要有:发展性、竞争性和盈利性。P1335. 确定商品结构的基本要求是:适合顾客对商品的选择;适合地区特点和经营条件;保持顾客的基本需要;保证顾客对商品配套的需求;适合 商品销售规模 和经济效益的要求。P1296. 与零售商业相比,批发商业具有交易批量大、交易范围广、 交易关系稳定 等特点,并具有集散商品、调节供求、节约成本、 信息传递 、流通加工、 流通金融 和物流等功能,在商品流通中发

13、挥着重要作用。P1597. 按经营主体不同,可将批发商业分为独立批发商 、制造批发商、 共同批发商 、批兼零批发商、连锁批发商和商品代理商。P1648. 与零售商业不同,批发商业的用户主要包括 再销售者 、产业用户、 事业用户 和政府部门四类。P167二、名词解释1商圈是指店铺能够有效吸引顾客来店的地理区域。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商圈、次级商圈和边缘商圈。P892商品陈列是指商店通过各种工具与设施向目标顾客展示商品。主要有橱窗商品陈列与卖场商品陈列。P1153商品组合就是一个零售企业经营的全部商品的结构。它通常包括若干商品大类,即商品系列。P1324关联商品是指同主力商品或辅助商品共同购买、共

14、同消费的商品。P1305批发商业是指向再销售者、产业和事业用户销售商品和服务的商业。P158三、单项选择题1次级商圈是指核心商圈的外围区域,在这个区域内顾客来店购物比较方便。次级商圈的顾客大约占(C)。P90A5570 B6070 C1525 D20%252商圈分析是指经营者对商圈的构成情况、特点、(A)以及影响商圈规模变化的因素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P91A范围 B规模 C目标顾客 D收入水平3“零售引力法则”认为,城市人口越多、规模越大,商业越发达,对顾客的吸引力就越大。这一法则是由(D)在1929年提出的。P92A美国零售学者戴维霍夫 B日本学者小林启孝C日本学者渡边敬二 D美国学者威廉雷利4一个地区内的商业区或购物区类型大体包括:(D)。P100A中心商业区、副中心商业区、购物中心B中心商业区、副中心商业区、购物中心和独立店区C中心商业区、副中心商业区、商业小区、购物中心D中心商业区、辅助商业区、商业小区、购物中心和独立店区5零售店经营的商品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以利于制定商品经营战略,扩大商品销售,增加企业利润。将商品划分为日用品、日用百货、专用品和流行商品,是根据(D)进行分类的。P128A商品的耐久性和有形性 B商品的用途C顾客对商品的选择程度 D顾客的购买习惯6城市A有人口10万人,城市B有人口5万人,城市A与城市B的距离为25公里,那么,城市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