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量词的发展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197623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量词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汉量词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汉量词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汉量词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汉量词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汉量词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量词的发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语发展的时间很长,当然颇有演变。例如中国人说养狗养猪,日本人就说是犬养猪 饲,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中国人听了总要发笑,因为狗养的乃是骂人的话。可是古 汉语中宾语前置的现象并不罕见,如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就同时用了 两种语序,有宾语在前的,也有宾语在后的。又如汉语中量词极为发达,一个人、一张 床、一匹马、一头牛、一只羊、一扇门、一根葱、一尾鱼、一叶舟、一方塘、一口刀、一 把枪、一锭金、一泡尿、一坨屎,都有不同的量词,印欧语系语言便不如此丰富。但古 汉语的量词使用原先却较简单,与印欧语系差不多。再者,印欧语系中复声母的现象甚 为普遍,汉语古亦有之。依古音学家之推考,古汉语中辅音接合的可能性

2、,甚至更多於现 代的印欧语,如dg-、tp-、dm-、ml-、nd-、mbl-、nh-等均为现代印欧语 所不习见者。但后来复声母语终被淘汰了,汉语只以单音来表示。故由语序、量词、复声 母等等这类事来看,汉语之演变不可谓不大。然纵观汉语史,又可发现汉语的基本特质古今并无大异。其变化者,一 是古有而渐丰,如量词在先秦,虽已有之但尚不发达,魏晋才大量出现。这种变,其实只 是发展,只是踵事增华。在古人说:孚马四匹,孚车卅两(小孟鼎)卯五牛于二 珏(殷虚文字乙编, 7645 )其礻登新鬯二升,一卣(殷契粹编,525 )予 光赏贝二朋(三代吉金文存,十三卷)时,早已注意到每一物事之特殊性,故其后才 会广泛

3、地以不同计量词去指称每一不同的物事。另一种变化,则是选择的结果,例如上 文所谈到的词序和复声母。词序渐渐稳定,以宾语放在动词后面为主,复声母则遭放 弃,都是有意识的作为,故是变本而加厉。这也就是说:语言虽然是每个民族都有的,中国人也认为用语出於自然,但 对语言的意识,各民族并不一样。各民族语言之所以不同,即肇因於此。本於这种对 语言的思维,各民族分别创造了他们的语言。汉语相较於其他语系,所具有的特色,便 可显示古人在造语时特具的思维状态或倾向。 顺著这些状 态或倾向发展, 后来汉语遂越 来越与其他语系不同了。某些与其他语系类似的语言现象,则也已逐渐淡化或改变。语言, 为人禽之分的界限,人文起始

4、於此。故对语言的思维,也是思想史的起点。中国思想史,即 应由中国人如何看待语言、如何创造语言、如何发展语言特色讲起 O 薛培】:正一量词丰富多样 是汉语的一个特点。量词在古代汉语里的运用 ,虽然比不上在现代汉语里来得普遍、细致 ,但在先秦时期已略具雏 形 和变化。 诗经作为这个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品,使用的量词已有一定数量,正好用作语例, 分析量词的使用情况, 带出量词的一些发展。 作者简介薛培,女,河北石家庄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士。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发 展演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古汉语数量词的用法古今有很多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的地方, 概念就已产生,其历

5、史远比文字的历史悠久得多。先民经历了从“有” 与 2007 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少”,到从中分出具体的“一”“、二”、“三”等数。本文试从数、量概念的产生,古代 汉语中表示数量的方法、 数词量词合用的过程以及数量词的形成等方面来探讨古代汉语中数 量词的发展演 变, 以便更清楚的了解古今汉语数量表示方法的异同, 从而对现代汉语在人类的远古时期数量 数量词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到“无” ,到“多”【关键词】数词;量词;数量词;合用语言文字修辞一、古代数、量概念的产生在汉字产生之前人类就有了数的概念。只是由于文字尚未产生, 也就没有任何的书面文献流传下来。在人类开化的初期,古猿人以捕猎为生,一旦

