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1975936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上海市统计局 2011-09-23上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来,外来人口已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资料显示,200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为305.74万人;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5 年10 月31 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达到438 万。而最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表明,截止2010年10月31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总量已猛增至897.7万人,比“五普”增加591.96万人,增长193.6%(见图1)。注:2005年是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00、2010年是普查数据。一、中心城区边

2、缘、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成为外来常住人口的居住首选1、外来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浦东、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五区从人口分布看,浦东新区、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等区是外来常住人口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5个区共容纳外来常住人口575.97万人,占上海外来常住人口的64.2%,其中仅浦东新区(包括原南汇区)就有202.43 万,占22.5%。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居住成本相对较低和交通相对便利等是吸引外来人口居住的主要因素。2、近郊区外来常住人口最多从人口分布来看,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各有外来常住人口173.3万、482.23万和242.17万人,分别占本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19.3%、53.7%和27%,

3、与“五普”相比,分别增加43.23万、285.59万和181.77万人,增幅分别为33.2%、145.2%和300.9%。很明显,远郊区的外来常住人口有很大幅度的增加,近郊区和远郊区已成为外来人口生活聚居的首选。而中心城区则属普陀区外来人口最多,为36.3万人,卢湾区最少,为5.4万人(见表1)。表1 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区县分布与比重区县人口数(万人)比重(%)全 市897.70100中心区173.3019.3黄 浦 区13.251.5卢 湾 区5.400.6徐 汇 区27.953.1长 宁 区17.542.0静 安 区5.720.6普 陀 区36.304.0闸 北 区20.002.2

4、虹 口 区19.612.2杨 浦 区27.533.1近郊区482.2353.7闵 行 区120.3713.4宝 山 区76.618.5嘉 定 区82.829.2浦东新区(包括原南汇区)202.4322.6远郊区242.1727.0金 山 区20.112.2松 江 区93.7410.5青 浦 区60.506.7奉 贤 区52.725.9崇 明 县15.101.7二、外来人口主要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性别比下降明显1、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20-34岁外来人口数量超过该年龄段本市户籍常住人口数量普查资料显示,0-14 岁年龄组的外来常住人口占全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8.5%,与“五普”的11.4%相比,

5、下降2.9个百分点;15-64岁年龄组人口占90.2%,与“五普”的87.5%相比,上升2.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口占1.3%,与“五普”的1.1%相比,微升0.2个百分点。由于外来人口流动主要目的是经商和工作,所以流入上海的外来人口也以青壮年人口为主。普查资料还显示,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中,20-34 岁的青壮年人口为 422.03万人,占外来常住人口的47%;劳动年龄人口(男性15-59岁,女性15-54岁)为783.35万人,占87.3%,与“五普”相比,又上升1.2个百分点(见表2)。普查资料还显示,20-34岁这个年龄段的外来常住人口为422.03万人,占上海常住人口

6、的57.7%,即这个年龄段外省市人口已明显超过户籍人口。表2 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年龄构成年龄组人数(万人)比重(%)总计897.70100.005岁38.804.369岁20.312.31014岁17.491.91519岁57.186.42024岁161.8218.02529岁144.7816.13034岁115.4312.93539岁110.3512.34044岁98.5111.04549岁59.696.65054岁25.412.85559岁24.532.76064岁12.051.365岁及以上11.351.32、性别比与本市户籍人口接近历年外来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海外来人口男性

7、比例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其中1993-1997 年和2003-2005 年下降得非常明显。至2005 年,外来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已经与户籍人口接近。“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男性人口为487.23万人,女性人口为410.47万人,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18.7,与“五普”的129.97相比,下降11.27。家庭式流动的增多导致外来女性人口增加,两地婚姻的增多也使越来越多的外省市女性与上海男性结婚后长期居住在本地,从而使得外来常住人口男女性别比呈下降趋势。三、来源地相对集中在华东地区,安徽和河南两省流入人口比例有较大提高上海外来人口来源地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但相对集中

8、在华东地区(见表3)。“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外来人口来源地排名前10位中,有63.3%的外来人口来自华东地区,同“五普”的77.1%相比,华东省份占绝大多数的格局基本没变,但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外来人口总量排名前三位的省份,也由2000年的安徽、江苏和浙江(比重分别为32.2%、24.0%和9.9%)转变为安徽、江苏和河南(比重分别为29%、16.8%和8.7%)。其中,河南外来流入人口从2000年的16.05万人,迅速增长至78.26万人,增长387.6%,排名也从第六位跃居至第三位。从绝对数量来看,安徽外来流入人口增长最多,从2000年的124.72万人,迅速增长至260.23万人

