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美文欣赏(第1单元)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1990389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美文欣赏(第1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美文欣赏(第1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美文欣赏(第1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美文欣赏(第1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美文欣赏(第1单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文欣赏“讽诵不独在竹帛”诗教杂说李成岁中国是诗之国。这不单是说诗在我国的历史之悠久,珍藏之丰厚,历代诗人之众多,而且也说明在古往今来的社会文化生活中,诗的影响之巨大,诗的触角所及之深广。如果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成语来形容这种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我想是绝不为过分的。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稍有文化修养,谁能不知道李白杜甫,谁能不会背诵几句古诗呢?诗教,正是植根于这种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一枝奇葩。一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任何时候都与教育同在。在我国自有“庠序之教”的那一天起,诗就成了最重要、最基本的教材之一。“诗言志,歌咏言。”诗本来就是抒情言志的,它也只有通过人们的“讽诵”,才能充分

2、显示其作为精神产品的价值。唯其如此,历代诗人们才往往都把自己的诗能否得到人们的讽诵、传扬看作是诗的品格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至今流传的“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美谈,正说明古往今来的人们对柳永词作的高度评价与赞誉。即以柳永“善为歌词”而言,据叶梦得避暑录话云:“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于是盛传一时。”可见柳词之行世亦“不独在竹帛”了。相传诗经的“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可见他老人家对诗经是很熟悉的。他不仅能配乐歌唱诗篇,而且还可以用“雅言”,即当时所通行的语言诵读诗篇。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这样重视诗的讽诵是很能发人深思的。然而诗的讽诵与流传并非目的,目的当在于“教

3、化”。孔子曾把人之所以具有“温柔敦厚”的品格归功于诗:“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还这样劝诫弟子们:“你们何不去研究诗呢?诵读诗篇,可以培养联想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可以形成群处切磋的风气,可以学得讽喻的方法。”至于诗教的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功能则更是不待言的了。二没有诗的讽诵,便谈不到诗的教化。我们中国历来就有以诗“教子”或“示儿”的优秀传统,也可以说诗教是中国家教传统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分;推而广之,以诗教学生,或者说师者教学生诵诗、用诗,就自然成为我国学校教育传统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分。明代学者王阳明曾在被誉为“世界上最老的高等学府”(余秋雨语)的岳麓书院任教。他

4、执著于继承和发展诗教传统,开一代诗教文化新风;他倡导学生“每日轮值一班歌诗,其余静听,每五日各班唱于本学,每逢朔望则合唱于书院”。让诗从“竹帛”上“走”下来,通过讽诵“走”进一代代学人的心扉,再通过潜移默化作用于他们的灵魂塑造和社会行为,这乃是诗教文化之精华所在,使命所在。因此,学校中的诗教亦重在讽诵,而“不独在竹帛”。学生要把学诗、诵诗的功夫下在“书”外或“课”外。教师也要有一颗“诗心”,时时给学生以诗情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日前我读到一位教师写的一篇题为红楼菊韵的回忆文章。该文记述了作者读初中时的老师郭先生的诗教风范。一场秋雨过后,郭先生正在兴味盎然地讲课,有位女生突然惊讶地叫了一声:“好漂

5、亮的菊花呀!”全班同学都不由得把目光移向窗外的菊圃。听着同学们的纷纷议论,郭先生居然非但不为学生打断他的讲课而愠怒,反而为女生的爱菊之情所感染。待大家议论过后,他欣然提出一个问题:“谁能背诵几句古人写得最好的菊花诗?”一位男生回答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笔写尽清淡悠远的韵味,最好。”那位见菊而惊叹的女同学则认为,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诗别出新意,最好。诗中写诗人偏爱菊花的原因是“此花开尽更无花”。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而且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郭先生在肯定了这两位同学的回答之后说:“我却认为红楼梦中的十二首菊花诗最好。”接着,郭先生一边吟诵,一边讲解,

6、一边赞叹着。这些诗固然尽在教材之外,但郭先生却琅琅在口,烂熟于胸。学生们听得如醉如痴,“仿佛感到了阵阵菊香正透过教育的窗棂,飘向心扉”。三当然诗的讽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凭借诗的艺术魅力,可以沟通感情,交流思想,诗的移情、励志作用更不可低估。古今诗人写饱览山川、登临楼台的诗很多,也最能引人讽诵吟咏,因为从中可以获得一种雄壮感和自豪感,而这正好与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构;进入百花争春之园,你会想到许多传诵千古的诗句,从中更会获得一种奋发感和惜时感,从而更加激励自己。笔者青年时期失求学机会,当时有一位虽未教过我、却给我以极大影响的老师,便以清人李调元的诗赠我:“世上怜才休恨少,平身失学本来多。天公有意君

7、知否,大器先须小折磨。”这首诗伴我走过了漫长而布满艰辛的自学成才之路。虽然我至今未成“大器”,但却无怨无悔,正如我抄写在日记本扉页上的一首哲理诗所云:“即使苗儿成不了大树,也不惋惜千百次浇灌;即使脚印被风雪掩埋,也珍惜自己走过的路程。”我从这诗中领悟到,才华之树要靠心血浇灌,成功之路就在脚下延伸。诗是真诚的“心音”。美的诗句,往往透露出对人生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名利的淡泊和对成功的预期,自会帮助人们磨砺性情,净化心灵,塑造自我形象,展示人格魅力。一位诗人说过,18岁的青年都是诗人。如果把优美的诗比作种子,那么,最适于它生根发芽的土壤便是青少年学生纯洁的心地。正因为他们年轻,有活力,有朝气,

8、对人生充满着憧憬和幻想,才更需要诗与之同行,需要诗去启迪心智,去点燃他们胸中涌动着的青春情愫。(节选自山东教育1999年3月第八期)1读了这篇文章,相信你会受到许多启发。“讽诵不独在竹帛”,诵读在诗歌学习的作用尤为可见。不论古诗,还是现代诗,都需要有感情的诵读。试着把本单元中的几首现代诗有感情地朗读几遍,相信你也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2文章当中提到的郭先生真是教诗的好手,他背诵的红楼梦中的十二首菊花诗,你见过吗?从原著中或从网上查阅一些有关菊花的诗,办一份关于菊花诗的手抄报。3“18岁的青年都是诗人。”“即使脚印被风雪掩埋,也珍惜自己走过的路程。”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许多感悟,试着写首小诗,记录一下自己走过的路程。4读诗最好能了解一下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指导,从网上或其他资料中查阅教材中的几位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