6、在江河湖海中捕到了鱼,或在崇山峻岭中打到了猎物,开始“有”了食物,便饱餐一顿,而后尽情歌舞。一旦时运不济,捕猎无获,便“无”食物了,他们就要忍受饥饿之苦。这时期的人类, 大概只有“有”与 “无”,“多”与“少”,“大”与“小”等数的概念。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各种物质相对 丰富起来, 我们的祖先开始对食物、 衣服和武器作适当 分配的经济生活逐渐形成, 所有这些情形,使人们以某种方 式对公共财产要进行计算。 恩格 斯曾经指出:“数字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先民们为占领新领土, 不得不对与之战斗的敌 人的力量和其他情况做 出统计。这时人类开始从“多”这个概念中,分出“一”的概

7、念,这 被认为是人类经过最困难的阶段才做出的数的概 念。分出 “一”的概念,想必发生在人类处 于低级发展阶段。后又从中分出具体的“一”、“二”、“三”等数。史前人类曾用结绳计数,至厅殷商时代,农业、手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促进了商品交换的进一步扩大。修 建宫殿、丈量土地、编制 历法等都需要一定的数字知识和计算技能, 这就更加强了数字产生 的需要。至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个、十、百、千、万等计数字的产生。 这些数字的产生表示商代人使用的记数字已经比较丰富,其中最大的数目已达三万。从这些甲骨文来看,这时汉语中的数词已趋完整, 使用也很普遍。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

8、先为了建造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住房、生产工具和其他等等物品, 所以就产生了确定这些物 体形状大小的要求。这样人们就得出了初步的长度、重量和容积的度量。随着生产的发展,测量物体的长度和容积也就成为先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了。然而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当时人们难以找到一种不变的、大家能够共知、共同遵循的长度单位,于是聪明的祖先则采用了人们所共有的,又容易遵循的与 人体器官相关的长度作为标准单位,在人群中才得以 逐步推广 开去。史前人类根据人体器官来确定长度单位标准的事实,在 汉语长度单位的量词中得到了反映。这也是人 类最早的关于量 的概念的产生。如:为了测定长度,常以“步”为单位,即把成年 男子的步子

9、当作最通行的测量单 位。一直沿用到今天我们还时 常用脚步来测量距离。如果要测量一些体积不大的物体,先人 们就动用自己的手和脚一 起帮忙。这时手指的厚度、大拇指关 节的长度、手掌的长度、大拇指与食指或者中指顶端之间的距 离、手的肘到指尖 的长度、脚掌的长度等等,都成了人类祖先的 测量单位。还有,中国古代的不少长度单位,如“寸” 、“尺”、“丈”、“寻”、“仞”等所表示的长度几乎都与人体有关。二、古代数量的表示方法 古代汉语的数量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有着诸多的不同。现 代汉语中数词或量词的单独使用是 很少见的,一般都是二者连 用。因此,有些语法书将它们合称为数量词。但在古代汉语中, 数词常单用,修饰

10、、限制 名词,或修饰说明动词。其具体用法如下:1. 古代汉语中直接以数词放在名词后面表示物量,形成 “名词 +数词”的形式(暂称这种形式为 很早,甲骨文中亦 已出现。如: 116(1)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 A 式),这种形式起源八。 (2 )齐为卫故,伐晋冠氐,丧车五百。(3)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核舟记)2古代汉语中数词可以不与量词组合,直接(左传哀公十五年)以数词放在名 词前表示物量,做定语,形成 (礼记名堂位)“数词 +名词”的形式(把这种形式 称为 B 式)。如:(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攘,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3) 一言以

11、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4)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数词的这两种用法,起源都很早。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应 在数词后 加上适当的量词。这种数词从名词后转移到名词前是 数量词发展的一种飞跃。3. 在上古汉语里,数词也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修饰、说明 动词,表示动量,作状语。形成“数词 +动词”的形式 把 这种形 式称之为 C 式)。如: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许行)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1)2)输)3)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宣公二年)现代汉般是把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放在语动量,现代汉语则说“回合九次” ,不但用了的表示法,一动词的后面,比如“九合”动量词,而且词