9、,翻了一倍,总量占外来人口总量的29%。这个现象也说明了由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省内经济发展迅速,这两省流入上海的人口比重在近几年有所下降,而一些交通便利、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而且农业人口众多的省份,如河南、四川等地流入上海的人口则明显上升。表3 2010、2000年上海外来人口来源地分布与排名 单位:%省份2010年比重排名2000年比重排名合计100100安徽29.0132.21江苏16.8224.02河南8.734.16四川7.047.34江西5.456.05浙江5.069.93湖北4.572.78山东4.282.19福建2.992.87湖南2.5101.410其他省份合计14.07.5四、

10、经济原因是外来人口流入的直接原因经济因素和城市功能的吸引是形成外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上海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迅速,吸引着相当规模的外来人口来沪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六普”资料显示:在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中,以“务工经商”为目的的为703.07万人,占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78.3%,与“五普”相比,高出8.4个百分点(见表4)。由此可见,外来人口中绝大多数是由于经济原因离开家乡。同时随着社会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家庭式流动的增加,外来女性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表4 2010、2000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迁移原因比重 单位:%2010年2000年合计100100务工经商78.36

11、9.9工作调动1.71.2学习培训2.12.0随迁家属8.513.5投亲靠友4.75.5拆迁搬家1.11.7婚姻嫁娶2.12.5其他1.53.7五、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升至30.4%近年来,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普查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月10月31日,在上海6岁及以上外来常住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为14.1%,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为16.3%,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为52.7%,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为15.1%,未上过学人口所占比重为1.8%。与“五普”相比,本市6岁及以上外来常住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而高

12、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上升15.5个百分点(见图2)。图2 2010、200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文化构成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口正在逐渐退出外来劳动力队伍;二是我国义务制教育在各地得到推广与普及;三是外来人口的人员结构开始发生一定变化,更多大学生加入到流动人口行列,在流动中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分年龄看,20-29岁年龄段的人群中高学历人口比例最高,每岁组均超过一半以上,有的甚至超过60%。但是与本市户籍人口相比,外来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还是较低,外来劳动力整体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文化构成看,外来常住人口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比上海户

13、籍人口低11.6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低10个百分点。因此,需要加强外来就业人口在文化技能、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以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六、家庭关系比较稳定,“两地婚姻”数量逐年递增1、外来人口已婚比例占71.7%,正以家庭模式流入上海10%长表数据显示,在15岁及以上外来常住人口中,已婚人口占71.7%,与“五普”持平(见表5)。其中,男性已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比重为70.5%,女性已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比重为73.1%。随着人口流动模式的改变,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比例有了很大增加,外来常住人口以家庭户关系生活居住的比重已达到77.5%,表明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正以家庭

14、模式流入到上海。表5 2010、2000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婚姻构成 单位:%2010年2000年合计100100未婚26.727.3已婚71.771.7离婚0.80.4丧偶0.80.62、“两地婚姻”在年轻夫妇中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规模两地婚姻通常是指户籍不在同一城市或地区的夫妇组成的婚姻。上海市民政局发布的婚姻状况统计显示,2008年在上海市民政部门办理国内结婚登记的两地婚姻为 53214对,占国内结婚登记的38.3%;2009年两地婚姻为56217对,占38.1%。然而,两地婚姻中外来媳妇仍然是“主力军”, 有41874位外地媳妇嫁入上海(我们习惯地称之为“上海媳妇”),占总数七成之多。这从2000本市外来流动人口调查中就可以看出,在配偶为上海人的外来流动人口中,“上海媳妇”占76.7%,“上海女婿”(我们习惯地将外省市男性与本市户籍女性结婚的称之为上海女婿)仅占23.3%。近年来,随着外来女性人口的不断增加,外来女性与上海本地男性联姻的现象也在增长,女性外来人口与上海人结合的机率要远大于男性。另外,这次普查“上海女婿”的人数也出现增长的势头,“本地女”嫁“外地郎”的现象也不容忽视,说明上海年轻人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