12、序也变动了。以上(A)式、(B)式、(C)式都出现得比较 早,很可能是远古 时期汉语语法形式的残留。由此可见,古代汉语中表示数量的 方法多是数词单用,而现代汉语中数 量词多连用,这也是数量 词古今用法的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4. 另外,古代汉语中数词的用法比较灵活,除了可单作定 语、状语之外,他还可以作谓语,而在现代汉语中数量词 作谓语 的极少。如:(1)晋车人百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2 )金人十二,各重千石。(史记秦始皇本纪)数词有时 还活用为动词、副词,而这些在现代汉语中也是 很少见的。如:1 )六王毕,四海一。 杜牧阿房宫赋 ) 一,用作动词,译为“统一” 。(2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3、。(诗经卫风氓)“二三”皆用为动词,“二三其德”即“改变,使他的行为一, ”(3)伯乐喟然叹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 无数者也。”(列子九方皋相马)“一”,活用 为副词,竟然。 “千万”,活用为动词,强千万倍。三、数词量词的合用过程及数量词的形成 以上所述,是古代汉语数量表示的主要方法,也是远古时 代汉语语法的主要 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字的使 用日趋成熟,对数量的表达日趋完善,而量词和数词的结合更 有利于表达 完整清晰的意思,并且避免了重复的形式,于是数 词和量词的结合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数量词也在逐渐形成,逐 步取 代了古汉语中数词单用表示物量的方法。这是汉语自身发

14、展演变的结果。正如王力先生指出: “当数词和单位词(量 词)放 在普通名词后面的时候,他们的关系是不够密切的;后来数词到了名词前面,他和名词的关系就密切起来,逐渐成为一种语 法范畴,从此以后,汉语名词分为数百的种类,每一种 类有特定 的单位词(量词) ,最后的结果是,名词和数词结合,不能不借助 单位词(量词 )作中介。 ”数量词的 发展与演变大体经历了以下几 个阶段 :1. 在殷墟卜辞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形式,以同一名词复用代 替量词,形成“名词X+数词+名词X ”的形式(把这种形 式称 之为 D 式,其中 X 表示前后两个名词所指相同,后一个名词是 对前一个名词的复举) ;如:(1) 羌百羌。(

15、 2)人十又六人。 到了西周金文中还存在着这种形式:如:(1) 田十田。( 2)玉十玉。 (3)孚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廿八羊。 这种形式在以后的典籍中还时有出现,如: 凡愍国九十有九国。(逸周书世俘)据有些学者推测,可能古人觉得数词和名词直接结合的 式B式C式表达 量不够明晰,或是为了句法的整齐, 用了这种在数词之后复举前面的名词的形式。可以说, 词的复用是最初量词的代用法。A2. 古代汉语中还出现了几个名词复用表示物量的方法,因而才运成“名词x+数词+名词丫 ”的形式(把这种形式称之为这种名E式,其中 X、Y 表示前后是两个不同的名词) 。如:(1)陆地牧马二百蹄。(史记货殖传)(2) 千足羊,泽中千足彘。(史记货殖传)这种用法的出现,要比前几种晚得多,多见于汉代文献中。E 式完全是对 D 式的发展,古人可能觉得 E 式中同名词重 复显得累赘,于是换上另一个名词。如“牧马二百蹄”在先 秦很 可能就要用 D 式,说成“牧马五十马” ,这里把后一个表单位的“马”字换成另一个“蹄”字,避免了同一个名词的重复。表量的 那个名词从概念上说,往往都是从属于这个动 物,即是这个动 物的某一部分,或“蹄”或“足”等等。这种 E 式中的表物量的名词,已十分接近后来数量词的习 惯用法,可以说,这是数量词的萌芽,到此时,那些一时 还没有恰当单位的名词,很快就要以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